瀏覽人數
8,357,063
2011
10
月號論壇主題
從台灣大選回顧與前瞻兩岸關係
從台灣大選回顧與前瞻兩岸關係
陳一新/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台灣)
從1996年開始,台灣才真正有所謂的總統直接選舉,就是通稱的台灣大選。從那時起,台灣大選與兩岸關係就結了不解之緣。
在李登輝時代,台灣於一九九五年透過卡西迪公關公司對美朝野進行遊說,雖成功促成李總統訪美,但此舉不僅破壞華府遊說行情,也引發當年下半年的對岸對台文攻武嚇與一九九六年第三次台海危機。儘管中共對台灣的文攻武嚇來勢洶洶,而北京針對基隆與高雄外海舉行飛彈試射,將全台灣籠罩在飛彈陰影之下,固讓美日兩國與周邊國家感到不安;但是,中共此舉也讓台澎金馬兩千三百萬人民同仇敵愾,反而讓李登輝在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彭明敏、謝長廷、新黨林洋港、郝柏村,以及無黨籍陳履安、王清峰夾擊之下,順利以54%的高票當選成功。
四次台灣總統大選 北京均非主要因素 
事後,李的訪美反而促成美中在一九九六年底展開戰略對話與柯林頓總統在一九九七年宣布「新三不」:(1) 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2) 不支持台灣獨立;(3) 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等須以主權國家為會員條件的國際組織。
對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來說,中國大陸對台文攻武嚇與第三次台海危機,是很難抹去的陰影。在美國與北京修好之後,兩岸關係更是從相處如冰進入到相互防範。兩岸關係從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四年的短暫蜜月期,至此已然出現嚴重裂痕,幾乎已經到了「破鏡難圓」的地步。
一九九九年,李登輝在總統府成立「中華民國主權小組」,由國安會諮詢委員蔡英文擔任召集人。李登輝該年七月九日提出的「兩國論」 (特殊國與國關係)及出於她報告中的一部分。
「兩國論」在美中台三邊都造成影響。華府派出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前來台北討個說法,中國大陸海峽關係協會主席汪道涵表示,「兩國論」一出,兩岸談判基礎不復存在。在台灣大選中,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連戰與無黨籍總統候選人宋楚瑜皆受內傷,陳水扁則獨蒙其利,因為民進黨本來就是統獨議題的天生受到益者。
OOO年的選戰中,中國大陸總理朱鎔基在選前對台灣的說三道四與橫沒豎目可能仍然造就了民進黨。
雖然一九九六年北京因素對台灣大選影響不大,二OOO年選舉最大的變數也非中國因素而是藍營分裂;但是,中國大陸仍決定對台灣大選謹言慎行。問題是,陳水扁卻決定利用公投激怒北京,帶動原本勝算不高的選情。
靠了兩顆子彈,陳水扁二OO年的選戰中以兩萬七千多票擊敗國民黨正副總統候選人連戰與宋楚瑜,贏得連任。從此,台北與北京的關係更是有如江河日下,從廢統 (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 到入聯公投,兩岸關係差點瀕臨戰爭邊緣。
在二OO年的大選中,陳水扁的過度腐化,終讓國民黨正副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與蕭萬長以七百多萬張選票,擊敗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謝長廷與蘇貞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敗選,民進黨仍有五百多萬張選票的實力。
從以上四次台灣總統大選來看到,北京均扮演一定角色,但卻絕不是主要因素。
九二共識 vs. 台灣共識 影響兩岸關係
O一二年的大選,國民黨正副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與吳敦義,以及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與蘇嘉全,都以進入戰鬥序列。就選戰議題而言,二O一二年總統大選的重頭戲之一就是國民黨的九二共識 PK 民進黨的台灣共識。
蔡英文公布十年政綱中的「國家安全戰略篇」與「兩岸經貿篇」,儘管用詞平和,但因語焉不詳,頗遭外界置疑。更重要的是,如果選民在總統選舉之前就懷疑該黨兩岸政策可行性,又怎會把選票投給民進黨?
儘管蔡英文在政綱中刻意隻字不提「九二共識」,但是答覆媒體提問公開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後,竟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主要原因就在於九二共識」在過去三年多不僅是兩岸復談的關鍵,也是兩岸和平發展的保障。
在一九九二年,當然沒有「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但不表示沒有「一中各表」這個共識的內容,否則也不會有前總統李登輝政府下的兩次辜汪會了。民進黨經常置疑北京以前從未承認「九二共識」,但歷經二○○五年「胡四點」與○○八年「胡六點」的確認以及十五項協議的簽署,「九二共識」早就成為貨真價實的正式共識,何況還有對岸胡錦濤主席與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加持?
綱舉而目張,就台灣的兩岸政策來說,「九二共識」就是綱,十年政綱的「國家安全戰略篇」與「兩岸經貿篇」則是目,綱不舉自然目難張。因此,「九二共識」存廢為國內各界所矚目,「國家安全戰略篇」與「兩岸經貿篇」的內容反而未受到重視,卻也並非喧賓奪主,而是綱目有別。
同樣地,從北京角度來看,蔡英文連美國、國民黨與共產黨三邊接受的「九二共識」都不承認,卻要這三邊來接受民進黨主導的「台灣共識」,豈非緣木求魚?
對於建立目前還虛無飄渺的「台灣共識」,以及兩岸應在何種基礎下互動,蔡英文倒是信心滿滿。她說,二○一二年她當選總統後,會透過透明政治作為與民主程序,匯集朝野與社會意見來凝聚最大程度的共識,而最後形成的「台灣共識」,將成為兩岸建立和平、穩定的互動關係時,最關鍵性的條件。
她表示,雖然目前台灣內部最大共識就是維持現狀,但是不同政黨對「現狀」有不同解讀;兩岸關係是台灣最重要的政策議題,爭議性也最高,做總統的必須有胸襟、耐性讓人民坐下來,好好凝聚共識看要怎樣一起往前走。
問題是,如果蔡英文認為「九二共識」當時不存在,就予以否認,則國民黨與其其他政黨又有何理由去接受一個八字還沒一撇的「台灣共識」,難道蔡英文說了就算,全台灣的選民都要聽她的?更不用說對蔡英文抱持高度疑慮的中國大陸了
至於蔡英文聲稱,一旦政黨輪替,總統有責任,也有必要主導成立所謂凝聚共識的「平台」,「相信很多中國理性的學者都能認同我和平相處、維持穩定、找出互利的想法」,不僅太過高估自己的能耐,也太過自以為是。放言高論不難,但要讓政綱的兩岸篇落實,卻絕非易事。恐怕蔡英文是自我意識太過強烈,以致於不但目無餘子,也目空一切。
何況,民進黨的立場這次既然回歸到《台灣前途決議文》,其他政黨未必認同,則「台灣共識」自然更加難產。難道「台灣共識」一直無法形成,兩岸關係就長期空轉不成?蔡英文提出兩岸政策之不可行性,可能莫此為甚!
蔡英文訪問華府 美中台三方質疑
蔡英文日前在紐約記者會上闡釋「台灣共識」,提出「三不三有」,針對外界沒有人看得懂的台灣共識,做了一番詮釋。問題是,這套在華府閉門會議中就讓美國官員與智庫學者聽得霧煞煞的「三不三是」,時空環境換到紐約的記者會,仍然讓人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中國大陸國台辦公開否認北京與蔡英文之間並不無特別的理解:一切等選後再說。顯然,不僅美國人聽不懂蔡英文的話,中國大陸人士與台灣藍營的支持者也一頭霧水。
蔡英文說,「台灣共識不是一般的民主多數決問題」、「不是普通的立法或公共議題」,「也不是單純的國內議題」,這是以負面表列方式,說明台灣共識不是什麼。
她表示,「台灣共識牽涉台灣最重大及最關鍵問題」,指的應該是國家定位及兩岸關係定位。既然如此,則「台灣共識不是一般共同的民主多數決問題」、「不是普通的立法或公共議題」,「也不是單純的國內議題」,似乎也言之成理,但卻缺乏內容。
至於「台灣內部對中國看法各有差異,必須有一個討論過程,形成一定共識,如果沒有這些共識,台灣未來的執政黨即沒有足夠民意支持及籌碼,來面對中國並與中國談判」這套說法,本來就是普通常識。問題是,以台灣藍綠對立的情況來看,綠營既然不願接受藍營行之有年又有具體內容的「九二共識」,一旦綠營執政,藍營又怎會和綠營好好坐下來討論,形成一定的共識?
或許,負面表列不容易看出什麼是台灣共識;但是正面表列,仍然不知所云。她的第一個「是」為「台灣共識是一個民主過程」,在形成共識過程中,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台灣須思考,能在那些面向形成共識? 若這些共識有進一步立法的需要,就可在立法院立法。
第二個「是」就是,「在不同立場中找出共同點,這是台灣共識的開始。」
第三個「是」則為,「在不同中找出共同的可能性,這是台灣共識的真正精神。」問題是,她的解釋翻來覆去就是這幾句話:「台灣內部有不同看法與立場,作為台灣執政者,應有決心讓人民坐下來,凝聚共識,在形成共識過程中,會有很多討論或爭辯,應在不同立場中找出共同點、可妥協的地方或及共同的可能性。」其內容看起來很像是「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繞口令的擴大版,言之似乎成理,卻無法在藍綠對立的台灣社會中落實。
對於外界質疑台灣共識欠缺內容,蔡英文的解釋更讓人感到「台灣共識」虛無飄渺的一面。她方說:「如果我能告訴你台灣共識是這個或這個,我就不會說它(台灣共識)是一個需要經民主過程產生的東西」,聽來頗有佛云「不可說」的空靈意境。問題是,民主政治的候選人,特別是政黨領導人,有義務向選民說明大政方針與施政方向,不能曖昧不清,也不能含糊其詞,當然更不能玄而上,卻不提牛肉在那裡。
台灣的民主已經日漸成熟,人民的眼睛也日益雪亮。蔡英文究竟對台灣共識是成竹在胸,故弄玄虛?還是買空賣空,唬弄台灣選民?
國內民眾經常被政治人物玩弄於股掌之間,可能對政治人物明的騙術習以為常,或是習焉不察。但是,一位華府資深官員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提出他對蔡英文的評價:「她留給我們明顯的疑惑,就是她是否有意願或有能力,維持這幾年這個區域所享有的兩岸穩定」,倒是一語中的。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陳一新/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台灣)
學者、教授。
現任: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博士。
曾任: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
著作:《從軟硬權力對比看中美在東南亞的競逐》,宋鎮照主編;變遷中的東南亞政治:制度菁英與政策的磨合(台北市:五南,2007年)、《入聯公投將把台灣帶到哪裡?》,王緝思主編,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08年(總第一期)(北京市:北京大學,中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2008年)、《美國對兩岸外交休兵的看法與反應》,林碧炤主編,(台北市:遠景基金會,2008年)、《兩岸外交休兵的美國因素》,國防戰略摘要,第三卷、第三期,2008年。專長領域:國際關係理論、全球化與國際政治經濟、美國對中國與台灣的決策過程。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