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7,168
2011
10
月號論壇主題
從台灣大選回顧與前瞻兩岸關係
2012大選後,台灣還能繼續維持現況?
楊羽雯/資深媒體工作者(台灣)
         1996年以來歷次總統大選,民進黨從未如這次般在兩岸問題上消極語拙,某種程度來說,是黨內共識的凝聚來不及趕上民意變化。當八成以上民眾主張維持現況時,統獨爭議變成少數極端分子的偏執情結,在野黨反而在兩岸議題上失去著力點,這是本次大選中,最特殊的現象之一。
        為對手扣紅帽子、透過「正名制憲、獨立建國」來召喚選民,民進黨過去幾次大選只是藉著激化兩岸關係鞏固基本盤,並未認真思考兩岸問題,特別是在2008年失去政權後,受限於黨內權力矛盾,領導者面對兩岸和解如此迅速勢猛的巨變,只能以傳統方式因應。
        站在國共兩黨的對立面,固然凝聚了支持者,暫時消弭內部矛盾團結對外,但民進黨也錯過了檢討、調整兩岸關係論述的機會。勢不待人,蔡英文的十年政綱兩岸篇之所以被批判空洞無物,便是因為民進黨除了預見問題,本身根本沒有因應兩岸最新現況的論述與對策。如此便很難與主張維持現況的多數民意產生共鳴。
        維持現況其實是一種定義模糊的論述,因為不同立場及利益的人對現況有著不同的感受。接受以模糊語詞形塑最大共識,我們的社會其實是藉此迴避內部及兩岸的歧見。當大多數民眾都有此迴避意圖時,政黨替對手貼統獨標籤反而變成一種不識時務的愚行。民進黨並沒有察覺到,當中國因素從打壓的同義詞變成利多時,批判對手為現況破壞者的選戰操作手法,殺傷力遠比傾中賣台的指控來得強烈。
        馬英九以「不統不獨不武」來描述他所主張維持的現況,北京之所以不反對並與其打交道,主因在於除了「不獨」形同政治承諾,還加上以「一中原則」為基礎的九二共識,這是馬三不與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最大的差異。有了這兩項承諾,北京自然可在2008年復談,迅速簽署ECFA等各項協議,同時也回應外交休兵及釋放部分不涉主權的外交空間給台灣,甚至在金融風暴之際對台輸出觀光客來救市。
         國共兩黨共同維繫的兩岸現況,確是一種政治交換,馬英九以支持一中原則及不獨承諾,加上取消經貿交流管制,取得中共同意兩岸復談,他以憲法前提作為指導原則,確保這場交換的正當性;反過來說,北京這次一反1995年以來對一中原則的強硬立場,在反獨先於促統的現階段,中共並未堅持台北必須先承諾統一,同時容許馬政府對一中原則的各
表空間,甚至讓美方在復談過程中扮演了見證角色(布胡熱線確認兩岸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下恢復對話)。
        馬英九的三不現況論述最脆弱的是不武,中共至今沒有承諾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美國依然可軍售台灣。這也是大選後兩岸現況必然要面對的變數。
        如果是馬勝出,北京順勢推進政治對話促成和平協議,這已是大陸攤在檯面上的政策主張,馬英九也開始試放政治風向球探知民意水溫。不過對北京來說,和平協議實為表,裡子是促統,一紙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協議,企圖換取的是台灣政府對統一的承諾。這與台北主張和平協議建構互信機制是完全不同層次的課題。
        馬政府的國安團隊很清楚事情嚴重性,足以衝擊美中台的現況,但問題是,在兩岸協商的談判桌上,雙方的籌碼盒勢均力敵嗎?愈來愈多關係經貿交流的談判已陸續開展,2008年以來台灣取得的讓利條件,此時只怕已是對方籌碼盒裡的物項,收放之間牽動的是台灣政商結構及統治階層。而已趨法制化的兩岸經貿關係,不再只是政經分離的交流議題,雙方體制的接軌問題隨著市場擴大因應而來,政治對話已是扣門在即。
        兩岸的政治對話是一條不歸路,不可能如社會經貿交流般,還有靠法令制度關上門的機會,稍一不慎就是引火上身。1996年台灣危機後美方極欲推動兩岸協商中程協議,固著台海現況,北京也在98年兩岸復談後藉安排汪道涵來台推動兩岸進入政治對話,扼阻台灣全民直選總統後日漸深化的獨立意識,這一波波促談壓力後來演變成李登輝提出兩國論抗拒,引爆更激烈的台海危機,對立氛圍甚而蔓延成兩千年政黨輪替後的仇中意識。這條不歸路必須是在全民高度共識之下才能邁步向前,台灣社會沒有成本再承擔一次兩岸走火。
         面對一個沒有連任壓力的馬英九,北京的促談壓力只會加大,但馬英九的態度及對策是什麼,外界難以理解的,一句「任內不談統一」只是表態,看不出有何準備。事實上,兩岸政治對話的複雜性及壓力並非消極的「不統不獨不武」,以及各說各話的九二共識就能應付化解,馬英九對後ECFA的兩岸關係,必須有更明確的願景及正面表述的路線。
       如果是蔡英文勝出,就沒有中共促談統一的挑戰?確實是不會有,因為兩岸很可能又回到兩千年時「沒有一中原則無法復談」的老問題上糾纏。民進黨執政究竟要花費多少時間才能維持目前現況於不墜,連蔡英文自己也沒有答案。
        此時檢視在野黨,便會意識到民進黨是多麼辜負選民期待的政黨。執政八年是跟在民間的交流腳步之後追趕、設限,交出政權後又拒絕面對現況調整路線,不能與時俱進以致在兩岸政策上被邊緣化,未來四年,實在看不出這個政黨在變局裡能扮演什麼可堪託負的角色。台灣兩個主要政黨未來在兩岸政策上,若是繼續各行其是,抱殘守缺不思尋求超越統獨的生存共識,誰能相信民主是捍衛台灣價值的最後防線呢?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楊羽雯/資深媒體工作者(台灣)
曾任聯合報撰述委員、政治組長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