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6,975
2011
10
月號論壇主題
從台灣大選回顧與前瞻兩岸關係
在「九二共識」和「澳門模式」之間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距離二○一二總統大選只剩一百天左右,如今討論選後兩岸情勢,各方懸念都集中在蔡英文身上:如果台灣出現第三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將如何發展?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歷史經驗中找到。
         回顧過去四次總統大選結果:李登輝、陳水扁兩任,加上現任的馬英九。似乎除了○八年選出馬英九外,其它三次,無不造成兩岸關係陷入或長或短的緊張或低潮。但如果把考察的時間軸再拉長,卻又可以察覺,至少在李登輝及陳水扁的第二任任期內,選後的低潮關係,會在一、兩年後,出現某種程度的拉升及回復。
         先看第一段,一九九六到二○○○年的李登輝任期。
一九九三年,兩岸召開劃時代的辜汪會後,因為李登輝訪問美國,關係逐步逆轉惡化。海峽對岸的中國共產黨,當時介入這場選舉的方式,令多數台灣民眾記憶猶新:三月八日到十五日,以「演習」為名發射的導彈,飛過台灣上空。兩岸之間,再加上美國,幾乎進入戰爭狀態。但結果證明,導彈的「武嚇」加上新華社連串發出的激烈「文攻」,最後反而成為推高李登輝支持度的關鍵因素之一。
         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兩年之後,辜振甫先生還是前往上海與汪道涵先生舉行「辜汪會唔」,更敲定了隔年汪道涵先生訪問台灣。
        雖然到了一九九九年,李登輝拋出了「特殊國與國關係」的主張,造成兩岸關係直到李登輝任期結束,都處在高度的緊張和不安中。但絕對不能否認九八年前後,兩岸關係曾經有過的回暖階段。
         第二段,是陳水扁的八年任期。前四年,面對不曾交手的陳水扁政府,儘管「四不一沒有」的起手式,對中共而言,是個不算太差的政治訊號,但對於民進黨的基本立場:台灣獨立,中共也沒有太快表態。二○○○年到○四年,中共大致保持著「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
        當然,中共的另一個盤算,是認為○四年一旦「連宋合體」,必定可以擊敗陳水扁。因而,對於民進黨這個因藍軍分裂才得以產生的過度性政權,自然不必釋出任何籌碼。
令人跌破眼鏡的大變局,出現在二○○四年三月。因為,就算把疑雲重重的兩顆子彈的影響去掉,都不能否認,經過四年的執政,民進黨的支持度已經和國民黨大致相當,一對一的全國性選舉,已經變得勝敗難分。面對藍綠支持率在四年內快速消長的事實,大陸調整了過去四年,不與民進黨政府接觸的政策。
         政策思維轉變,很快就著落在二○○五年春節包機談判上,在「擱置爭議、不設前提;政府主導、民間協商」的思維下,兩岸在當年一月達成包機直航的協議。事實上,如果加上事前的準備,以及更早在檯面下的溝通、協調,可以大膽推測,共產黨和民進黨政府,很可能早在陳水扁第二任就任不久,就對洽談包機直航達成了共識。
        ○五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訪問中國大陸,在「九二共識」的前提下,國共發布「連胡新聞公報」中,將雙向直接三通列入共同推動的目標。隔年國共論壇,再一次重申兩岸應儘快針對直接三通進行協商。而在此同時,民進黨和大陸方面,也在○六年八月,各自成立「台旅會」和「海旅會」,準備協商下一個議題:大陸民眾來台觀光。
        儘管「白手套」已經便備就位,但陸客來台觀光的協商,卻直到民進黨交出政權都沒有展開。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紅衫軍運動當時已經籠罩全台灣,加上扁家弊案接連爆發,這讓大陸方面相信,國民黨重返執政的機率大幅提高,因此不需要再向民進黨政府釋出籌碼。如果這個假設成立,就可以繼續推論,假使沒有扁家弊案,在○八年的選舉勝負難測的情況下,陸客來台觀光的協商,就很可能如民進黨政府當時的預告,在○六年十月上路。
         重新檢討這一段歷史,可以看清「九二共識」和「澳門模式」之間的辯證關係:中共以「澳門模式」和民進黨政府進行準官方的協商;但這樣的協商,必須要透過以「九二共識」為前提的「國共論壇」取得政治正當性。之所以需要這樣操作,是因為中共掌權者,必須先創造一個可以廣為大陸內部接受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向台灣政府遞出政策籌碼,才不致受到內部鷹派質疑。國共論壇,正是這樣的平台。
        表面上看起來,「九二共識」看似居於「澳門模式」的上位,但反過來,在民進黨執政的情況下,如果不經過兩岸官方直接控制的平台協商,國、共之間任何的共識,都不可能落實。少了公權力落實執行,「新聞公報」裡說得再多也是白說。
        總統府原國策顧問曾永賢曾說,共產黨對台統戰,雖然有軟硬兩手策略,但運用時的重要原則是「軟,不能軟到失去原則;硬,不能硬到關係破裂」。在李登輝和陳水扁三屆政府的兩岸關係歷史,完全體現了這樣的原則。
        因此,對於中共如何看待明年大選這樣的問題,或許可以這麼判斷:首先,馬英九順利連任,仍然是中共最大利益之所在。因此,儘管中共中央已經從台灣九六年大選領會到最重要的一課:不要在選前過度表態。但中共當局在選前,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對民進黨提出的兩岸互動架構,釋出任何正面回應。並且會堅持以「認同九二共識」,做為兩岸談判的唯一前提。
        第二,有了陳水扁○六到○八年執政期間,走冒進急獨路線,終至失去政權的教訓。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其美中台政策,遠比陳水扁要溫和、穩定、可預測。因此,如果馬英九沒能當選。兩岸很可能將進入一個或長或短的觀察期,如同二○○○年到○四年,大陸對陳水扁政權「聽其言、觀其行」的階段,但預判這樣的時間並不會長到四年。當然,其前提是蔡英文執政後,她的政策路線也和競選政見所提的一樣溫和、穩定、可預測。
        如果明年一月十四日,「笑到最後」的是蔡英文,實在很難想像,大陸方面會在蔡英文就職隔天,立刻中斷現在所有的兩岸直航航班,或者單方面廢棄ECFA;但另一面,中共也不可能在沒有調研、醞釀、鋪墊的情況下,一點也不討價還價,直接和民進黨政府在「台灣共識」上,展開兩岸協商。
        從一九九六年,台灣改全民普選方式產生總統以來,四年一度的大選,往往牽動兩岸關係激烈改變,乃至重新定義。而重啟在二○○五年形成的對台工作模式,也就是共產黨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交互運用「九二共識」和「澳門模式」的辯證關係,以鬥而不破的態度,在批判民進黨之餘,緩步地推進協商,是目前能歸納出的,唯一的可能模式。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目前任職於外籍媒體
曾任:聯合報政治組、大陸新聞中心記者
蘋果日報大陸中心記者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