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2,063
2012
03
月號論壇主題
從台灣新政局看兩岸關係
我們會在未來四年看到「終統」嗎?
包淳亮/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台灣)
在2012總統大選前,受到陸委會兩岸關係民調及未來事件交易所預測的影響,本人對馬英九的選情並不樂觀。我另判斷部分台灣民眾可能在民意調查中釋放出偏好綠營與橘營的消息,其目的在於意圖給予國民黨更大的改革壓力,但這個判斷未能扭轉前述民調對我的影響。然而,或正是由於敏感的中間選民在其自身促成的虛假民意的誤導下,感覺國民黨有敗選之虞,才讓他們大幅回流國民黨,於是這次選舉的結果,是民眾選擇了「和平與發展」。事實證明,筆者仍低估了台灣選民的智慧。
在馬英九主政的第二任,兩岸關係可能有何新趨勢?筆者認為大陸的快速崛起是其中的關鍵。這兩年愈來愈多人突然驚醒,中國大陸不是要再卅年或者廿年,才會在名目國內生產毛額上趕上美國,而是將在「五至七年」後就趕上。許多預測已經認為以購買力計算,中國大陸「已經」趕上美國,而這個五至七年,是以當期匯率計算的結果。最有名的政論家之一,印度裔美國人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在2010年11月的一期《時代週刊》認知到了這個可能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格爾(Robert Fogel)在五年前的研究中,也早已指出了這個可能性。
英國《經濟學人》在2011年12月27日也對此有所分析,指出2007年中國大陸已是最大出口國,2010年中國大陸在製造業產出、能源消耗、汽車銷售、專利獲取上皆已超過美國,2014年在零售額和進口額上即可望超過美國------意謂中國大陸成為最大市場;而2018年會是以市場匯率計算的GDP超過美國的年份。以《經濟學人》的保守風格來說,2018可說是「最晚」的時間點,從2016年開始的三年都有可能出現此一歷史性的地位轉變。因此簡言之,中國大陸趕超美國的態勢,最為關鍵的變化就將發生在2012到2016年這馬英九的第二個任期內。或者說,到馬英九卸任的2016年,人們將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大陸GDP超越美國的時間是「今年」、「明年」或「後年」。
由於工業部門向上游的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發展,大陸的整體薪資在過去數年已上漲數倍,未來幾年仍可望持續兩位數增幅。日本、香港、新加坡、臺灣與韓國都曾經經歷此一高速成長期。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大陸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幾乎必然將從五千美元增長至一萬美元以上,其中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以及資源大省內蒙古的人均超過一萬,是在「2012年」。從台灣個別民眾的角度來說,大陸的發展將因此使之可以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到大陸就業的可能性還可能猛增。筆者之前多次指出,過往所謂「一百萬定居大陸台商」是一種極不精確的說法;數年前某媒體渲染「廿餘萬台灣人定居上海」時,不過僅有廿餘萬台灣人入境上海,而直到2010年中國大陸的人口普查,在大陸定居的台灣人仍僅約廿餘萬。但隨著大陸的躍升,未來幾年確實有可能出現百萬台灣人定居大陸的現象。
瞭解這個態勢,就會知道馬英九政府與民進黨的難為之處。民進黨的難為之處在於,商業界往往不分藍綠,年輕人來往兩岸時也不分藍綠;再怎樣「綠」的家庭都有可能出現長期滯居大陸的子弟,成為和緩政策的人質。愈是家境殷實、成績優異的子弟,到大陸發展的可能愈大,於是說「金主」們的意向變遷將早於多數支持者或黨員。然而,既要取悅金主,又要「譁眾取寵」以牟取政治利益,只好走一步看一步。若要改懸易轍,又擔心放棄「陣地」後被國民黨牽著鼻子走,結果只能被形勢推著走。
馬政府的難為之處,是雖然希望在美中兩強之間左右逢源,但是隨著中國大陸手上籌碼的快速增加,不僅來自大陸的促和壓力將愈來愈大,而且經過包裝的「促和」,也會受到眾多台灣人「政治不正確」的歡迎。這裡說「政治不正確」,是因為在過往廿餘年的「本土化」與「民主化」趨勢下,台灣和大陸的和解將令許多有獨立傾向或民主訴求者感覺「骯髒」。多數台灣人認可這種道德潔癖,但也理解兩岸進一步和緩的需要;因此兩岸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關鍵,在於怎樣才能包裝好一個「和平協議」,使之能為多數人認可。
由於一國兩制的實質統一尚未成為大陸的政策目標,大陸也尚無以民主方式包容台灣民意機關的準備,因此大陸目前的和平協議僅只希冀兩岸維持現狀,台灣不再追求獨立,而接受在國際社會的「準國家」身分。凡是僅可由國家參與的國際組織,台灣都不能參加;凡是準國家單位如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以參加的,台灣也都能參加。台灣的中華民國甚至仍可長期維持廿餘個邦交國,象徵國家身分,同時在國際社會將有比較大的活動彈性,比起現狀仍是一種進步。兩岸若能簽署這類中程協議,短期內台灣可以藉此穩定局勢,發展自身;待大陸民主化再進展到未來的「終統」,也會更加順暢。這種協議的利弊是可受公評的,兩岸領導人若有足夠的政治意願,台灣民眾也可能半推半就的接受。
仍有許多人期望美國與中國「爭霸」,藉此讓台灣出現獨立契機;或者主張大陸民主化以後再談政治安排。台灣確實可以對兩岸政治協議採取拖延戰術,雖然這將引起更加自信的大陸的不滿;但若拖延成功,亦非不能增加台灣在大陸民主化後的兩岸談判中的選項。風險在於,美中若走向爭霸,不確定的兩岸關係就意味著台灣作為衝突點的可能;若能簽署和平協議,即可確保爭霸的衝突點轉移到其他地區。「棋子」意圖跳離棋盤,多少會引起強權的不快,因此是否藉由和平協議讓台灣實質「芬蘭化」,將是一個戰略性的抉擇。何況大陸民主化以後,藉由和平協議架構出的長期和緩的兩岸關係,亦有可能使大陸對台灣有更大的信任,使得選項更多。
在大陸快速崛起的背景下,雖然我們未來四年應該還看不到終極統一,但或許看得到和平協議。和平協議雖然「趨向」於終統,但終究「不是」終統,甚至可以「拖延」終統的時刻。倘若大陸的快速崛起是確定的,那麼台灣就應該把握尚存的主動機會,避免有限的籌碼被消耗殆盡,更避免美中爭執過程中被犧牲的可能。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包淳亮/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台灣)

現職 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學歷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