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2,827
2010
09
月號論壇主題
ECFA之後的兩岸情勢及展望
ECFA追趕世界潮流,邁步經濟一體化
王中保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大陸)
 
經濟全球化無疑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和潮流趨向,而與經濟全球化互動的便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需要借助區域經濟一體化來實現,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階段過渡形式。海峽兩岸ECFA的簽署對於中國內地、臺灣、香港、澳門兩岸四地的“大中華經濟圈”一體化的來說,是邁出了一步標誌性的步伐。
目標是“大中華經濟圈”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大都要起始于優惠貿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和商品自由流動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歷經區域統一對外關稅的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和區域內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最終走向具有統一的社會經濟政策的經濟聯盟(Economic Union),實現完全經濟一體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大家知道,歐盟(EU)是目前全球範圍內處於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最高層級的區域組織。而海峽兩岸ECFA對於“大中華經濟圈”一體化來說,還是剛剛起步。不過步伐一旦向前邁出,目標就不會太遙遠。
就目前來說,把兩岸四地的GDP簡單加總就超過5萬億美元,已經遠超過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經濟體(單單中國內地今年第2季度GDP總量已經超過日本),當然經濟整合效應的結果還會是,1+1+1+1大於4的。
 過程是“做大蛋糕”的雙贏式分享
 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區域經濟整體利益增加的過程,即會帶來區域整體福利的增加,是在“做大蛋糕”,正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利益”。對於海峽兩岸ECFA簽署和實施後能給兩岸帶來多大的福祉,大多數人的理論思維還是停留在兩岸各自經濟體的簡單的比較優勢對比和二者之間的互補問題上,認為臺灣具有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而大陸具有資源、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二者各自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進行經濟往來,都可以獲得相對於封閉經濟體而言的比較經濟利益。固然,這種簡單比較優勢在當今仍然在兩岸間經貿發揮作用,但是已經漸漸不再起主要作用。
在中國內地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內地與臺灣的經貿往來,事實上已經宣佈李嘉圖時代的逝去,而行業內貿易的時代已經開啟。就是說只要兩岸間的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技術含量、生產要素、設計、價格等任何一項或多項存在差異,就存在貿易或投資的必要性,而且這種貿易或投資都將會給兩岸民眾的福祉帶來增加。更不要說,海峽兩岸ECFA的簽署因各自降低關稅門檻和相互提供投資便利,所刺激貿易和投資的急劇增加而給兩岸民眾帶來的更多的好處。
當然,兩岸這種“做大蛋糕”的過程,也是分享利益的“雙贏”的過程。不過,對於兩岸來說,這種分享並不一定就是對等式的分享。但是,是否是對等式分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岸都因這種更多貿易和投資往來得到了更多。目前,內地已經是臺灣最大的交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同時,臺灣也是內地主要的境外投資來源地和交易夥伴之一。但是,臺灣面對的是有13億人口、經濟總量是自身11倍還多的、位列全球第二的巨大市場,ECFA這種協定的簽訂乃至將來“兩岸四地”共同市場的打造,無疑是為臺灣商界提供了無限的想像和發揮空間。
 前景是“開放主義”的“大中華經濟體”
 以中國內地、臺灣、香港、澳門兩岸四地構建的“大中華經濟體”已經並將長久擔當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引擎。這源於,中國內地東、中、西部發展具有多層次和很深的梯度,未來發展的空間巨大,以及實施的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創新型國家的打造必將持久地發揮向前的經濟推動力作用,台、港、澳與中國內地東部地區作為經濟較發達區域,必將並肩成為“大中華經濟體”的領頭雁,帶領“大中華經濟體”保持強勁的增長和發展勢頭。
 
不過,“大中華經濟體”順應世界經濟區域化的“開放的地區主義”的特點,積極與世界其他經濟體和國家地區展開經貿往來。未來可以“大中華經濟體”的名義與“東盟”以及日本、韓國展開“10+1或“10+3”的經貿合作和交往,還可以此構建“東亞經濟共同體”,聯手“歐盟”、“非盟”、“美盟”等已經和可能存在的區域組織,共同開創全球化經濟的未來。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王中保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大陸)
學者。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經濟全球化理論和政治經濟學理論問題的研究。
著作:《經濟全球化與我國利益關係的變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副主編《金融風暴啟思錄》()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發表《經濟全球化與利益分享》等論文多篇。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