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2,055
2012
03
月號論壇主題
從台灣新政局看兩岸關係
從臺灣新政局看兩岸關係
曾建元 /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

 

民主進步黨之於臺灣民主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第十三任總統與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中國國民黨獲得全勝,馬英九繼續連任,國民黨仍維持立法院國會多數黨地位,二零零八年以來國民黨完全執政的格局大體將維持下去。儘管如此,吾人卻可肯定,民主進步黨已自二零零八年的低潮脫身,總統選舉部分,與國民黨之差距僅八十萬票,國會方面,國民黨六十四席,民進黨上升至四十席,這都是二零零八年以後歷次大小選舉成果的逐步累積,可謂雖敗猶榮。但民進黨畢竟執掌過中央政權,亦曾經為國會第一大黨,做為一自始成長於臺灣本土的政黨,民進黨不該、臺灣人民也不忍其淪為永遠的反對黨。民進黨在精銳盡出、士氣高昂、全黨上下志在必得的時刻,仍以八十萬票飲恨,則不免令人擔憂該黨的發展是否在藍營歸位的情況下,已屆臨極限?如是,則臺灣的民主未來吾人還能如何期待?
以上所言並非杞人憂天。二零一二年大選正是兩個中國黨聯手夾擊臺灣黨的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延續二零零五年由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國民黨主席連戰共同奠基、而於二零零八年由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而實現的國共第三次合作,而不容許民進黨的勝選打碎了其所謂的歷史機遇,乃選擇在臺灣大選中全力支持國民黨。雖然共產黨表面上故做姿態,表示不介入臺灣內政,且相當自制地未對臺灣民主選舉和民進黨出以惡言,降低了臺灣選民基於反制共產黨而投票支持民進黨的動機,實際上則早自一年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捐助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而表達願意藉智庫與共產黨展開黨際對話與互動之始,共產黨便表明拒絕與民進黨接觸,除非民進黨完全放棄臺灣獨立主張並接受所謂的「九二共識」。共產黨自訂的民共交流前提,就是給民進黨一堵高牆,因為民進黨既主張臺灣人民自決前途,就不可能單獨排斥臺灣選項;共產黨從未同意「九二共識」可以各自表述,則九二共識就意味著一個中國,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的聯合國架構下的國際秩序中,就沒有中華民國可以置身的空間。民進黨在臺灣的存在意義,就是為臺灣人民捍衛最後的自決權利和國家尊嚴,如果民進黨接受了這些條件,非但違背了〈正常國家決議文〉期待以正名追求國家正常化的精神,恐怕還必須再進一步地從〈臺灣前途決議文〉維護中華民國在臺灣主權獨立的立場退卻,這樣一來,民進黨還有存在的價值嗎?因此,吾人對比國共平臺熱絡的場面,民進黨卻遭到兩面夾殺,當知這是國共以「聯手制臺獨」為名的大戰略佈局下的必然現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政策手段日益靈活
由於中國大陸已成為臺灣對外經濟貿易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生產基地以及新興市場,兩岸和平發展和經濟合作自然是臺灣跨國企業關於其生存與成長所最為關心的大環境議題,這自然也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前國家主席楊尚昆任內提出的對臺「以經促統、以商圍政、以民逼官」戰略取得客觀唯物的基礎,中國大陸關聯臺灣企業受制於客觀因素,無論自願或不自願,對於兩岸關係的穩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都不得不有所顧忌。如果連奇美實業前董事長許文龍都要被迫表態支持〈反分裂國家法〉,鴻海精密工業董事長郭台銘、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宏達國際電子董事長王雪紅在選前紛紛出面急切力挺九二共識,還有平日在臺灣即不吝頌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國崛起成就的旺旺中國時報集團,再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全國各地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和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部門對臺灣旅居中國大陸之人民積極遊說動員乃至於補助機票鼓勵回臺投票支持國民黨,企業界一片倒支持國民黨的氣氛,形成臺灣經濟依賴中國大陸的普遍認知或不安,則動搖中間選民的意向,壓縮民進黨在其中的得票空間,便也成為一股無法阻擋的趨向。
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學會了如何利用臺灣的民主制度來影響臺灣的國家政策進而主導兩岸關係,「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式,就是在明確劃出一中與反獨的紅線之後,對臺灣讓利、擴大採購與投資、給予在大陸臺灣人準國民待遇、避免在國際場合正面屈辱臺灣國家與人民尊嚴、降低兩岸政治緊張,在臺灣入島、入戶、入腦地製造對大陸友善的輿論,以及全方位地對臺灣各社會群體進行統戰,那怕是獨派人士,也試圖通過交往來軟化其立場,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收買臺灣人心的種種作為,確實有收其一定成效,但若說臺灣人會因此而不計利害地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不盡然,大多數臺灣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會像對待臺灣人那樣地對待它統治下的中國人民,臺灣人的特殊禮遇完全出於臺灣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事實。
 
美國支持兩岸維持現狀、和平發展
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美國與國際社會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責任的更大期待,臺灣作為中美關係平衡點或溫度計的角色也就越來越明顯。原本臺灣是國際圍堵共產主義世界的軍事前線,因而受到國際反共勢力的強烈支持,但是當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與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nsinger)採取了聯中制蘇的世界大戰略後,臺灣的國際軍事戰略地位重要性便開始無量下滑,若非蔣經國決心以「堅守民主陣營」,推動臺灣民主化來爭取美國國會與民間的同情與支持,美國臺獨團體以人權改善為條件遊說美國立法維持臺灣的安全保障承諾,使臺灣轉型成為美國在普世價值領域作為世界領導的象徵,否則美國在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任內早就完全放棄臺灣了。
二零零一年九月美國本土遭受基地組織(Al-Qaeda)恐怖攻擊,美國於全球展開反恐怖主義佈局和軍事行動,國土接鄰中亞細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便成為美國亟欲拉攏和爭取合作的對象,當然,其動機完全不涉及立國精神和意識型態,純粹是政治現實的考慮。全球和歐洲金融風暴相繼爆發之後,美國更期待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經濟與金融秩序當中扮演更為負責任的角色,因此,中美關係從柯林頓(William Clinton)和江澤民時期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的定位,到歐巴馬(Barack Obama)和胡錦濤時期進一步向合作伙伴關係提昇,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實上亦早將臺灣海峽議題由中國內政範圍劃出,承認美國對於臺灣國家安全的絕對影響力,而同意與美國共同進行危機管理,美國則在維護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前提下,以維持現狀為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防堵臺灣任何具有分離主義意涵的政治行動,來交換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合作。選前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 H. Paal)來訪,公開表達對於馬英九的支持、對蔡英文是否維持現狀的立場模糊的疑慮,並讚揚九二共識是兩岸必要的妥協方案,雖然美國在臺協會聲明包道格發言不代表美國官方立場,作為反共立場向來較為鮮明的共和黨籍總統小布希(George Bush)執政時期的駐臺代表,包道格毫不隱諱的直白發言,至少反映了當前美國涉臺外交人員的集體心向。
國民黨的勝選,意味著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新三不政策得以延續,由其所確立兩岸間以默認一個中國容許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亦得以鞏固。選前馬英九已宣示兩岸和平協議問題將交由臺灣人民以公民投票公決,依現行〈公民投票法〉難以跨越的全國過半數同意之可決門檻,除非修法,否則即意味著馬英九任內不會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然這並不表示兩岸不會試圖展開進行和平協議的對話。總而言之,對兩岸關係而言,馬英九的新三不,至少是兩岸政府與美國所可以接受的現狀下的暫行架構,因而未來四年兩岸的和平發展進程,預料將不至於出現太大的變數。
 
民主進步黨應自兩個中國黨的合作格局中突圍
相較於國民黨的志得意滿,夸夸其談九二共識如何獲得大多數選民支持,對於中原史觀在國民教育和官方論述中的復辟蠢蠢欲動,而根本無視於選票基礎於二零零八年以來大量流失之事實的姿態,民進黨於選後由蔡英文主持針對二零一二年大選的成敗得失進行檢討,則深值得肯定。民進黨在反省中意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素對臺灣選舉的影響,已經出現了經濟議題化的趨勢,「沒有正面挑戰臺灣人民高度的本土認同,反而是訴求經濟生活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感,及兩岸關係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強化選民心理上的威脅感」。臺灣的民主化使國民黨完成了本土化,雖然在政治光譜上,國民黨座落的位置較之民進黨更為偏向統一,立場傾向統一的在國、民兩黨之間只有支持國民黨,但絕不能因此而將國民黨定性為統一黨,國民黨黨內的主旋律仍是政治上維持現狀,經濟上則樂見兩岸統合與互賴,而以民進黨為安全閥,為其承擔一切風險與責任,以便將自己塑造為穩健的執政黨。
如果這樣的政治格局和政黨形象被固定下來,民進黨將永遠只能扮演反對黨,當然,臺灣人民也不會輕易讓民進黨在臺灣的政治舞臺消失,但不執政,就沒有價值權威性分配的權力,就沒有實現理想的機會,因此,民進黨首先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突破兩個中國黨的包圍,而民進黨所擁有的至少百分之四十五點六三、六百零九萬選民的民意,就是民進黨最強而有力的武器和後盾。
兩個中國黨的黏著劑是中華民族主義和權貴經濟合作,面對前者,民進黨應當要細膩地把中國、中國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認同、文化認同這些概念一一界定清楚,在不同的語境中適當地運用,使共產黨沒有機會藉中華民族主義裹脅中國大陸人民和分化臺灣人民。民進黨最大的精神資產於能夠以自身的奮鬥經驗鼓舞大陸人民爭取民主與自由人權,也不像國民黨背負著在中國大陸留下龐大歷史恩怨和血債,所以民進黨不需要與中國大陸人民和全球華人社會劃清界限,反而要以華人世界的民主價值守護者自許,積極對中國大陸的人權狀況和政治發展表達關懷;針對後者,民進黨則應針對兩岸互補並有利於臺灣的兩岸經濟合作策略提出看法,尤其是關於大陸資金與人才來臺的問題,並宜對鄰近臺灣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建省行政特區、廈門海峽兩岸傳媒共同市場、金門廈門和平特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問題具體進行考察與研究,和關切中國大陸市場經濟和勞動法制的健全完善,以避免兩岸經濟交流的成果為少數權貴所壟斷,和平紅利能為兩岸人民真正共享。
蔡英文在卸任黨主席前,宣示民進黨要建立一定的行為機制,以便在與中國的互動中尋找瞭解中國的新路。她雖未提出具體建議,但這一立場的揭示,對於民進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接觸,已提供了所謂除罪化的效果,而被譽為蔡英文的精神遺產。在此一方向下,民進黨已在評估中央黨部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的可能性。前已言之,共產黨表面上對於與民進黨進行交流並不歡迎,但對於個別的非正式名義的交流和對話溝通,實則相當重視。故而民進黨應當超越民共平臺的模式,不拘形式地和中國大陸社會各界進行對話和啟蒙,增加中國大陸人民對民進黨和臺灣民主的認識,也讓臺灣人民對於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提升信心。至於兩岸間共識打造的問題,則應在尊重兩岸共同歷史文化以及〈中華民國憲法〉的前提下,鋪陳出較之九二共識更為具體的論述,依本文之見,蔡英文襄助李登輝總統,而於過去為國民黨政府出謀劃策所提出的特殊國與國關係論(不等於一般兩國關係),以內外有別的方式,將兩岸關係特殊化,就是一個既可容納兩岸一中和一邊一國的可行方案。
 
民主進步黨的轉型應受到鼓勵
從兩岸和平發展的角度,蔡英文在選後調整民進黨中國政策立場的用心應當得到國民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鼓勵,畢竟這是一個代表將近百分之五十臺灣民意的大黨,在兩黨制之下,國民黨執政如有任何疏失,民進黨都有可能取而代之,國共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如果得不到民進黨和臺灣人民的普遍認可,都將可能因臺灣政黨輪替而成為海市蜃樓。
不論如何,國民黨勝選後的臺灣新政局,基本上是符合國際期待的,但臺灣民意則是謹慎地予以接受,就此而言,只要民進黨能證明其有風險管理兩岸關係的能力,臺灣人民是會給予民進黨再次執政的機會的,但民進黨在維護臺灣主體意識之餘,則必須再致力於找回美國的信任,建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互信,和贏得海內外中國人民的尊敬和友誼。歷史的機會正擺在民進黨、國民黨和共產黨三方的眼前,臺海的任何一方都有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責任,而國、民兩黨更應有為中華民族樹立政黨政治良性競爭典範的使命感。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曾建元 /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

學者、教授(1966年生於台北市、台灣苗栗客家籍,祖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
現任: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係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華人民主書院董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副教授。
東吳大學法律係比較法學組法學士、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法學碩士、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2002年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暨紀念陳同仁先生台灣研究博士論文獎得主。
曾任:台灣教授協會法政組召集人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