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2,054
2012
03
月號論壇主題
從台灣新政局看兩岸關係
台灣認同正在歷史轉轍點
楊羽雯/資深媒體工作者(台灣)

總統大選在全民意志下以變動最小、風險最低的結果落幕,朝野政黨表面上風平浪靜,私下忙於內部權力重新平衡。樹欲靜而風不止,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何去何從引人關注,但區域安全的懸念隨著美國宣示重回亞洲、中國第五代領導人交班以及美國總統大選,預告著變局才正要波瀾再起。

911改變美國超強地位,十年多以中東為主的外交政策,讓美國勢力在東亞影響力降低,加上中國政經力量崛起,亞洲各國無不交好,尤其是全球金融風暴後在國際間一夫當關的影響力,連歐盟都要折腰。國際的基本格局已有結構性的修正,而台灣也在這段時間裡藉著國共和解,跨過海峽半世紀來的恩仇鴻溝,以史上未見的高速與大陸和解,美國針對共產勢力畫下的第一島鏈,位居關鍵鏈鎖的台灣在六十年後正在脫鏈中。

美國體認到,確保未來的國家利益不能不從亞洲著手,但此刻已非冷戰時期,中國已位列世界強權,不能再以圍堵策略,必須與中國和平共享及承擔在此區域的利益與責任。歐巴馬及希拉蕊近來關於重返亞洲的宣示中,可看出無意針對中國而來,甚至刻意不提台灣,對台軍售也不似過去高調。但這並不表示美方要棄台,由美方在此次大選中積極支持馬英九可知,美國不願台灣問題觸怒中國,阻礙其重返亞洲,但藉著免簽、台美TIFA及台灣加入TPP等談判拉住台灣,營造籌碼以便一定程度掌控兩岸政治對話的進程。

相對於積極重返亞洲的美國,中國今秋啟動的第五代交班,則是一個更大的複雜局面。接班人習近平是第一個出自元老協議的領導人,顯示未來決策由一人擴及到一小群代表各派系利益的人,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內外矛盾、成長瓶頸,將會以何種取捨順序來解決,特別是往左往右的政經路線爭議,在在牽動著已然暗潮湧動的區域情勢。

第五代接班人是否會加速推動兩岸關係往中程協議,甚或終局安排的方向發展,其實是足以影響全球戰略利益重整的課題。習近平是歷任中共領導人中具有最佳處理台灣問題條件者,國共和解奠下的政治基礎,加上經濟交流的優勢已在今年台灣大選有所收成,接下來已可預見對台工作會更有系統往解決具體民生議題以爭取民心的方向推動。

無論美國如何盤算這局,台灣本身就是個不確定的變數。兩岸政策決定大選勝負,這是台灣自1996年民選總統以來,大陸影響最深的一次,北京的好惡變成台灣選民作決定的考量因素之一,這意味著如兩岸關係繼續深入交流,形成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之後,台灣大選不可能有太大的反中空間,更遑論明打著台獨旗幟拿下政權。這迫使向來站在族群優勢的民進黨必須改弦易轍,思考一套全新的兩岸政策路線。

但吊詭的是,如果民進黨也站在國民黨的同一側,台灣兩大政黨的兩岸政策究竟有何區別?繼續反中,民進黨的政治影響力會江河日下;不反中,既有支持者可能會跑掉一大半,光是找到新的兩岸政策路線,民進黨內部就要陷入很長的內戰過程,沒有共識的共識不僅無法凝聚在野力量及民氣,更不可能積極面對國民黨。台灣朝野要在短期內形成一致對外的共識恐怕很困難。

雖然馬英九表示,任內必然是在全民共識前提下推動兩岸和平協議,但隨著經貿交流影響日鉅,利益共同網絡的深入擴大,認同的向度及力道也不免潛移默化,這是執政者無法控制的。

認同正在改變,朝野政治人物最好認真回想總統大選後,台灣這些極為諷刺的場景,這也是半世紀以來僅見的: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農曆年後全台謝票,走完行程黨內還在議論敗選原因,莫衷一是;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則接在蔡之後低調訪台,鄭由高雄入境,先走訪南部六縣市正是綠營大票倉,接著北上。他針對農漁民進行交流,甚至具體到和學甲等地農漁戶談到契作產銷一條龍等技術細節,協助農漁民不再看天吃飯,有人說乾脆讓鄭來作農委會主委。

幾乎同時間,農委會為了含瘦肉精美牛是否開放進口一事忙著和民意搞對抗。甚至整個行政院站在美方立場遊說國民接受使用瘦肉精。有民眾拿AIT官員和國台辦相比,質疑為什麼美國人不學學共產黨來買台灣的農產品,只會強迫台灣人買有問題的牛肉?

儘管媒體在大選後指出,南部那些和大陸有契作關係的鄉鎮還是綠營得票多,指大陸採購政策沒有改變政黨版塊。事實上,不只共產黨,連民進黨都很清楚,得票率沒變只是表象,這些地方投票率低於以往任何一次大選,早就變天了!經濟選民不只是北部大企業裡的白領,中南部的農漁民也是鐵桿的經濟選民,投不下馬英九,不投票總可以顧到肚子吧。

台灣的政治認同正在改變,不是中共當局的政治暴力使然,也非國際政治格局變遷所致。過去台灣的政治認同在強人政治時期才有高度趨同,李登輝時期獨台意識高漲,也是在他高度權力集中/族群認同/經濟實力/美國支持等前提下才能形成,但今後台灣政壇不可能再有強人,在無感執政的背景下,大陸對台政策步驟積極而身段柔軟的執行力,反而變成台灣社會一種特殊的支持力量。上世紀美援在台灣社會奠立深遠的同盟情感基礎,而二十一世紀初大陸傾各部會各省力量對台上下開展的讓利扶持行動,究竟會在台灣社會啟動怎樣的情感化學變化,能否進而引導政治認同的轉向,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課題。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楊羽雯/資深媒體工作者(台灣)

曾任聯合報撰述委員、政治組長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