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587
2012
07
月號論壇主題
從韓國晉升已開發國家看兩岸競與合
統合後的南北韓,終將是台海兩岸最大的勁敵與威脅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1,600年來,愛充老大的中國,為朝鮮安危數度勞兵動將,四位皇帝大老爺更不惜御駕親征,然而,除了讓數十萬中國無辜兵士葬身異域,甚至還割地賠款外,卻從未自朝鮮半島獲得任何實質利益,也未曾獲得朝鮮人民的知恩圖報;統合後的朝鮮民族,終將是台海兩岸最大的經濟勁敵與外交威脅!」
朝鮮自古內亂外患不斷
    南韓宣佈進入「20-50俱樂部」,正式躍升為全球第7個平均國民所得逾2萬美元、總人口超過5千萬的開發國家;目前,全球僅6國是「20-50俱樂部」成員,分別是日、美、法、義、德與英國等,南韓則是130多個二次大戰後獨立國家中,唯一躋身「20-50俱樂部」者。
    南韓媒體將此新聞廣為發佈,各國也皆於同一時間刊播,然而,除了少數經濟學者,卻很少有人為南韓感到高興或祝福,尤其是亞洲地區;儘管南韓的3C產品及流行文化在許多國家受到歡迎。
    在國際上,凡與韓國打過交道者,對於韓國人獨特的民族性,印象皆特別深刻,尤其是在體壇賽事與國際貿易方面。
    自古封閉與外界交往不多,一直是農業社會的朝鮮(或稱高麗、韓國),其國土面積僅相當於中國一省,朝鮮半島北隣中國和俄羅斯,東遙日本,從漢末到清末的兩千年間,一方面在文化上受到中國強烈的輻射薰染,另方面不是長期臣屬於中國,就是飽受中、日強權的侵害。
    公元598年,隋文帝發兵30萬水陸大軍遠征高麗,途中雖遇風十死八九,然高麗王見隋軍兵臨城下,不得不上表卑稱「遼東糞土臣元」,方告息戰。612年,隋煬帝為炫耀武功,也御駕親征率水陸兩部113萬大軍壓境,接連3年討伐高麗,惟均遭擋於遼東城與平壤城前,高麗王再度言降,然隋煬帝令其入朝卻不至,欲再發兵,終因窮兵黷武,課役繁重,引發民變,導致隋亡。 
    公元642年,朝鮮半島高麗、新羅、百濟三國互戰,新羅國危求助,唐太宗遣使勸和,高麗拒絕,太宗遂率10萬軍士親征,惟水陸夾擊5個月不克,眼見軍食將罄,寒冬逼近,被迫撤兵。
663年,百濟結合高麗又侵新羅,唐獲求救再度出兵10萬,百濟引倭人助戰,遭唐將劉仁軌大破,焚舟400艘,百濟王請降。666年,高麗王死,皇子鬩牆,太子求援,唐軍攻克平壤,高麗悉平;惟不久即民反,唐遂徙遷38千多戶高麗人於河南等地。
    公元1010年,高麗王遭西京留守康肇逆弒,另立其從兄王詢為主,契丹耶律隆緒亦率40萬大軍御駕親征,康肇被擒,王詢先是懇求請朝,其後卻將來使殺害,契丹再度發兵,王詢南逃,耶律隆緒怒焚開京後班師。
1213年起,成吉思汗等為追勦叛逃之契丹部眾,多次派兵東征,高麗頑抗46年後方允藩屬,但部分勢力續反;1271年高麗宮廷政變,元世祖忽必烈先是派兵鎮壓,繼而將公主下嫁高麗世子王愖,其後王愖繼位,至此高麗方始歸順。
1592年,日本關白金(宰相)豐臣秀吉率軍10餘萬攻陷王京,朝鮮求救,明萬曆出兵馳援,激戰半年,日軍因糧倉遭焚,二個月後求和。1597年,日軍再犯,明軍迎戰慘敗2萬餘人犧牲,翌年7月豐臣死,日軍無心戀戰,明軍趁機重潰。
清朝戰敗無端割讓台灣
    朝鮮自忽必烈後600多年間皆誠奉元、明、清為宗主,明治維新後,日本將併吞朝鮮視為基本國策,清日兩國遂為朝鮮問題時生衝突。1882年,朝鮮軍人不滿日本利用王妃閔氏擴張勢力而發動「壬午兵變」,掀起排日運動,焚日使館,殺其軍尉,親清國的大院君李昰應趁機奪權,遭王妃勢力反撲,引發內亂,清方派丁汝昌率軍赴朝干政,拘送李昰應至天津;日軍則藉口兵變受害,派軍入朝,並脅迫賠款及要求駐兵朝鮮,日清兩國乃同時駐軍漢城。1884年,朝鮮親日黨人發動「甲申政變」,於王宮放火引日軍入宮,朝鮮大臣奔求清軍,袁世凱遂率二千清軍擊退日軍攻入王宮,救出國王李熙。18856月,日軍又擅闖朝鮮內宮,囚禁李熙,同時命李昰應主掌國事,李應允為日效力,並驅逐所有在朝華人出境,北洋大臣李鴻章乃調兵赴朝。
1894年8月,日清海軍於黃海決戰,雙方各損戰艦5艘。翌年正月,日軍陸海包夾威海衛,清軍耗資數千萬兩打造的北洋艦隊遭襲全軍覆沒,翌年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言明清國須承認朝鮮為獨立國並撤出半島、割讓台灣與澎湖及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中國內陸港市、日貨免稅以及2.3億兩白銀戰爭賠款。
《馬關條約》讓明治維新時導入現代資本主義發端的日本,於獲得臺灣殖民地後經濟更加發展,也改變了東亞地區由英、俄對立爭霸的局面,同時加速清國式微,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
19506月韓戰爆發,1019日毛澤東遭蘇聯頭子史達林脅迫於未宣戰下,以「抗美援朝」為由派遣百萬人民志願軍赴韓參戰,結果傷亡慘重。據中國抗美援朝紀念館經10多年全國訪查,韓戰期間中國志願軍共陣亡、病故18.31萬人,負傷22萬人,被俘2.17萬人,美方則估計中共志願軍戰死、凍死或餓死者約90萬至100萬之間;南北韓則50萬人陣亡,百萬人負傷,數十萬平民遭兩軍屠殺。
    由上可見,朝鮮的歷史脈絡幾與中國、日本及其他國際強權糾葛難分,造就出其獨特的仇外民族性與機靈取巧的生存法則:
1)當無外侮時,朝鮮內部即紛擾爭戰,誰都不服誰,2)內亂危急時,朝鮮人會不惜一切援引外力介入內爭,3)遇外力入侵,朝鮮人會團結一致,頑抗到底,5)負隅不敵時,朝鮮人會先求和,再俟機逆轉。
  常平之時,朝鮮人勤奮秉直,尊卑有序,剛強不屈的性格氣質與中國東北人頗為相近,然在利害關鍵時刻,其機靈自我的特性即充分展現。
不是屈服要不就是征服 
   千百年來,漢民族因飽受異族侵略統治,洗練出空靈玄奧,通權達變的生存哲學;單一民族,沒有原住民或少數民族,缺乏和外族相處經驗的朝鮮人則黑白分明,不是屈服就是征服,無所謂融合、遷就或互惠等灰色意識;所以當他們接受了儒學,就會徹底放棄佛教,因此儒學在傳入朝鮮時,即與佛教間發生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烈鬥爭,把佛教徹底趕出了意識形態領域;不似中國人可以釋、道、儒三教融合,並行不悖。
    朝鮮民族凡事認真,也甚麼事都玩真的,絕不含糊客套,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日本殖民朝鮮時,就時遭頑強抵抗。1909年,日本首任朝鮮統監伊藤博文即在中國哈爾濱車站遭朝人安重根刺殺;1932年,18歲的朝鮮少年尹奉吉,亦在日人於中國上海舉辦的天皇祝壽宴上炸死了許多日本顯要;這種不懼生死的愛國情操,讓日人對朝鮮民族又敬又畏,但卻也為朝鮮召來更高壓的殖民統治!
    朝鮮這種凡事認真的態度,對自己人亦然。當示威抗爭時,他們一定火拚到底,絕不輕易妥協;鎮暴肅反時,同樣毫不手軟,非得讓對方血流五步不可。1987年,南韓人民為打倒獨裁統治,要求開放民主,上街與鎮暴軍警戰鬥,石塊、汽油瓶與催淚彈齊飛,木棒與警棍短兵相接,跳樓、自焚相繼發生,激烈犧牲終使軍頭全斗煥下臺、總統開放全民直選……。韓戰期間,遭南北韓軍隊屠殺的平民,甚至遠比作戰犧牲的兵士為多;缺乏寬宏包容的民族,仇恨自然成了他們的集體情緒。
    直腸子者通常也沒甚麼幽默感,更欠缺被批評的心胸,既不喜外人說三道四,連自己人的抱怨也很難接受。2009年,南韓當紅之流行樂團2PM主唱朴宰範,私下怨說「韓國是個讓人噁心的國家」之言論被網路媒體曝光後,引起軒然大波,即使數度公開道歉,依然難以平息韓人怒火,終致被迫宣佈退出2PM,悻然返回美國僑居地。1992年美國洛杉磯暴動時,暴民四處劫掠,惟遇韓裔店商則多遭持槍頑抗,令人印象深刻。
    千餘年來被迫藩屬中國,亦曾遭日本殖民的朝鮮民族,二次大戰後民族覺醒,遂刻意擺脫與中日之文化牽連,舉凡與中日相關的遺痕,包括漢字等均設法摒除抹煞;如李明博擔任市長時,即將中文「漢城」依Seoul發音改名首爾,漢城固然源自華語「韓城」,但Seoul其實也是來自古漢語「首邑」即首都之意,韓人不察,改為首爾卻完全走味。
過去自卑如今反變自大 
    韓國話與日語、閩南語皆源自古漢語,所以三種語文部分相通,如南韓著名財團大宇、現代等之韓文讀音,完全與閩南話、日語相似;惟因歷史簡略,文化淺顯,故自卑下有時反變自大而表現過頭,最典型的是韓人時喜將孔子、諸葛亮、屈原、李時珍、孫中山等皆宣稱是韓國人或具有朝鮮血統;甚至不少傳統中華文物或民俗節慶等均遭不可理喻地申請為韓國文化遺產,令人啼笑皆非。
    不過除了曾被強權蹂躪的血淚國恥外,e世代韓國年輕人對過往事務之挫折的記憶不深,較少像中國人那般患得患失,在勇於嘗試,求新求變,加上國土與人口適中下,讓血氣方剛,身手敏捷,刻苦耐勞的當今韓人處事得以快速有效率。
1960年以前,韓國人不被認為是一個智慧勤奮的民族。然近340年來歷經民主化之洗禮與經濟危機之衝擊後,現在他們以一種完全不同的風貌呈現在世人面前。1997年金融海嘯一度將韓國經濟吞沒,國民所得腰斬至不到8千美元,外界咸認韓國就要垮了,但南韓朝野團結一致,同心拚經濟,不少韓人還將家中金飾捐出,光是黃金就獲捐十億美元,為了拯救國家,他們寧可犧牲自我,也因為這樣的精神,南韓遂從谷底翻身,很快即脫胎換骨,甚至打造出嶄新的局面。
    急性子的韓國人甚麼都快,走路快,開車快,經濟發展快,其最常見之的口頭禪是「快點快點」;但也因為凡事求快,所以缺乏耐性,考慮問題容易偏激片面。目前他們的發展步伐比香港、東京還要快,僅僅幾十年間,南韓就成為經濟巨人,由開發中國家躍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甚至擠身「20-50俱樂部」。
     二次戰後,南韓政府決定仿傚日本十大商社制度,全力扶植本國企業,如今開花結果,像三星、L.G、起亞、大宇、現代、JNC及海力士等,皆已成為國際級企業,其產品更狂掃歐美及中國等市場。然而,即使已是世界知名企業,但這些缺乏互惠精神與商場道義的南韓企業,依然無法跳脫民族性的負面性格,關鍵時刻經常會使出一些告密、權充污點證人或惡意殺價競爭、併吞及挖角等手段,讓其他國家~尤其是台灣科技業飽經其害,感受猶深。
    商場如此,在國際體壇同樣不遑多讓。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一向風度欠佳的南韓即被指稱以高超的「非常規技巧」與精湛的「檯面下公關」手法取得主辦權,並在一路爭議中踢進前四強;2010年廣州亞運會,台灣跆拳高手楊淑君預賽中首場以9-0領先時,韓國電子護具工程師見狀即向中方檢舉楊淑君腳後電子感應片異常反應,隨後韓裔菲籍技監洪性天中斷比賽,最後,韓裔美藉的世跆盟副秘書長梁振錫裁判長宣布楊淑君犯規以012落敗事件,即是典型韓國人作風之一。
    不過儘管武德欠佳,但人口僅及中國十幾分之一的韓國,其獲得之奧運金牌卻與中國相差無幾,這亦不得不讓人敬佩其對體育運動之重視、執著與努力。
影視文化澈底改變形象 
    同樣令人刮目相看的則是南韓的影視文化與流行娛樂。亞洲國家中,日、港、台的影視文化起步較早,其後日本偏離正道,走入情色胡同;台灣早期受限於政治束縛,解嚴後則陷入市場狹小下的惡性競爭,加上政府無能整合激勵,終致抄短線下一蹶不振。
    南韓影視文化初期走的是模仿日本路線,經濟起飛後在政府全力輔導及財團介入下,改以企業化規模經營,終於開創出風格鮮活、題材新穎、影像豐富的影視文化及流行娛樂,這股韓流非但風靡亞洲,同時還帶動南韓3C產品、衣飾、食品料理及觀光旅遊等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大幅改變國際間對南韓之刻板印象與負面評價。
    種族單一、文化簡略、唯我利己、驃悍傲慢、團結排外的南韓,澈底民主化後,勵精圖治下,已從封閉的半島型農業社會,在剽竊、模仿、超越及取代下,轉變為高度經濟發展的海洋貿易國家,並躍為國際舞台上的要角。
    南韓不少產業政策、建設藍圖及國土規劃等概念,不是抄參台灣就是慢於台灣,不幸的是,台灣在「市場狹小」、「內部紛擾」及「中國因素」牽扯下,葬送了未來前途!
    全球化後,一個國家經濟上要「進可攻、退可守」的規模人口是5千萬,台灣卻不到一半,形成了經濟發展的先天障礙,以致不得不仰賴國際經貿與對外投資;這一方面讓台灣的經濟情勢受制於國際經濟的起伏,另方面則促成企業出走、資金外流等趨勢。
    南韓於1987年舉行第一次大選,台灣則是在1988年元月蔣經國過世後結束威權體制,韓、台的民主化歷程相當,然內涵與品質卻是天壤有別。韓、台的總統同樣皆由人民直選,但南韓總統任期是5年,不得連任,民族性又強悍,對國家領導人特別殘酷無情,不是推翻、刺殺、放逐、判刑就是逼死,而南韓司法又絕對公正,故掌政者除了需廉能外,還得謙卑以赴。台灣的總統任期4年,但得連任,加上移民社會性格,一方面選民易遭收買,另方面派系及族群糾葛,是非不明,以致歷任總統不是為求連任而瞻前顧後,就是被派系族群纏繞,無法放手一搏,國政因而躊躇不前。
中國掣肘台灣南韓崛起 
    然而,阻礙台灣發展最大的因素則是來自中國大陸!
    國共鬥爭90年中,前30年戰場在中國大陸,後60年在台海兩岸。國民黨敗退來台後的前幾年,台灣的國力幾乎耗損在「反攻大陸」準備上,最高時期,台灣的國防經費佔國民生產逾80%,國府播遷來台20年幾乎毫無經濟建設,直到蔣經國訪美遭槍擊後,才幡然大悟,戮力建設。李登輝及陳水扁時期,在中共勢力介入下,台灣又捲入統獨攪拌機中虛耗,導致台灣第二、三波之企業西進、資金外流、就業減少及消費頓減等後遺症;這段期間,南韓則悄悄地匍匐前進、快速崛起以致超越台灣。
    早期,兩岸對峙的戰場在於軍事與外交,這方面,檯面上看到的是「敵勝我負」、「我進敵退」之零和遊戲,至於雙方國力的真正耗損,則很難量化顯現。
    然而,蘇聯及東歐共產勢力崩解後,全球自由化、貿易化時代興起,對外交遭孤立的台灣,即構成真正、具體的傷害,尤其是經貿方面,最終則間接波及與台灣經濟緊密掛鉤的中國大陸,特別是南韓普遍與美國等簽署FTA及東協加三之後,台灣已屈居國際經貿的嚴重劣勢。
    再怎麼說,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台灣也是全球國際間,對中國最友善、最不具威脅,也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最早與最大貢獻者,如今卻因為中國意識框架之阻撓,無法步上國際舞台與相關國家簽署實質、互惠的貿易協定,這除了便宜唯我利己,雄心萬丈的南韓外,下一步威脅的就是即將走入經濟盤整期的中國。
    當然,表面風光的南韓,其實也隱藏諸如債務高漲及貧富懸殊等危機,但可以預期的是,經濟實力堅強的南韓,已具備各種與北韓和解的條件,南北韓不久將來終有統合的一天,屆時東北亞的局面必將改觀。
1600年來,愛充老大的中國,為朝鮮安危數度勞兵動將,四位皇帝大老爺更不惜御駕親征,然而除了讓數十萬無辜的兵士葬身異域,甚至還割地賠款外,卻從未自朝鮮半島獲得任何實質利益,也未曾獲得朝鮮人民的知恩圖報。
 
    可見的未來,南韓堅強突出的經濟實力,旺盛的企圖心,加上北韓近2,500萬便宜的人口紅利,以及12萬平方公里低廉之土地,統合後的朝鮮民族,終將是台海兩岸最大的經濟勁敵與外交威脅!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研所企經班結業(企業經理班~EMBA前身)。
曾任:21世紀出版社總編輯、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台灣電視台監察人、東森電視台董事、民眾日報發行人、東森媒體集團副秘書長、新新聞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