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596
2012
07
月號論壇主題
從韓國晉升已開發國家看兩岸競與合
南韓晉升已開發國家對兩岸經濟競與合的加速度作用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根據政府統計廳統計,南韓總人口於六月廿三日突破五千萬人大關、每人平均所得達到兩萬美元,代表南韓正式躋身於「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行列,也正式成為晉入全球「二○─五○俱樂部」的第七個國家;依目前國際組織之定義,每人平均所得兩萬美元是衡量一國是否為已開發國家的門檻,總人口數五千萬人則是區分其為人口大國或人口小國的衡量標準。
南韓進入「二○-五○俱樂部」正式成為已開發經濟的人口大國
南韓總人口數,2011年底為4,977萬人,平均每分鐘增加0.43人,據此計算,到2012年6月23日,首次超越5,000萬人;南韓總人口的統計是以一年在南韓居住三個月以上的人口為基準,包括了115萬外國人含外國勞工在內;南韓總人口在1960年達到2,500萬人,經過五十二年之後乃告倍增;而南韓每人平均所得,在2007年已達兩萬美元,其後兩年跌回兩萬美元以下,2010年又重新站上兩萬美元,2011年達2萬1,785美元。其實,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南韓人均所得在2010年就已逼近2萬9,997美元,高於義大利同期的水準(2萬9,480美元),接近日本(3萬3,885美元)和法國(3萬3,910美元)。由於南韓進入「二○─五○俱樂部」的時間落遲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人均所得兩萬美元的實際價值,當然也就不同於其他國家。
朝鮮日報和樂金(LG)經濟研究院共同調查世界人口和所得動向發現,在1996年英國加入全球「二○─五○俱樂部」之後,南韓是第一個接續進入該一俱樂部的國家,也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的殖民國家中,唯一一個有此成就而進入俱樂部的國家;截至目前,納入全球「二○─五○俱樂部」的,有 1987年日本 (當年總人口1億2,203萬人)、1988年美國 (2億4,497萬人)、1990年法國 (5,671萬人)、1990年義大利 (5,669萬人)、1991年德國 (7,998萬人)及1996年英國 (5,816萬人)等六個國家,由於這些國家在80-90年代進入「二○─五○俱樂部」之後,無論總人口或其人均所得,率皆可以保持此一水準、甚至呈現持續成長態勢,其中唯一的例外,祇有德國在1990年代初,受到兩德統一影響,每人平均所得曾經短暫跌破兩萬美元,但很快就告恢復,因此,對於現下韓股投資人而言,南韓之晉入「二○─五○俱樂部」,當然視之為一大利多,對於展望南韓未來國勢發展,也被視之為如虎之添翼。
有助南韓對外打開FTA大門 增進出口比重六成以上
今天南韓之晉級為已開發的人口大國,以積極擴大對外洽簽FTA,加速經濟全面自由化,促進對外貿易成長,勢必更加有助於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
南韓是全世界唯一與美國、歐盟、印度等三大市場同時都已簽訂FTA的國家,且這些簽訂FTA的國家,高占其出口比重的35%,益使南韓出口競爭力,顯得相當強勁;南韓的經濟動能,原本就一直是以出口為主導,近年來對歐美的依存度下降,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則節節提高,而中國大陸近年經濟產業轉型為擴大內需發展,對南韓出口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在2012年5月14日中日韓領袖高峰會已決定,南韓將與中國大陸協商FTA,預計可以在兩年內完成,中國大陸市場占南韓總出口的三成,一旦中韓FTA完成簽約,南韓出口輸往FTA國家的比重將更高達六成;而除了受惠於FTA外,南韓在科技與工業上的創新進步,也使得整體產業經濟,都變得相當具有全球競爭力,更能加速打開對外出口的大門。
產業投資、貿易成長與內需市場擴大 提高南韓的國家經濟價值
南韓晉入「二○─五○俱樂部」之後,更能憑藉近年產業實力發展其更加厚實的經濟力,尤其富有全球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品牌,益發增進南韓經濟成長之強勁動能,也帶動了整個社會人均所得的快速攀升;儘管世界金融海嘯以來,短線難脫全球經濟景氣、歐債危機等影響,但自2011年起南韓分別與歐洲、美洲完成自由貿易區協定,也在加速中日韓FTA的簽訂情勢下,加以近年韓圜兌日圓之明顯貶值,整體對外貿易所受大環境衝擊有限,2011年南韓出口額逾5,578億美元,年成長率19.6%,創下歷史新高,貿易順差更高達333億美元,在在映現出南韓國家經濟價值的越戰越勇與節節升高。
南韓人均GDP自2004年首度超越臺灣後,兩者差距已經愈拉愈大。儘管在臺灣,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12年4月底止,總人口數23,245,018人,2011年人均所得已然20,139美元,2012年預估是20,608美元。但是,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到2016年南韓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金磚四國」之父歐尼爾(Jim O'Neill) 則在《高成長八國》中進一步預測,2050年時,南韓人均GDP預測可以達到6.5萬美元,列名為世界最富國家之一;南韓與臺灣的差距,未來祇會更拉更大,
在南韓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很早以前就已不再論提「亞洲四小龍」,今天的南韓,根本就不把臺灣當作經濟競爭對手,要爭鋒挑戰的已經是,日本。
南韓預訂2012年底舉行總統大選,可望推出相關內需政策利多。因此,一旦歐美情勢開始好轉、全球風險偏好回升,則全球股市價值面最具吸引力的市場,應當可以率先彈升,韓股的表現,未來也必定會超越在整體亞股之上。
南韓的奮進 正反襯出臺灣的盛極而衰的悲劇
面對南韓遽從已開發國家正式躍升為「二○─五○俱樂部」人口大國的全球經濟列強之全新情勢,立即給與海峽兩岸帶來莫大壓力與衝擊:對中國大陸這一超級人口大國又是亞洲第一大經濟體,祇因為人均所得距離兩萬美元尚有十倍之遙,而緣慳於「二○─五○俱樂部」;而對於原本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且一向把南韓視為首要競爭對手的臺灣,竟因為總人口數尚待一倍以上之增添,而又一次落後於「宿命強敵」,尤其倍感百味雜陳。
曾幾何時,在90年代以前,猶還年年來臺灣學習各種建設方針與國政措施的南韓,竟然已經驟爾將臺灣遠遠拋諸驥後,而先馳得點。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即曾專題分析,自1949至1993年間,臺灣的每年經濟成長率與每人平均所得水準,一向是同期南韓的三倍速;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巴羅(Robert Joseph Barro)在2004年出版的「Economic Growth經濟成長」統計,就具體映現1960至2000年的四十年間,在全球87個主要經濟國家之中,臺灣以平均每年6.4%的經濟成長率,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國家;其次是新加坡的6.2%、南韓5.9%、香港5.4%,這是臺灣稱霸「亞洲四小龍」的輝煌紀錄。
1991-1997年的六年國建計劃,臺灣政府猶還喊出要在2000年,也就是十年之內,將平均每人GDP由1萬美元加倍提升至2萬美元,當時,臺灣經濟和人民的自信心,無一不在快速向上。但在李登輝主政、以至隨後陳水扁輪政的臺灣,從「戒急用忍」到「積極管理」的極端鎖國政策之廿四年間,政府既無力扭轉產業外移風潮,又無法戢止藍綠政黨對立,致使整體國家經濟停滯萎縮,期間的臺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降至3.3%,僅約之前四十年經濟發展的一半不到水準;國民黨執政時的六年國建,所喊出的2000年人均所得2萬美元的政策目標,一直拖到2011年才得以實現,足足落遲了十一年,也夠稱得上是映現了亞洲經濟發展,堪與日本相埓的另類「失落十年」。
這事實說明了,臺灣的人均GDP從一萬美元到二萬美元之路,總共足足走了二十四年,而在新加坡之經驗,則祇花五年時間就已能做到,如今新加坡人均所得更已突破了五萬美元,益發凸顯臺灣經濟發展績效能力,相對於70-80年代的表現,真是嚴重退萎落後不堪。因此,今天欲談臺灣之應當如何再振雄風,直起追趕超越南韓,固有其難以言喻的困厄在。
在兩岸競與合之中  找尋彼此經濟規模化與全球化的新出路
面對南韓遽然躍升的全新經濟競爭情勢,對於海峽兩岸經濟競與合之關係發展,當然構成重要的加速度作用與壓力。兩岸經濟競與合之關係本身,至少存在兩個構面的發展可能性:第一個構面的發展可能性是,透過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擴大內部化(internalized great domestic market),同步提升兩岸經濟體的規模經濟化,包括產業規模經濟化消費市場規模經濟化,加速提升兩岸的人均所得水準,至少可以讓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結果,會距離已開發國家下限標準的兩萬美元,更加接近;同時,在臺灣方面,則須優先立即否棄李扁鎖國的意識形態僵固枷柵,以至行政程序作業方法的僵固枷柵,立即擴大開放陸資、陸企、陸生、陸客、陸勞,乃至晉用中國大陸人才,不但可以活化已近僵直的臺灣產業經濟,也能加速改善臺灣總人口數嚴重不足的基本缺口,當然,整體臺灣的外勞政策與外國人才晉用政策,也必須同步檢討鬆綁與再開放,乃有可能加速臺灣也能從已開發國家進一步躍升為得以加入「二○─五○俱樂部」的人口大國。是則,兩岸同臻世界經濟列強之可能性,才有被具體實化的機會。
第二個構面的發展可能性,其實就是透過兩岸經濟的競與合,從兩岸產業的合作互補,以及兩岸市場的自由化與內部化整合,讓臺灣得以中國大陸經濟作為槓桿支點,而取得真正務實且有效的亞太區域化與全球化,達到兩岸共同前瞻發展的雙贏(win-win strategy);畢竟,在廿一世紀的臺灣,絕不可能達到「沒有中國大陸的自由化與全球化或區域化」的;同時,臺灣也祇有在有效增進兩岸經濟的競與合之際,乃得藉由兩岸的和平共生架構,兼籌並顧臺灣在兩岸及在國際間的政治出路,推進與其他區域經濟之整合,包括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及其他區域貿易協定(RTAs)在內,而後再回過頭來藉由區域經濟整合,改善及穩定兩岸政經關係之發展,平衡兩岸的互賴互信關係;與中國大陸進行經貿交流,當然有助於改善兩岸政治關係;想要與其他國家協議簽署FTA或建立另類國際性平台,無非都是欲藉國際的經貿紐帶關係以提升臺灣的政治安全,如此的策略作為,除了要有開放的經濟思維,更須要有開放的政治思維。否則,政治沒出路,經濟也沒出路。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學者、教授(生於1949年,台灣花蓮人)
現任: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知名制度經濟學者,專注於公共政策、應用經濟與國際事務。美國聯邦政府韓福瑞獎金中華民國首位得主、美國聯邦智庫經濟評議會亞太經濟預測工作委員、中國傅爾布萊特學友會級美國馬利蘭大學在台校友會理事、蘇聯遠東基金會台灣地區秘書長、並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等多所大學。
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美國拉撤勒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政策學人。
曾任:經濟部外銷服務團團長、環保署環境評估常任審查委員、勞委會職訓諮詢委員會,以及國科會、交通部、僑委會、外交部、國防部、全國工業總會等政府公、民營單位之公共事務之公共事務重要顧問及諮詢角色。
著作:《經濟知識學》、《商情預測》、《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現代服務謝行銷學》、《台灣企業原理》、《永續政策經濟學》、《讓市場真正市場化》等二十一種,並經常著文評論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