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775
2012
08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怎麼看東海、南海爭端
兩岸互動無架構 南海行為無準則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先看看一段假想狀況:

 20YY年M月D日H時,越南政府秘密集結部隊突擊太平島。由於台灣在島上只駐防了百餘名海巡官兵,缺乏長程火炮和飛彈支援。加上越軍近年購入Su-30、Su-27戰機,在優勢空軍的支援下,台灣從屏東起飛,載運支援部隊和物資的C-130根本無法靠近太平島空域。四十八小時後,中華民國駐島海巡人員傷亡殆盡,太平島失守。
 越南這一大膽的行動,立時震撼海峽兩岸。但台灣距離南沙一千六百公里,縱使整體水面戰力遠勝過越南,但戰機作戰半徑有限,水下戰力,更因為朝野兩黨多年惡鬥,國民黨在野盡力抵制,執政不思作為,讓海軍在劍龍之後無以為繼,已經不是擁有K級潛艦且經營戰場多年的越南海軍的對手。面對這樣的客觀形勢,雖然台灣官方仍然宣稱不放棄以談判解決爭端,但實則已經準備吞下太平島拱手讓人的苦果。
 在大陸,群情激憤的程度更甚台灣,面對一波波要求「再打一場懲越戰爭」的呼聲,北京中央軍委下令抽調北海、東海艦隊菁英單位,連同南海艦隊組成特遣隊,海航兵力在陵水機場集結,潛艦大批進駐三亞。在中國海軍部隊盡皆投入的情況下,這場區域戰爭的勝敗可想而知:一星期後,太平島上升起五星旗,解放軍也連帶「光復」了中洲礁和原本由越南佔領的敦謙沙洲。
 但此時在北京高層,發生了另一場爭論:奪回太平島後,下一步該怎麼處置?是交還台灣,還是由解放軍持續佔領?主張前者的人士認為,交還台灣,是「兩岸同屬一中」的完美宣示,北京是「中央政府」的地位從此確定,更是一九四九年以來,僅此一次的歷史機遇。
 反對交還台灣的人則認為,台灣即使在國民黨執政下,也不願承諾展開政治談判,遑論統一時間表。更不要說未來民進黨還有重返執政的可能性。在這種情形下,交還台灣,等於把解放軍弟兄流血流汗的戰果,雙手奉還美國及其領導的東南亞國家。反對者揚言:中國百姓不答應!
 
經過短暫卻激烈的辯論,北京決定太平島由解放軍長期駐守,但另一方面,為了降低緊張情勢,北京外交部發表聲明,重申遵守「南海行為宣言」的精神。這次發起戰爭,旨在「恢復原狀,取回原本就由中國佔領的島嶼」。因此,解放軍不會繼續向其它島嶼進軍,同時從敦謙沙洲撤出。但北京也私下要求越南政府,不得派部隊重新登島。敦謙沙洲從此成為解放軍雖沒有進駐,但實際控領的區域。
 北京政府通過和「南海行為宣言」各簽署國的協商會議,確認了上述的處置。這場南海戰爭自此告一段落,整體局勢最大程度地恢復了戰前原狀,最大的輸家,則是一再高聲要求參與協商會議,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中華民國政府。
 
***********
 
作者希望通過上述這個假想,說明台灣在南海爭奪戰中的困境:只要有任何一方以激烈的方式搖晃現狀,台灣就可能狠狠地被甩出南海這個大競技場。因為除了事實佔領外,台灣在太平島的地位,得不到任何正式國際架構的保障。用一句話概括:中華民國在南海,有行為能力,但無行為身份。
 這也就是為什麼,隨著近一年南海緊張情勢升高,台灣政治圈中關於南海情勢的討論,也充斥著浮燥不安的氣氛和隱隱浮現的兩條路線之爭: 第一種主張,認為台灣應該保持現有「中間偏美」的路線,同時努力強化太平島防務,突顯中華民國在南海存在的現實。
但隨著中國崛起,也開始有政、學界人士主張,台灣應該在南海議題上,尋求和中國大陸合作,台灣方面也不乏呼應者。
 前一種主張,目前似乎仍是台灣決策圈主流觀點,例如國家安全局長蔡得勝五月在立法院備詢時,仍然強調「一動不如一靜」,因為相關國家非常害怕兩岸在南沙聯手,因而在南海緊張之際,包括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等周邊國家官員,不論公開或私下,都一再要求台灣不要跟大陸聯手。這也就給台灣帶來了左右逢源的契機。
 更不要說,蔡得勝說出來的是「菲律賓」、「印尼」和「越南」,沒說出來的潛台詞,應該可以想像,就是美國、日本甚至印度希望台灣在南海議題上扮演的角色。
 然而這樣的主張,卻隨著中國軍、經實力崛起,開始受到挑戰。因為即使台灣採行現在的立場多年,甚至在2000年主動將駐守太平島的海軍陸戰隊撤走,改由海岸巡防署接手,向周邊國家釋出善意,但這樣的「善意」,並沒有獲得太多回報或跟進,以「南海行為宣言」為基礎的多邊國際架構或會議,台灣依然被排除在外。更糟的是,台灣愈低調謹慎,似乎就愈被邊緣化。
 因為擔憂這樣的「逐步邊緣化」,才有國民黨立法委員林郁方、陳鎮湘五月的太平島考察之旅。除了到中洲礁環繞一圈「宣示主權」以外,三位立委也要求政府需要在中洲礁建置固定設施,加長太平島跑道,以及建設固定碼頭等。凡此種種,都是希望藉著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動作,重新提高台灣在這個區域的能見度。
 重要的是,不管是維持現狀或強化現狀,這派主張都不贊成和中國大陸合作。林郁方甚至直白地說道:台灣沒有必要和中國大陸在南海事務上合作,因為那不會解決問題,只會讓事態更複雜。
 然而,副總統吳敦義日前接受中國大陸一家媒體訪問時,卻有意無意地說到,「南海、釣魚台海域等地區,蘊藏豐富油氣資源,未來也可成為兩岸能源合作的開始」。直接主張兩岸在南海進行「能源合作」,一夕之間翻轉了台灣政府數十年來的政策基調。這究竟是有意呼應中國大陸政、學界近來一再呼籲「兩岸在南海合作」?或者只是吳敦義個人對政策把握不足而失言?都有可能。
 可以想像,以吳敦義的職務,這樣的發言,勢必讓菲律賓、越南等南海周邊國家大為緊張。當然,除了吳敦義之外,海峽兩岸做此主張的學者、政治人物不知凡幾。
 然而,就算台灣改弦易轍,徹底翻轉南海政策,向中國大陸靠攏,比起現狀,也沒有太多說服力。箇中關鍵在於:在國際事務上,兩岸之間缺乏一套有效的「行為則準」。這讓台灣部分人士對於和中國大陸合作深感疑慮,因為他們懷疑,一旦走上這條路線,台灣除了「被代表」以外,能夠發揮多少自主性?
 誠然,兩岸在國際社會,並不是完全沒有互動架構,1981年的「奧會模式」,2002年的WTO模式,都是為兩岸接受、獲得國際認可,且行之有效的架構。但問題在於,上述兩個模式,都是針對個別國際組織而成立,儘管模式本身,在設定的場域裡有效,但一旦台灣有意向外推廣,就顯得困難重重。
 另一個國民黨政府極力捍衛的模式,「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也被證明只能用於兩岸談判領域,從來不曾在國際事務上被有效實踐。事實證明,那怕是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中國大陸官方也不曾在任何一個國際場合,允許台灣以「中華民國」自我表述。最近能見度最高的例子,就是倫敦奧運期間,攝政街懸掛的中華國旗國旗被迫撤下的事件。
 追求身份,不是虛無的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因為有合宜的身份,才有發揚、申張本身利益的依托主體。因此,要思考兩岸在南海有多少合作的可能性時,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建構兩岸在國際事務上合宜的互動架構,讓台灣大多數民眾相信,在這個架構下,可以和其它行為者平起平坐地討論自身在南海的權益。
能解決互動架構和身份問題,談兩岸在南海合作才有推進的可能性,否則,就只是民族主義想像下的空幻囈語罷了。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目前任職於外籍媒體
曾任:聯合報政治組、大陸新聞中心記者
蘋果日報大陸中心記者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