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679,296
2012
08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怎麼看東海、南海爭端
從閱讀展開旅行 由書展走入香港
陳奕廷/媒體工作者 (台灣)
  認識這個世界,有人選擇旅行,有人則鍾愛閱讀。理解本身就是一段美好的過程,當你理解一項事物,甚至一個城市,所能回饋自身的,將會遠遠超過自己想像的豐富。
香港書展是華人書展精華
  參加香港書展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將旅行與閱讀結合在一起。本(二十三)屆的香港書展,總共超過五百家出版社參展,有三百多場講座演講,過往參加人數超過百萬人,今年因遇到八號熱帶氣旋影響,讓書展一度關閉再開放,但最後總進場人數也超過九十萬人。其中根據主辦的貿發局統計,從香港以外來參加書展的估計超過五萬人,可見其風靡。
數字背後的意義才是最重要的。喜歡閱讀的人,香港書展提供參加中國大陸跟台灣書展沒有的經驗,香港擁有中國大陸所沒有的出版自由,而香港又比台灣,更接近中國,更接近大華人圈與國際化。
  來自中國大陸南京的一名資深副刊評論員就向筆者表示,他來香港書展多次,每一次都比前一次還要更好,而他覺得香港書展最精華跟代表性的部分,就是香港書展所邀請來的作家所舉辦的座談會。這些作家不但質量好,而且廣泛從大陸到台灣,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內容說從文學、歷史到戲劇。
  香港書展由香港貿發局主辦,並與香港《亞洲週刊》和《明報》合作,每屆皆邀請華人世界的一流作家蒞展,參與座談,發表演講並與書迷互動。本屆所邀請的作家一樣橫跨華人世界,包括中國大陸的資中筠、馬立誠、格非、慕容雪村、毛尖、章詒和;台灣的黃春明、紀蔚然、張曼娟、白先勇;香港的馬家輝、素黑、張翠容、馮唐、彭浩翔、陳曉蕾跟倪匡,以及馬來西亞的黎紫書。
尋找台灣記憶中的香港
  今年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是知名的大作家也斯(本名梁秉鈞),一九四八年出生的也斯目前是香港嶺南大學的講座教授,他在詩歌、散文、小說、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方面均有優秀且影響深遠的表現。他曾經在香港文化界提出一個經典的大哉問,「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這句話讓第一次來港的筆者,深深受到吸引。香港的印象透過港製電影、港劇、流行歌曲陪伴台灣很長一段時間,尤其對於我這一代八零後初期台灣年輕人來說,更有著特別的記憶痕跡。台灣在九零年代開放有線電視之後,各種經典港片成為伴隨我們從青少年到成年的重要元素,而香港地區或者地標的容貌更是深深烙印在記憶之中。
  走在銅鑼灣的時代廣場、穿梭在酒吧當中,自然會想起飾演《古惑仔》的鄭伊健;在廟街吃魚蛋,看著老式攤販,也會聯想到這地方曾經是上演著劉德華與王祖賢主演的《廟街十二少》;暑假的跑馬地馬場雖然休息,但黃日華主演的《馬場大亨》裡面的賽馬與賭客喧囂喊著「跑啊,超過它阿」的場景,仍然可憑想像。更不用說,來到香港肯定會直奔到王家衛導演《重慶森林》的尖沙嘴「重慶大廈」,以及台灣也很熟悉的歌手羅大佑在香港回歸前唱出港人情緒的《皇后大道東》。
  也因此,因香港書展到港,不但是一個將旅行與閱讀結合在一起的機會,也是找尋一個台灣出生在八零後初期青年在慘綠少年時期的記憶圖像旅程。
從書展走入香港 找尋線索與解答
  用人文的思維方式也許正是理解香港這塊狹小卻見證百年歷史與各國文化交錯地方的最好方法。我的方式是這樣子的,每早先進入香港書展,聆聽作家的演講,之後到書展尋找相關的書籍,心中自然出現下午的旅遊地圖,再從走訪中去理解香港。像是香港作家馬家輝主持的讀書會中,選擇的書籍是香港知名文化作家陳冠中的《香港三部曲》,裡面用短篇小說的方式記錄了香港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雖然讀書會用粵語討論,聽來吃力,但從充滿香港味道的語言中,再去閱讀此書,更顯風味。
  香港書展裡面的出版社中,有許多道地的香港出版社,像是商務出版社、牛津出版社,以及上書局出版社等等。跟出版社朋友聊天詢問,自我介紹後,他們都很樂意為台灣來的友人介紹更多關於香港故事的書籍。
  在書展現場就有熱心的工作人員推薦了由中華出版社出版的《那似曾相似的七十年代》,其作者呂大樂是香港學術界研究香港社會變遷的一流學者,其言論也廣泛見於報章。
  像是由上書房出版的《就係唔幫襯地產商》是由一個在香港青年在面對房地產飆高,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發生的同時,決定以一年的時間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拒絕具有跨國企業、跨產業類別的大地產商所生產的相關產品,希望引起傳媒的報導,呼籲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他還列出香港各區的相關清單,希望香港民眾可以多幫住香港本土的中小傳統產業。他也訪問了參與活動的年輕朋友的感想與改變,以及原本的背景,這些都是香港真實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自己對香港的裡解,無法對於這像行動多做評論,但是不可諱言的這就是香港當前面貌中的一部分,也點出了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可貴的在於年輕人面對自己的環境開始自我思考與行動。
  另外,像是梁文道在訪問集中,與文學大師董橋的訪問中,細數董橋眼中香港作家與閱讀文化,並且點評香港作家的內容讓人大呼過癮,而這回頭在去書展找書,別有特別的領略。同本書內,梁文道訪問香港的資深傳媒人梁家權,談香港小吃,不但說起哪些事到地的香港味、香港餐廳,還給予這些地方舊時的形象化,以及這幾十年來社會經濟成長下,香港小吃的質量變化。
  例如,裡面雙梁的對談中,就提及傳統的香港小吃當中,魚蛋跟豬皮是香港庶民文化的代表吃食,但由於香港的發展,所造成的物價上漲,以及貧富不均,讓這些小食的原料變貴,因此在庶民的飲食水準當中,是越來越低落。而這些內容,也會讓你的香港美食之旅除了享受美味之外,當你走在廟街、砵蘭街、西洋菜街,吃著牛楠河粉、咖哩魚蛋、車仔麵等小食時,除了食物香氣外,更也增添了一些屬於香港的文化味道。
名家座談會見證知識分子的風骨
  除了由書去找尋香港之外,從旅途中找尋問題,回頭在書籍與名家的演講中找尋線索,也是非常幸福的旅遊方式。香港傳媒近來最火熱的新聞話題莫過於香港國民教育是否會實施。回到書展會場,聆聽了從中國大陸來的資深作家資中筠女士演說,也得到不少啟發。
  年逾八旬的資中筠既是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專家,也是翻譯家和作家,現為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精通英、法文,曾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的翻譯員,閱歷甚豐。她以「人性.文化.制度」為題,將自身寶貴的人生精華找尋現代中國的問題與解答,提供了當下許多人疑惑的解答或線索。
  她表示,人之異於禽獸者乃是思考。思想自由是人性的一部分。而在文化上,各國各區域友習俗之差異,但對於善與惡的認知上,是具有普遍性。我們不能已習俗的差異性來迴避人性進步的普遍性,她拿出知識分子的風骨直言,中國需要民主,中國需要法治。
她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文化影響制度,還是制度影響文化?她認為,當前的中國是文化前進而制度落後。她認為,中國百姓的觀念逐漸從「食君之祿」轉變成「我是納稅人」,也就是開始思考到底是「誰養誰的問題」,這樣的背後就是代表思想逐漸開始自由運轉。
  因此,現場有香港朋友問到民主也有失敗案例跟其缺失,像是非洲,以及當下香港關心的國民教育問題。資中筠老師回答的也精采,她表示,民主是一個觀念,制度本身需要不斷建構,「建構這些細節,不是我這年紀該想的」,她認為不能因為民主非完美,因此選擇專政。而非洲的民主,資女士也點出,軍人干政的重要因素。
  她也本著知識分子該言與不該言的份際表示,香港國民教育的問題自己並不瞭解,因此無法回答。但她可以提出一些看法,自己是走過所為洗腦教育的時代,那是一個各個條件具備下才能阻擋思想自由的年代,香港應該對自己更有自信。
  這些精采的講演,不僅止於精采,還發人深省與醍醐灌頂,更重要的是也讓大家看到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與風采。
台灣應更認識香港
  香港本身具有迷人的複雜個性,因為地狹人稠,天生的與天增地,加上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的特殊,小小的地方要生存發展,因此產生出香港人極其務實與講究效率的性格,在時間的推演下,這塊不大的地方擠滿了老的、新的、正在產生的、好的、壞的、西方的、中國的、香港自身的,都擠在一塊,其風景足以讓外來者目不暇給。
  在台灣,無論你對於香港有無情感,或者對於兩岸的政治立場為何,香港未來的走向,牽動到中國,也牽動到台灣,更精確的說,三者之間彼此牽動,我們有更務實的理由要來理解香港。而這個務實背後,我們應該多一點文化,少一點現實,從社會與文化脈搏去理解,參加香港書展不但提供了一個旅行與閱讀結合的機會,也提供台灣讀者深度旅行香港,和用另外一種渠道去認識中國的機會。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陳奕廷/媒體工作者 (台灣)
曾任:
新新聞週刊 特約記者
Nownews記者、編輯
ETtoday記者、編輯
Taiwan news財經文化週刊特約記者
目擊者雜誌記者
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