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678,880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2
年
08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怎麼看東海、南海爭端
期數選單
兩岸釣魚台及南海戰略的輕重緩急、矛盾與對策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回上一頁
「歷史的歡呼與哀嚎,大部分肇始於領土的攻防分合,領土、主權的沉澱,最終取決於法理、機遇、實力與智慧;釣魚台的終極裁判是山姆大叔,台灣、中國祇宜跟日本以牌易牌,共創紅利;南海方面,菲律賓籌碼有限牌技待磨練,不想和就得輸,越南賭性堅強,全力拉客插花豪賭,中國籌碼多實力夠,就看怎麼玩,蠻幹則得不償失,台灣天賜一手好牌,卻始終過水不出,終究落得下莊觀戰,局外人的美國佬,四處押寶,無中生有還聽牌等著槓上開花,儼然南海牌桌上的大贏家!」
文化大革命中後期,歐美日在中國最混亂、貧窮時,相繼以財物、外交承認等奧援,如今中國崛起後,內部族群與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外交及軍事更是面臨挑戰,尤其近年來,中日不時在釣魚台(日稱尖閣群島/魚釣島,中稱釣魚島)外交碰撞,中、越、菲則經常於南海衝突。
中日建交今年邁入40周年,兩岸三地「保釣」則保了42年,釣魚台問題卻愈演愈烈,局面已演變至日本意圖將其國有化、美國F22隱形戰機即將進駐琉球、野田首相在眾議院甚至公開宣稱:「必要時將考慮出動自衛隊護土決心。」
南海方面,越南「海洋法」出台不及三天,中國即在7月24日舉行海南省三沙市成立大會並揭碑,此市下轄中沙、西沙、南沙諸島及附近海域,甚至還將台灣長年駐守的太平島也納入行政區內,中國國防部並宣布成立「正師級」的三沙警備區,解放軍將領揚言發揮「威懾作用」。隨著這個號稱中國面積最大、地理位置最南端的城市成立,南海對峙進一步升溫。
為了強化治理, 中國在2007年將三沙市調為縣級市,這次更將該市升格為地級市(省轄市),同時設立市人代大會常委會、警備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企圖在鞏固主權方面「積極管理」。
三沙市府設在距離海南省約350公里的永興島,轄屬數十個大小島礁,土地加總不過13平方公里,但海域面積卻廣達200多萬平方公里,幾近中國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中國將以永興島為基地,部署艦、機強化在南海的軍事力量。對此,菲國外交部已向中國駐菲大使提出強烈抗議,認已侵犯該國Kalayaan(自由)群島與Scarborough淺灘(黃岩島)的領土主權。越南外交部同樣表示,這已嚴重侵犯該國主權。
知名智庫「國際危機組織」(ICG)指出,日前東協十國未能在南海問題上形成具體的「行為準則」,使得化解紛爭的可能性似乎正在消失中,隨著爭逐南海主權的國家競相擴增軍力,區域緊張很容易演變成軍事衝突。
另方面,就在國共會談前夕,英國商家基於奧運應景而懸於倫敦街頭的中華民國國旗,硬是給撤下,引起台灣一片嘩然,暴露出兩岸關係依然荊棘密佈,非如宣傳般的祥和。
每當涉及領土爭議,一般總喜強調「自古以來」哪些古籍曾提及發現、命名或途經某某地或某某島等,遽而主張該地的歸屬;然而,發現或命名從來就不是所有權的依據,「先佔」,也即取得實質控制,如立碑、移民、駐軍、插國旗、設燈塔、進行管理等才是所有權的展示。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獲西班牙女王資助而發現新大陸,當今義、西若主張美洲是其固有疆域,豈不天下大亂;1544年葡萄牙船商航經台灣蘇澳、花蓮海域,處身藍天碧海望見當地崇山峻嶺、翠樹綠林,驚呼:「Yilha Formosa!」意即美麗之島,從此國際間即稱呼或記載台灣為Formosa,葡人若因此宣稱台灣是他們的固有領土,台海兩岸又作何感想?
歷史脈絡與國際法理
至於自古「路過」釣魚台者,不知凡幾;有以1373年明初《三國通覽圖說》及台大圖書館收藏鄭和下西洋《順風相送》航海圖中曾有記載釣魚台,遂主張依國際公法原始發現原則斷定該島自古屬於中國,若依此推論,則當年鄭和所紀錄之途經各地,豈不全歸中國所有!況且明史係將台灣歸在外國列傳中。《大清一統志》則說台灣「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亦謂台灣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
無論《明史》、《清史稿》都未有對於釣魚台的紀錄,連官方史冊也未提及,說明釣魚台在明清時係無主之島,既不屬於中國,也不屬於琉球、日本;明朝鄭舜功「日本一鑑」更把小琉球(台灣)看成另個國家「大惠國」。再說,明、清兩朝下令海禁十餘次,連台灣都棄如敝屣,豈還獨鍾區區釣魚台!
此外,日本是在1895年1月14日內閣會議中把釣魚台劃為國土,4月17日才和清國簽定馬關條約,6月2日完成交接將台灣納入版圖,而非根據馬關條約取得釣魚台。條約指明兩國將按此條款,以及粘附的台灣地圖另行劃定海界,該地圖繪製中並不含釣魚台。當時負責與日本交接的清國代表李經芳於簽署交接台灣文據時,對於日方所畫出的台灣附屬島嶼區域並未提出異議,甚至強調交接「均皆清楚」。另兩存疑的彭佳嶼、蘭嶼,日方還係與法國和西班牙確認無虞後才納入領土,1899年至日治末期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發行的46冊統計書均以彭佳嶼(アギンコート島)為台灣極北,也即宜蘭郡屬島無釣魚台。
從地理位置觀之,琉球與那國島離台灣比釣魚台更近,同樣也是台灣漁民的傳統漁場,任何要把釣魚台當中國或台灣固有領土的證據都更適用於與那國島,如果要爭經濟海域,更應爭台日重疊最嚴重的與那國島才對;事實上,日本也並未把經濟海域劃到台灣。
1879年12月,明治政府內務省地理局出版的「大日本府縣管轄圖」正式將釣魚台列嶼標示為琉球群島之一部分。1885年經數次調查確認其上未有界碑、官廳或居民等清治跡象後,日本方始認定其為無主之地,而於1895年1月內閣會議中正式將釣魚台劃入領土。
1896年8月,日本內務省以免除使用費,期限30年為條件,核准將魚釣島和黃尾嶼租予古賀辰四郎,供其在島上建造小型碼頭、海產加工廠及宿舍等建物。1926年(昭和元年)無償租借期滿,古賀開始向日府繳納租金,1932年則申購買斷,從此四島乃成私有地,古賀也依法每年繳納土地稅,一直住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撤離,現島上仍保有古賀家開墾遺跡。
1918年古賀歿後其子古賀善次繼承為「島主」的翌冬,一艘福建漁船「金合號」遇風漂到釣魚台擱淺求救;在善次等人熱心營救下,半個月後船主兼船長郭合順等31名船員被護送經由台灣平安返回福建。翌年(1920)5月,中國政府為對營救義舉表示感謝,由駐長崎領事馮冕代表政府致贈感謝狀給善次等7人,感謝狀清楚寫明海難發生場所的釣魚台是「日本帝國沖繩縣八重山郡尖閣列島」。
二戰末期,釣魚台歸屬琉球戰區,由日本陸軍中將牛島滿指揮第32軍負責防守。1945年4月1日美軍登陸沖繩島成立美國琉球軍政府,同年日本宣布投降後旋即被以美軍為首的盟軍監管。根據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琉球日軍應向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投降,美軍自然也就將釣魚台視為琉球的一部分予以接管。
1950年8月4日美國琉球軍政府以布令第22號頒佈的「群島政府組織法」中,釣魚台隸屬八重山群島政府管轄。1951年由48個代表盟軍的參戰國與日本簽署的舊金山和約,釣魚台並未包含在日本放棄的領土範圍,而是在第三條聯合國託管範圍內。
當時兩岸由誰代表中國與日本簽署和約的問題也浮上檯面,最後蔣介石透過美國施壓及指派外交部長葉公超對日交涉成功。1952年舊金山和約即將生效前,中華民國與日本簽定的中日和約,日本依舊金山和約第二條內容,放棄對於台灣、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因舊金山和約不含釣魚台,該列嶼就未隨著台灣被轉移到中華民國轄下,當時正聚焦於「誰才應是中國代表」之爭議的兩岸兩個中國政府,對此皆未提出異議。
文書地圖與時效取得
美國認定釣魚台為日本托管的領土,也就承認赤尾嶼為日本國有土地、黃尾嶼為善次私有民地,自1955年起將該兩島作為美海空軍演習場地後 ,分別與琉球政府及善次簽訂租賃契約並支付租金,琉球政府除對善次徵收土地稅,同時對美國支付給善次的租金徵收所得稅。
後來美國在1971年與日本簽署「沖繩歸還協定」,歸還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交給美國託管的島嶼。釣魚台作為琉球的一部分,當然也成為日本的領土。1972年琉球復日後,日本防衛廳仍向善次承租黃尾嶼供美軍使用。其後幾經輾轉,目前此四島悉歸栗原國起兄妹所有。
台灣與中國最大的致命傷是戰後沒有及時提出任何有利的依據,強力主張釣魚台是中國的領土要求日本歸還;倒是在主張「琉球群島應自治」方面,國共立場一致,惟即便琉球自治或獨立,釣魚台也是歸琉球所有,不可能轉交其他第三國。
而從1946到1971年前後發行30期的《臺灣省統計要覽》,均以彭佳嶼為極北。另從1945到1970年台灣各公私部門發行的地圖、年鑑、教科書、公文書也均注明台灣省最北端為彭佳嶼,釣魚台不是未曾提及就是標示為琉球群島的一部分,甚至寫成尖閣群島。1960年中華民國內政部製作之《台灣省5市16縣詳圖》,明記台灣附屬島嶼76座,分佈範圍從恆春七星岩到基隆彭佳嶼,未記載釣魚台;1970年《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仍記載台灣極北是彭佳嶼。
至於中國大陸方面,1952年其使用的高小地理課本及1954年10月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台灣地圖等,均無釣魚台。1953年1月8日人民日報在刊載的《琉球群島人民反對美國占領的鬥爭》專文中清楚地強調「琉球群島包括尖閣諸島」,1958年11月北京地圖出版社編輯部編印的地圖「日本之部」,釣魚台依然劃入日本領土之內,並以尖閣群島標示。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之吳壯達著作《台灣地理》即言明:「全區島嶼的分布,最東,是本島東北的棉花嶼,……最北,是本島東北的彭佳嶼,地距瑞芳鎮的鼻頭角約五十六公里,與琉球群島內側的尖閣諸島遙對」。1960年4月,北京地圖出版社發行《世界地圖集》第一版的日本地圖仍將釣魚台劃給日本。196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測繪總局發行的地圖亦將此列島明確標示為尖閣群島。1967年蘇聯官方發行的地圖也將尖閣群島標為日本領土。
1968年10月6日台灣聯合報在「琉球尖閣群島,禁我漁船作業」報導中說,「如果琉球政府禁止我國漁民進入尖閣群島的魚釣島、南小島,對於本省在北方海域作業的漁船,將造成嚴重妨礙。」
百年來中國從未在釣魚台進行過任何統治作為,甚至連宣稱釣魚台是中國領土之基本動作都未曾有過,幾乎不知世上存有這個荒島。直到1969年5月聯合國遠東經濟委員會發表探勘調查結果,宣稱釣魚台周邊海底可能埋藏大量石油及天然氣後,1971年蔣介石才開始主張釣魚台是中國固有領土,並且更改地圖。
國際法有所謂「時效取得」,係指一國在足夠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於一塊土地連續地和不受干擾地行使主權,而最終取得該土地,即使這塊土地最初是以不正當或非法的方式占有,只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被他國所反對或由於外來因素而中斷時效,則這個國家即取得對該土地的主權。
1925年美屬菲律賓與荷屬印尼論爭La Palmas島一案,國際法庭就裁示:發現僅能構成取得領土的初步權力,若領土主權發生紛爭,則需進一步證明該國發現後有行使主權之行為。西班牙在發現後並未實質控制該島,而荷蘭則持續有效對該島行使主權並獲得美國的默認,因此判決荷蘭勝訴。
另1953年英法海峽群島案中,法院指出對爭議地區遠古權利(自古以來)的考證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誰能在近期更有效地對其進行統治,結果英國勝訴。
擱置爭議再談判合作
因此就歷史脈絡、國際法理、國際判例、外交機遇與現實情勢而言,釣魚台顯屬日本實質控制;尤其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不曾統治過台灣,焉能主張釣魚台的從屬?否則中國更應根據歷史、地理、地質、使用跟俄國要回被沙皇侵佔的588萬平方公里失土!
台灣與中國當然可根據聯合國國際海洋公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棚規定,要求與日本分享釣魚台附近的石油和漁業資源等經濟權,但前提是必須提出經得起國際(至少是美國)檢驗、接受之法理與依據,或經由談判解決,否則就比拳頭,不幸日本的拳頭還不小,加上美日又簽有安保條約,蠻幹祇會招來禍患,得不償失!
本末倒置的是,在虛妄的民族主義作祟下,台灣祇聚焦已被日人據有百餘年的釣魚台,反卻忘了被日本於舊金山和約中正式歸還、原先最佔優勢之廣大的南海諸島;中國同樣基於民族主義的偏執也對釣魚台有所覬覦,不過中、越因曾有過實質領土與軍事衝突,所以一向對南海問題高度重視;事實上,因法理關係的薄弱,中、台對於釣魚台較乏著力點,除了漁業權糾葛,並未有現實與實質喪失主權、領土等衝突,若能透過外交談判合作,問題反較有化解空間。
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共同宣佈《大西洋憲章》時就已擬定「不尋求任何領土的擴張、參加世界貿易、促成所有國家在經濟領域內最充分的合作、建立和平及放棄使用武力」等宗旨。《大西洋憲章》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英國、挪威和荷蘭共同合作開發,日產600萬桶石油的北海油田。
因此,日、中、台若能稟持《大西洋憲章》精神,進行擱置主權爭議的外交談判,釣魚台的問題或可迎刃而解。首先是日本東京都及中央應展現誠意,停止購島都有化或國有化計劃,畢竟釣魚台所有權維持現行私有名義,並不損及日本的實質主權,然在進行外交談判時卻較有緩衝空間,即使島主年邁或無子嗣不得不出脫,也宜由地方層級的漁業協會或民間組織接手,然後再與台灣及中國的地方漁會等談判包括限定作業期間、船隻數量、船型結構、漁獲總數及作業區域等有限度的漁撈作業開放,甚至不排除雙方進行漁業合作的可能。
現實條件雖不利於台灣與中國對釣魚台的領土主張,但它卻一直是台灣東北部漁民百多年來的傳統作業漁區,就算開放,兩岸每年在釣魚台附近之漁獲數量應也有限,其經濟獲益比起日本因護海而頻添的外交成本及國防經費仍是難以比擬。兩岸則也同可透過談判交換,有限度開放周遭領海或南海等現有經濟海域供日本漁船作業。
至於在海域油氣或其他資源之探勘採集,日、中、台同樣也可透過談判協議,依經濟海域之重疊程度擬定合理化及標準化的遊戲規則,進行集資合股、資源分取或指定對象等方式合作,甚至可考慮東海、台海及南海交換或交叉合作模式,共同進行開發,創造雙贏或三贏的最大經濟綜效。
釣魚台不過4個蕞爾小島,台灣的胃口不大,在乎的是漁民作業權,中國卻陷在歷史宿怨與民族主義泥淖中,日本則僵持於寸土不失,若日、中無法跳脫既有框架與偏執,除非一戰決勝負,否則再鬧個幾十年也無濟於事,雙方紛爭終將伊於胡底。
倒是南海方面,由於有領土爭議、戰爭宿怨、漁撈糾葛、航道通行、上空飛越、經濟海域重疊、海底電纜鋪設及國際勢力介入等現實衝突,背景錯綜複雜,對兩岸來說,較具挑戰性,應對上也較棘手,一方面要展現肌肉,另方面則要靠大腦,方能勝算自如。
釣魚台經濟海域10萬平方公里,南海總海域則3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渤海、黃海及東海加總的三倍,就算已流失大半,兩岸加總還有200萬平方公里;依據《海洋法公約》測算,一個珊瑚礁或小島,至少可擁有有1,543平方公里的領海和431,015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海域,且南海又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間的航運要衝,海底資源又豐富,單是已知數據就顯示,其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180個,蘊藏量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相當於全球儲量的12%。
比起彈丸之地釣魚台的紅海爭戰,一望無際的南海才是兩岸值得放手一博的戰略藍海;更重要的是,無論從歷史脈絡、國際法理、國際判例、外交機遇與現實狀況而言,各方面的條件及依據,都有利於台灣、中國對南海主權的申張與經營。
戰略南海台灣卻離棄
從歷史脈絡而言,自古中國即對南海時有記載,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後,華人在南海趨於活躍,諸多島嶼的命名、開墾、築建,均與華人有相當關係。像南海最大島的東沙島,雍正11年(1730)即已被納入國土,清廷覆亡後,南海主權也由中華民國承繼;民國14年,先是我海軍在東沙島建氣象台,繼之海關設立燈塔,2年後開始遣派海軍戍守。1932和1935年,中華民國內政、外交、海軍、教育等各部和參謀本部、蒙藏委員會曾共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南海各島嶼名稱共132個,分屬西、中、東和南沙群島管轄。二戰時,此四群島重要島嶼均遭日軍佔領,戰後,這些諸島全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1945年起則由中央政府有效控管,1946年接管,並在島上確立主權碑,海總亦在東沙恢復氣象台;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重新命名南海諸島全部島礁沙灘名稱共159個,並公布施行。不幸其後諸多島嶼在國共鬩牆的冷熱戰期間,紛遭鄰國佔領,致廣大海疆嚴重流失。
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會議上,因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未出席,越南代表遂聲明對西沙和南沙享有主權,當時無人反對。但中華民國還是依該合約第二條聲明,正式領有南沙及西沙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至今已逾一甲子。1954年,台灣駐島海軍再於東沙島立碑,2005年7月28日,時任總統陳水扁曾二度赴東沙視察。2007年1月17日並成立面積35萬多公頃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是目前臺灣最大的國家公園,2012年起內海海域廣達5千平方公里的東沙群島劃歸高雄市東沙區。東沙因位居南海最北端,也是台灣海峽航道的咽喉,目前由台灣海岸巡防署駐管。
另處最南疆、也是唯一有淡水,目前也是由台灣有效控領的南沙群島,則是南海島礁最多、散布範圍最廣者,陸地面積雖不到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卻達82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南海傳統海域的五分之二;南沙因位於越南金蘭灣和菲律賓蘇比克灣兩大海軍基地之間,扼控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害,為東亞通往南亞、中東及非、歐洲必經的國際重要航道,每年通過的船舶多達10萬艘。
西沙群島方面,1956年南越曾佔領甘泉島和其他一些島嶼並駐軍,1973年7月至1974年2月又先後佔有南沙6個島、沙;統一後的越南於1979年9月和1982年1月先後發表白皮書,聲稱對西、南沙兩群島擁有全部主權。1987年中國解放軍經與越南在赤瓜礁海戰後,佔領了永暑礁等6個島礁,目前中國宣稱領有南海50座島嶼,其中實際控制的為中、西沙,其中7座駐軍,越南則駐軍2千控制29座島礁。
菲律賓則在1970至1980年軍事佔領包括第二大島中業島等9個島礁,並宣布一些海洋立法,劃定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將南海東部41萬平方公里海域納入領海。2009年2月9日,菲國參眾兩院聯席委員會更通過菲律賓領海基線法,片面宣布將南沙部分島嶼及黃岩島劃為菲律賓所屬。至於中沙群島,嚴格來說,除了最近中菲爭議不斷的黃岩島還屬淺灘外,大部分祇是一群沒有露出水面的珊瑚礁石。
二戰後中華民國在大陸時代與來台初期擁有的159個島礁沙洲,如今祇剩東、南沙兩大群島,一方面是缺乏海疆意識及疏於經營,另方面則運補、駐守困難,鞭長莫及下逐漸離棄,但最大因素則是窮於應付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與外交打壓,終致他國蠶食而流失海疆,所幸目前尚保有東、南沙兩大南海王牌。
以軍力正快速衰微的台灣來說,實已難在南海獨撐大局,台灣雖是目前中國周遭十幾個國家、地區中,對中國最為友善者,然從中國對國外街頭一面國旗都不放過的心態觀之,台灣意期在南海困局中尋求與中國合作,既不切實際,也有相當風險,更讓相關國家難以接受,唯一途徑祇有國際化一途。
過去半世紀以來,台灣在南海任人踐踏卻悶不吭聲,主要是外交遭中國圍堵缺乏著力點下,很難將南海問題搬上國際舞台;如今,錢包塞滿鈔票的中國,拳頭也變大變硬,滿城儘是黃金甲下,自然引起鄰國不安,以致被高喊「滾出去」沒幾年的美國佬,很快地又被亞洲各國恭請回去當門神坐鎮,甚至還結交更多的新朋友。
在經濟與政治交纏不清下,台灣無法也不必像早年冷戰時期那般地「拉美抗中」,但不向任何一邊傾斜,扮演美中及南海安全瓣、防火牆的角色,卻符合自身與各方的利益,畢竟台灣是全世界最友善國家之一,也是亞洲國家中,對鄰國最不具威脅性者;美中兩國最近就各以不同方式表態,期盼台灣在南海爭端中,能有積極作為。
在南海之經濟、外交與軍事戰略之國際化方面,運作最為高明、細膩者,非採取「陸守海進」的越南莫屬。法國、美國都是越南歷史宿敵,越南卻拋開歷史仇恨,把聲息難容的美、法、俄羅斯加上日本與印度充分化為巨大能量,滋壯自己;政治不談,30年來越南光靠在南海部分爭議海域與美、德、義大利等開採之石油,獲利即逾250億美元。
獨木難撐唯有國際化
越南手腕的高明,連俄羅斯都聞香而來,而坐擁南海最大地盤、既可憐又愚蠢的台灣,卻莫名遠征前蘇聯的哈薩克及非洲查德探勘石油,最終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狼狽收場。因此,積極將所屬南海海域尋求歐美日、中東及新加坡等國際資金、技術之資源探勘開採,對台灣來說,已是刻不容緩。
南海經營的國際化,不是祇有越南,連最民族主義的中國,其最大的中海油公司6月底在南海海域9個區塊公開油氣招標,也採國際標方式徵求合作;中海油計畫未來20內投資2,000億人民幣開發南海油氣,企圖打造另個「藍海大慶」。
比起越南之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同樣與中國鬧得不可開交之菲律賓,就顯得急躁與缺乏謀略。菲律賓領土與領海政策一向強硬,此與其孱弱的國力不太相襯;數年前該國國防部長即在記者會上承認,若與馬來西亞發生戰爭,菲國海空軍「撐不到48小時」。菲律賓固然想佔更多便宜、討更多糖吃,不過手法不夠高明,儘管有老美插花,牌卻也不能亂打,實力尚未累積足夠前,還得花點心思,以和為貴;「軍事靠美,經濟靠中」最符合菲國利益。
南海諸國中,中國國力最強,但內外矛盾也最深,十面埋伏下,輕舉妄動必得不償失,也徒然送牌給無中生有,卻正聽牌等著槓上開花的老美;半世紀以來,美國在亞洲耗盡國力經營,卻落得狼狽而歸,如今卻利用中共崛起的矛盾,不費吹灰之力成為空前的亞洲新共主。鄧小平生前交代:「穩定壓倒一切」, 但願一切穩定不要被民族主義壓倒!
有鑒南海軍事與經濟戰略地位之日益重要,台灣立法院已依今年5月立即決議,提供射程6,000公尺的120迫擊砲及40釐米砲台予南沙增強部署。由於南海諸島面積都不大,形成易攻難守特性,防守武力固然重要,但機場、碼頭、光電、通訊、醫療、救援、氣象及防禦工事的擴增建,亦不容忽視;但最重要的還是國際化與和平化,譬如將適當的海域適度地以歐美日為目標,開放為國際性的生態保育區、水文研究站、休閒潛水區、海洋公園及海底國際賭場等,以和平式的建設與活動宣示主權,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曾在1947年確立「十一段線」~即U線,作為南海主權權利和權益的界線,並向世界公布,國際社會未有反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拉攏越南而讓予二條線,保留的九段線則在中國地圖冊上標明並向全球發行,相關國家均予默認。近年來周邊國家相繼主張從領海基線起算不超過12海浬領海、24海浬毗連區與200海浬經濟區,不僅未留通行水域給公海,且已侵犯我歷史性水域,嚴重損及主權與海洋權益,因此無論「十一段線」或「九段線」,兩岸政府均應各自重新對國際舉證說明、主張與捍衛;台灣更應儘速成立直隸總統府的跨部會南海小組,以為因應。
近數年來,越、菲已與英美等石油公司在南海合作鑽探上千口油井;越戰時,美國曾把太平島規劃為軍機緊急迫降中繼站;台灣雖是越南最大外來投資國之一,然今年3月,越南武裝巡邏艇兩度闖入太平島周邊限制水域開火挑釁,其後又試圖制止台灣在太平島延建機場跑道計劃,在在顯示台灣在南海地位的危急,一旦台灣實質統領67年的太平島失守,南海即將陷入腥風血雨成為所謂的「紅海」。北京一再強調維護南海主權是兩岸共同的責任,要求在解放軍控制的永興島與台灣控制的太平島間建立軍事協作機制,構思甚有創意,但這在華府的眼中視同兩岸聯手對抗美國,也將引來南海周邊鄰國的恐慌,
台灣扮演安全瓣、防火牆的角色,符合包括美中在內之南海各國的共同利益,而要讓台灣和平存在同時扮演好角色,首要之道就是解除台灣外交處境的邊緣化,讓台灣加入東南亞國協~至少先是觀察員,一個形同沒有舞台的稻草人,又如何要求她盡國際社會的道義或責任?
南海之大,大到越南有智慧、氣度與遠見,把法、美二大歷史宿敵納為戰略夥伴,中國卻還在國際舞台繼續圍堵台灣,南海再怎麼大,似乎還無法化解中國對台灣的敵意;在缺乏善意、方向、節奏與遠見下,兩岸又如何在一望無際的南海疆域攜手禦敵、共同開發?
End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研所企經班結業(企業經理班~EMBA前身)。
曾任:21世紀出版社總編輯、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台灣電視台監察人、東森電視台董事、民眾日報發行人、東森媒體集團副秘書長、新新聞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