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4,560
2012
08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怎麼看東海、南海爭端
兩岸名嘴文化大不同
黃承富/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台灣)
名嘴很難一言以蔽之,同樣叫名嘴,在海峽兩岸各有不同的意思。 大陸的名嘴,分二類,一是指高收入、高知名度的中央電視臺主播、評論員,另一是草根型的,意指在非中央電視臺的大嘴巴批評者或說書的。大陸名嘴寄生在中央電視臺,只有一個功能,就是全力吹捧共產黨存在的價值,一致對外,包括臺灣。這類的名嘴算是寄生蟲型的,一旦離開央視,名嘴就變成一般嘴;至於非中央電視臺的名嘴,他們扮起反對的角色,但他們唱反調的唯一對象不是共產黨,而是左派或右派。大陸的共產黨是長期執政黨,也沒有反對黨,所以,名嘴不管批評什麼,只要不踩到共產黨的紅線,基本上就平安無事。
 大陸的名嘴崛起於最近10年,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主播或評論員,他們不是學有專精、自由評論的一群人,而是屬於歌功頌德型的,馬屁拍的越大聲,名嘴的地位就越穩固。能在中央電視臺坐穩名嘴位置的,都是月收入至少5萬人民幣起跳,基本薪雖然不高,但灰色地帶的收入不菲,是一般大陸人羡慕的神仙工作。然而,名嘴粥少僧多,暗中較勁在所難免,為了能在央視占住位置,名嘴們除了檯面上馬屁外,檯面下也得對央視的上司狗腿,逢年過節送禮成了潛規則。 想加入央視名嘴行列,首要條件是共產黨員,成色要好,黨性堅強。因為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利器來自於對媒體的控制,而央視是共產黨對內、對外的最大傳聲筒,共有二十幾個直屬頻道,接著是各個省的衛星電視臺,一到需要時,全都是共產黨遙控的新聞聯播或重大宣告,而央視的名嘴們,就會出動為黨中央護盤。當然,名嘴為了名利擁護黨中央,就會成為一般民眾嘲笑的對象,但名嘴不會在乎一般人的看法,也不擔心收視率或廣告贊助,在大陸,跟著黨的政策走,准沒錯。 大陸有個名言:高手在民間。相對於央視的名嘴,在野的名嘴比較有評論的犀利感,而火力四射的名嘴觀點無法在央視或衛視上發表,就會在新媒體的微博或博客上釋放出來。像是最近的名嘴崔永元在個人微博上痛斥湖南省教育廳,指湖南教育廳對於鄉村教師培訓公益活動是不努力、不作為、不要臉。微博一出,民眾支持,而湖南省教育廳臉綠,看來大快人心,但名嘴怎麼批評,都不會越過共產黨的紅線,也就是不直接批評共產黨的不是。

崔永元痛斥湖南省教育廳的微博很快引起大陸網友注意,共被網友轉發3萬多次,多數網友留言站在崔永元這邊。崔永元原來也曾是央視名嘴一員,就是因為碰觸了共產黨的底線,從央視下崗了,意思是,沒了頭路。 大陸類似崔永元的獨立評論名嘴不多,多數非中央電視臺的民間名嘴生存空間很小,這點,與臺灣名嘴的舞臺截然不同。臺灣名嘴在媒體門戶大開後成型,一則是政治評論市場的需要,藍綠對決的發聲筒,另外,大量無線電視臺出現,為了節省製作費用,或節目時段外包,於是談話性節目湧現,名嘴就跟著誕生。探討海峽兩岸的名嘴文化,有一點類似,就是名嘴是因媒體的需要而存在。 相對於大陸名嘴的二分法市場,臺灣的名嘴生存空間顯得更大、更自由、更多元,不過,大陸名嘴被濃縮後的品質相對穩定,臺灣名嘴出身傳統媒體人員,加上政客,名嘴可在藍綠之間選邊站,也可忽藍忽綠。名嘴只要有電視臺發通告,可遊走各台。大約最近的15年時間,名嘴崛起,揭發弊案、爆料,第四權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連政府單位每天得繃緊神經,看會不會又被點名到。而揭發弊案、爆料的成功率就像棒球賽的打擊,有3成就算不錯,至於另外7成,不是空包彈,就是誤傷路人的流彈。 大陸央視的名嘴,不堪一次失誤演出,只要擦槍走火,非撤職,即查辦,名嘴是有風險的行業。臺灣的名嘴在自由、民主的保護傘下,即使嚴重的脫線亂爆,不僅不會有牢獄之災,只要媒體願意扛,名嘴還是可以繼續幹,像是最近胡忠信的長崎原爆說變成空包彈,批評聲四起,但只要電視臺老闆不喊卡,胡忠信還是名嘴,不會成為過街老鼠。大陸方面有人批評臺灣名嘴是臉皮要厚、心地要黑,不過,大陸的名嘴,何嘗又不是。
海峽兩岸的名嘴文化時間還短,稱不上定型。大陸名嘴目前的模式像是樣板,就靠兩片嘴皮愛國,沒有激情的秀場,很像幾中全會的開會形態。臺灣名嘴已明顯模仿美國的電視評論節目,語不驚人死不休型,必要時,加上肢體語言表演。大陸的電視臺不需要靠名嘴拼收視率,名嘴只要不出錯就是表現優異;臺灣的電視臺要靠內容沖收視率,名嘴背負著很大的壓力,為了吸引眼球,鋌而走險是難免的。 兩岸的名嘴都是先從政論節目開始,繼而演進到文化、影劇、體育類。名嘴也從純評論的角色轉成爆料。評論需要的是扎實的功底,也就是台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爆料的難度也不低,若爆的是真料,一樣有深度,若胡亂爆料,就難免成為鬧劇一場。 兩岸名嘴文化還在青春期的醞釀過程,等歷經三十年後再定論還不遲。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黃承富/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台灣)
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臺灣讀輔仁大學 日本東海大學。
現任:西尼爾運動管理公司技術顧問。
曾任:ESPN、TVIS評論員,運動專欄散見各國報章、雜誌。
過去25年,離開臺灣後,先後旅居日本、美國、古巴。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北京城。
文字作品:《兵臨北京城》、《筆感•球感》、《果嶺上的社交術,第19洞》、《東方超特級•郭泰源》、《奧運100年》、《洛基•林明佳》等20餘本。
影像作品:《日本人的聯想》、《背的聯想》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