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1,691
2012
09
月號論壇主題
從兩岸外交休兵看台灣產經前景
從兩岸外交休兵看臺灣產經前景
陳先才/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大陸)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兩岸和平發展的局面日漸形成並不斷鞏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所呈現出來的良好態勢,特別是兩岸在涉外領域相互放棄挖牆角的做法,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為臺灣產經發展提供了可預期的前景。但要看到,由於當前整個國際經濟形勢不佳,加上臺灣藍綠嚴重對立,以及臺灣社會抄短線思維的日漸膨脹,也使臺灣社會部分人對兩岸外交休兵對臺灣產經前景產生懷疑。當前,應理性看待這個問題。
如何理解兩岸外交休兵?
  目前,臺灣島內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兩岸關係的改善,特別是兩岸外交休兵局面的形成,並沒有使臺灣經濟發展呈現改頭換面的新局面,也沒有使臺灣與其他國家簽署更多的FTA,這部分人開始對兩岸關係改善及外交休兵等持疑慮心態,甚至產生兩岸關係好壞對臺灣的幫助不大的情緒。
筆者認為,部分臺灣民眾的上述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卻不可接受。他們沒有正確理解與認識兩岸外交休兵的現實意義。
  兩岸外交休兵的意義在於它使兩岸終結了過去幾十年裏的內鬥與虛耗,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兩岸實力日漸懸殊,臺灣已越來越沒有本錢與大陸一爭高下,這也是可以預見的發展趨勢。因此,外交休兵對臺灣而言,其現實緊迫性更為重要。事實上,過去四年來,正是由於兩岸在涉外領域上停止內耗,使臺灣在國際外交領域取得了不少重大的突破,這是過去民進党執政時期根本無法比擬的。無論是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還是連戰以副總統身份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晤,還是臺灣與世界100多個國家簽署免簽協定,都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特別是兩岸在外交領域的休兵狀態密不可分。
試想,如果兩岸沒有休兵,臺灣方面要想取得上述成就,無疑比登天還難。因此,兩岸都要理性和務實來看待兩岸外交休兵,不可民粹和情緒化。外交休兵的最大價值在於為兩岸和平穩定營造了有利的氣氛和環境,這是它所呈現的最大現實意義,能夠向世界各國和民眾展示,兩岸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處理複雜的歷史及現實問題。
但要理性的看到,兩岸外交休兵並不能完全解決兩岸的問題,畢竟兩岸問題有其複雜性,兩岸互信基礎仍然嚴重缺乏,兩岸只有慢慢積累互信基礎,才能為未來解決複雜的結構性難題提供條件和可能。因此,在現階段,雖然兩岸外交休兵還不能解決臺灣方面的很多期待,包括臺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以及臺灣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等問題,但只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能夠維繫和向前發展,兩岸中國人終將有智慧來處理這些問題。
臺灣產經發展的癥結何在?
  目前島內不少人以ECFA未能給臺灣經濟發展帶來立竿見影之效果為由,全面懷疑和杯葛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此舉顯然是政治炒作之考量,並非務實之舉。
事實上,臺灣產經發展的癥結有很多方面,可謂是多種因素複雜作用的結果。因此,任何單一因素的效果都有其局限性。從這個角度來思考,臺灣經濟發展固然離不開大陸,但大陸因素絕非唯一因素,臺灣內部自身的問題,以及國際經濟發展總體形勢等因素,都會對臺灣產經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首先,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總體不佳,這是臺灣產經發展面臨的重大困境。臺灣的產業主要是以外銷型為主,外銷出口是臺灣經濟的重要特色。但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先後遭遇美國信貸危機以及歐洲的債務危機等重大衝擊,整個國際經濟發展呈現日漸衰退的跡象,當前,美國經濟尚未完全恢復元氣,日本經濟持續低迷,歐債危機日益加強,中國大陸經濟面臨調整轉型壓力等等,世界經濟發展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各地區當然要以提升內需為導向來應對經濟危機,而專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經濟,自然面臨更大的危機和挑戰。也就是說,世界大環境決定了臺灣經濟發展的前景和作為。
  其次,臺灣經濟發展要與大陸緊密結合。臺灣經濟從20世紀70年代的快速發展後,確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然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臺灣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身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新模式新思維。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美國次貸危機以及歐洲債務危機之後的臺灣經濟,其未來的發展模式肯定要重新思考,特別是在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背景下,臺灣經濟發展模式如何與中國大陸這個重要的市場與生產基地相結合,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目前的大陸無疑是全球化的中心,也是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還擁有十多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大陸已成為臺灣經濟生存與發展的最重要腹地,臺灣只有在經濟上與大陸合作,共生共榮,其成長前景才更廣闊,臺灣也才能與國際經濟接軌。因此,臺灣內部不管是藍是綠,需要在這個問題上形成高度的共識,唯如此,才能為臺灣經濟提供穩定的環境,也才能為臺灣經濟融入國際提供更大的可能和機會。
  最後,臺灣經濟發展還面臨日益嚴重的內部困境。臺灣內部自身還有一系列問題,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臺灣經濟的轉型和發展。例如,基礎設施投資不足,這是制約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臺灣民主化後,民粹情緒的過度膨脹,都使臺灣任何一項基礎建設投資相當不順,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此外,當前,臺灣當局及社會對陸資的過於限制等意識形態考量,都使陸資對臺灣經濟發展的作用大為受限。這些都是政策上需要檢視之處。當然,臺灣社會還需要克服心態上的急躁情緒。以ECFA為例,臺灣社會對兩岸簽署的ECFA協議抱以過高的期待,事實上,任何經濟的發展都需要時間和過程,ECFA並不能馬上帶來立竿見影之效果,其對臺灣產經的發展和貢獻需要時間,需要慢慢發酵。
從總體而論,兩岸外交體兵為臺灣產經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可能,但它並非必然能夠全部解決臺灣產經發展的所有問題。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陳先才/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大陸)
學者、教授(生於1973年 12月,重慶奉節縣人)。

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碩士生導師。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法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
著作:《國民黨全面執政與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分析》、《台海危機管理:戰略險情與模式選擇-以陳水扁當政時期為例》、《冷戰后美日對台戰略的比較研究》、《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理論建構與實現路徑》、《兩岸特色經濟合作機制的建構》、《冷戰后台歐關係的現狀、困境及前景分析》等學術論文數十篇。並出版個人專著《台海危機管理模式研究》。另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等報刊及網絡媒體上發表涉台時評數百篇。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