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698,452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2
年
10
月號論壇主題
從大陸接班轉型看台灣價值
期數選單
台灣當前重要金融議題及兩岸佈局
李智仁/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暨大陸金融研究室督導 (台灣)
回上一頁
揆諸過往的台灣金融發展歷程,從日據時期至台灣光復後的各個年代,一路走來,各有不同挑戰,卻也締造了不同榮景。其中,非商業銀行性金融機構紛紛朝向商業銀行發展,而商業銀行也基於規模利基之考量,逐步走向業務綜合化之發展趨勢。無論是金控的競逐,或是各項海外業務的推進,抑或理財商品的規畫,對於金融業者而言,係回應社會的需要,以及力圖生存的表現;對於監理機關而言,則是檢視不合時宜的經營型態是否應予調整之時機。透過歷次的改革,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也逐步實現,台灣的金融發展也有了與國際接軌的本錢。
然而,由於台灣的幅員較小,市場規模有限,過度競爭的問題在十多年前已然浮現。近年來,由於過去熟悉的國際夥伴如美、歐等國相繼爆發危機,加以中國大陸泰然崛起,在業務發展的考量上,除了專業之外,不免多了一層政治的顧慮。經過多年的研議與磋商,「兩岸經貿特色」的用語成為折衝的方式,成為未來台灣金融挑戰新局時的旗幟與南針。
換言之,當我們論及台灣金融當前發展重要議題時,兩岸金融特色業務相關規劃自然不能缺席。不過,由於貨幣之流通本為商業之驅動關鍵,從而當前最急迫的要務仍屬貨幣清算機制的運作。從2009年海基會與海協會所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中「貨幣管理」項下,其實已有逐步建立貨幣清算機制以及加強兩岸貨幣管理合作之約定。嗣後,在2010年中央銀行也首度派員赴北京與人民銀行溝通,對於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包括成立清算機構及其管理等問題)也達成共識,並於2012年8月31日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並於9月6日核定。此項突破,對於兩岸金融之發展自屬有利。對於企業而言,企業人民幣存量增大,資金調度成本也會下降;此外,亦可藉此結合物流與金流,並吸引台商外企回台設立總部。對於個人而言,與人民幣有關的資產組合也將成為理財規劃時的選項之一;對於金融業而言,舉凡人民幣放款或以人民幣計價之相關商品與業務也將陸續開展,而隨著業務的拓寬也將提供更多金融人才一展身手的舞台。不過,在此項課題中,吾人仍應理解的是,雙邊的清算內容與進度未必全然一致;再者,台灣人民幣市場的建立恐非短期內即可達成,詳言之,以香港的經驗而言,從貨幣清算協議之締結起,其後尚有諸如拓展人民幣貨幣市場業務與品牌、發展債券市場以建立直接融資機制以及發展衍生性商品並充實風險管理機制等階段,就台灣的發展景況而言,雖已取得入場券,但未來仍有一段成長的空間有待耕耘。
此外,2012年9月19日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銀行、陸委會以及金融業相關公會舉辦了「發展具兩岸特色之金融業務計畫」說明與業務研討會,會中也揭櫫推動小組與工作小組之設立,並且提出一個主軸(營造有利經營環境)、四個層面(兩岸特色之OBU及DBU業務、銀行、資本與保險市場業務)、五個核心(合作、據點、清算、籌資、投資)與十個亮點。而在所提出之十個亮點中,「全面啟動DBU人民幣業務」與前述貨幣清算相關,「監理合作排除障礙,爭取有利條件進入大陸市場」與「協助金融機構大陸佈點服務台商」之屬性相仿,乃進入門檻與據點設置、管理之議題,在推動過程中,筆者以為相關法令諮詢的服務必須到位,也是政府可以積極使力的所在;「兩岸金流現代化平台」、「一卡兩岸通」與「兩岸電子商務金流業務」三者議題之屬性類似,著眼於無實體化金融交易業務之拓展,在推動過程中,筆者建議應確認兩岸資訊保護機制之對等與完整,避免橫生問題;「發展大中華區資產管理及理財業務」乙項係有鑑於兩岸資產管理及理財市場廣大,若能善用台灣已臻成熟之金融服務,發展大中華區之業務例如放寬QDII額度、銀行代客境外理財、受託買賣大陸股票、發行人民幣計價商品等,應有可期待之利基,此亦與「開放國內公開發行公司發行人民幣計價之債券及其他籌資工具」有類似的因由。
而「開放具台商背景之優質企業回台上市(櫃)」,乃多年前證交所與櫃買中心積極促成外國企業回台上市(櫃)之類似構想,只是此次將對象鎖定具台商背景之優質企業,企盼活絡台灣資本市場。至於「擴大保險相關業務與服務」議題之用語模糊,乍看之下不易產生聯想,實則其內容乃偏重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旅遊平安險及大陸保戶來台保險理賠服務之業務開放。
欲論台灣金融發展重要議題為何,在過往數年中,產、官、學、研各抒己見,或有撰文表述者,或有匯集業界意見成為金融建言白皮書者,林林總總、方方面面,各有不同考量與貢獻。惟目前論此課題,主管機關之調性已定,旨在協助金融業發揮兩岸據點特色,結合大陸台商經貿業務,以拓展兩岸金融市場之發展利基。未來各項政策執行成效如何,當然值得檢驗,並應思考下一階段的課題,亦即大陸金融發展之挑戰與金融發展趨勢中台灣的定位為何。
筆者在2012年6月份參加了溫州金融改革研討會,並於9月25日參加了在四川成都舉辦的中國西部國際合作論壇。前者係針對近年來中國大陸金融發展快速所產生之反思,亦即民間資本大量累積,但在投資無門或資金鏈斷裂的情況下,所爆發的資金監理問題進行討論。而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區的推出並非特例,在此前後均有金融試驗特區的推出,但溫州金改試驗區的成立緣由與時點,正呼應了中國十二五規劃的諸多重點環節,例如利率自由化、民間資本之引流、存款保險制度之籌設以及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問題之正視等。而中國西部論壇舉辦迄今已是第三屆,係中國相當具有影響力的論壇之一,出席嘉賓五百餘人,來自十餘國的貴賓齊聚一堂,同時聆聽中國西部開發的步伐響聲。這股聲浪由遠而近,在今年的各項規劃的舉措中,似乎已宣告著西部大開發的序幕揭開,並呼籲各國踴躍參與。
許多發展趨勢其實不難窺見,例如融資難的問題存在於中國中小微型企業甚久,也拖拉著國家整體的發展,從而中小企業金融渠道的建構與挹注、各類政策性融資的安排以及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的建置,總是中國高層赴台考察的重點所在。然而,機制的建構需要時間,但在中國垂直型行政的高效率下,設置工程並不困難,真正的難度應該是觀念的深化與辦理人才的孕育。值此同時,台資銀行多年來扶助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顯出價值,具有較富經驗的人才與技術,也是未來發展的利基,但所面臨的挑戰在於徵信資料的缺乏,業者應可體會。此外,農村金融的發展經驗也是台灣的驕傲,大陸市場在此塊領域中的不足,倘若台資銀行願意透過村鎮銀行或小額信貸公司等機構之設置,投身三農的扶腋,相信也並非沒有利基。假如再將視角放大,沿海地區或一、二線城市的金融鏖戰在所難免,惟若能洞悉中國發展導向,了解資金傾斜的面向與角度,順勢而為,亦應有另一番契機。
相對於銀行業,證券業用目前QFII的架構仍可承作部分業務,例如自行買賣有價證券、發行產品銷售(如Warrant、ELN或財富管理商品),證券商亦可透過全權委託與客戶簽訂顧問契約。未來若能開放大陸地區有價證券之自行或受託買賣,或於人民幣結算開放後依RQFII方式投資,也不啻是利基所在。相對於此,保險業以往佈點大陸市場較早,但仍面臨進入壽險市場條件較為嚴格的問題,未來仍有必要透過政府力量進行申設門檻的協商,不過就保險商品的發展面向而言,台灣業界體察社會環境的觸角敏銳,例如針對高齡化社會所提出的長期照護險或相關產品,未來亦可與大陸業者聯手開展內地市場。
發展兩岸特色金融業務,或許可謂是當前最重要的金融議題。然而,除建議台灣政府與業者於發展時應審時度勢,發展己身強項外,由於兩岸時空相隔已久,對於中國金融與經濟環境發展之敏銳度亦應儘速培養,方能掌握關鍵發展時機。再者,除中國外,東亞地區之相關發展亦不應忽略,尤其長久以來作為金融中心的新加坡發展經驗,更值得台灣政府考察借鑑。筆者以為,在未來的數年中,各項發展將會更形緊密,而在緊密合作之後也將面臨金融競爭的問題,屆時應如何在亞洲中取得不可取代的優勢?或將於哪項區域(含地域與專業領域)中發展出獨特且專有的業務?都是長期可觀察的焦點,讓我們拭目以待。
End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智仁/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暨大陸金融研究室督導 (台灣)
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博士
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暨大陸金融研究室督導
台灣金融研訓院菁英講座
台灣銀行家雜誌副主編
台灣信託協會秘書長
富鼎博瑞國際法律事務所專案諮詢顧問
玉山國際法律事務所榮譽顧問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管理會委員
全聯會暨台北律師公會國會工作(聯繫)委員會諮詢委員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諮詢顧問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諮詢顧問
法務部信託法修正專案小組委員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所)、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務金融系、實踐大學財務金融系(所)、世新大學法律系(所)、真理大學財務金融系、台北醫學大學老人照護系及淡江大學經濟系等系所助理教授
經濟日報「解讀金融市場」專欄主筆
著作:
《信託法令解釋及裁判要旨彙編》
《企業管理與法律》
《金融危機與存款保險法制》
《以房養老商品──反向抵押貸款制度之理論與實務》
《信託法制案例研習》
《台灣信託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發展與機會》
《人口老化趨勢與銀行業務發展逆向型房屋抵押貸款之策略》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