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7,171
2012
10
月號論壇主題
從大陸接班轉型看台灣價值
中國「巨人症」併發下的兩岸未來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胡錦濤與溫家寶任內,中國國力達致空前高峰,其經濟規模是2002年他們上台時的4倍,進口排名全球第二,外匯存底及出口躍居世界第一,國際地位大幅提昇,兩岸關係更是63年來最和緩;然而,就在胡、溫卸任前,中國的「巨人症」逐漸併發,除了經濟放緩、社會矛盾加劇,動輒發作的民族主義不時衝擊內政外交;神秘、低調即將接棒掌管13多億人的習近平,如何應對國力進入盤整期的諸多挑戰,既關係中國的發展、左右區域的穩定,也牽動台海兩岸的未來。
 
    社會矛盾加劇   外交跟著起伏

  
眾所矚目、定奪中國下屆領導班底的中共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終在薄熙來企圖造反未成、保釣反日行動變質及習近平神隱多日等詭譎氛圍下,敲定11月8日在北京召開,顯示換屆前治絲益棻的中國政局,已趨於穩定。
    自古中國即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西元前2205年全球還沒幾國時,夏禹人口即已1,355萬;歷經近4千年的天災人禍,清康熙24年(1685)人口仍突破一億,1776年美國獨立時,全球21個國家總人口還不及乾隆大老爺腳下的2億5、6千萬子民;無論是封建或專制時代,統領這個龐然大國的龍頭寶座,一直是野心家最大的夢寐與挑戰,即使是君臣父子兄弟,都難敵誘惑而兵刃相見。
    打著反封建、反獨裁而奪得江山的中共,建國後領導班子的爭霸戰,不是國難當頭就是腥風血雨,像第「八大」時出兵朝鮮、第「九大」時發動「文化大革命」,即便中共黨章歷歷在目的「接班人」林彪亦難逃墜機身亡的命運,第「十一大」則因毛澤東去世、文革結束和「四人幫」垮台而提前一年召開;在在顯示中國改朝換代的紛擾與險惡,直到鄧小平建立指定接班的集體領導體制後,政權方始和平移轉,經濟也得以蓬勃發展。
    歷史上大國的崛起,多半靠的是戰爭、殖民與掠奪,而發動戰爭的先決條件是厚實的經濟、蓬勃的社會與堅定的國民意志;二次大戰後,發動戰爭已是全球最大禁忌,除了靠經濟紮實、科技創新、文化堆疊與外交智慧外,意圖成為大國已別無它途。
    中古、近代大國的崛起與沒落,除了經濟、科技與文化必需長期持續發展外,還需進步性的政治改造作後盾,否則不是國基脆弱,就是發展失衡而曇花一現;像蒙古元朝、葡萄牙完全靠軍事崛起,然在缺乏相對文明支撐下,終究快速沒落;納粹德國、皇軍日本,各項基本條件兼具,卻因盲目發動戰爭及快速擴張而葬身於「軍國巨人症」;蘇聯的解體,則肇因於國家機器過於龐大、經濟發展嚴重失調,所幸其崩解前戈巴契夫已先大力進行全面性的政治變革,終使解體後的各共和國,短暫陣痛後社會矛盾得以稀釋,國家治理從此簡捷有力。
    文革後的改革開放,讓中國找到了國家正確的發展方向,但這僅限於經濟與軍事的突出,政治方面,由於並未隨著經濟的飛躍成長而與時俱進,以致社會矛盾日益深化,外交上也跟著不時起伏。
    胡錦濤和溫家寶任內,一方面忠實貫徹前朝的基調,另方面則發揚光大,讓中國國力達致前所未見的高峰,其經濟規模是2002年他們上台時的4倍,進口排名全球第二,外匯存底及出口躍居世界第一,國際地位大幅提昇,兩岸關係也是63年來最為和緩;然而,就在胡、溫卸任前,中國的「巨人症」卻逐漸併發。
    由經濟過度衝刺所引發的中國「巨人症」,內政方面,包括貧富不均加劇、貪污腐化橫行、物價全面高漲、民怨抗爭四起、地方債務暴增與國民待遇懸殊等。外交方面則是,軍事擴張招致鄰國不安、領土紛爭引發外交衝突。
 
民族主義抬頭   維穩超越國防       
    國際間,尤其是經濟學家與媒體,大多祇關注中國的經濟成長,然而,如果沒有穩定的社會,則經濟是不可能永續發展;尤其,國家經濟發展的紅利,若未能比較性的公平分配,以及兼顧弱勢族群的保障,則經濟越衝刺,堆砌的後遺症越多,社會矛盾自然越加突出。
    中國經濟之所以快速發展,得力於:一)經濟政策的正確開放,二)黨政組織的高度效能,三)土地勞力的廉價釋出,四)生態環境的局部犧牲,五)境外企業的適時進入,六)貨幣匯率的技術操作;至於經濟發展最重要動能之一的研發創新,這方面中國甚顯薄弱,不是多賴外商、台商的輸入、合作,就是抄襲、剽竊甚至盜取;儘管這種現象是大部分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某種程度的必經之路,但這終將是中國意圖成為經濟大國、文化大國,以及永續發展最大的障礙。
    事實上,一般開發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都會呈現高經濟成長的現象,像戰後日本及石油危機前後的台灣,也都有過多年經濟成長率10%的歷程,因此擁有3兆多美元外匯的中國,今後最重要的是經濟紅利的有效分配、弱勢族群的基本保障、國內消費市場的適時擴張,以及研發創新的全面紮根,同時逐步著手政治的改革步調,這五大問題若未能兼顧貫徹,則繼續追求高成長祇會加深更大的社會矛盾與衝突;最終不是動亂,就是發動戰爭轉移社會矛盾。
    即將接班的習近平,一方面要確保胡、溫任內豐功偉業於不墜,另方面又得應對胡、溫任內遺留之諸多後遺症,其挑戰之艱鉅,可想而知。
    在內政方面,各種併發症齊發的社會問題,總歸則多源於政改步調的躊躇不前,就像糖尿病患一般,若糖尿病~政治改革不先有效控制,致各種併發症交互作用後,再企圖療癒個別病症,實係事倍功半。
    以民怨抗爭而言,不是源於官僚顢頇,就是與貪污腐化有關,而訴諸缺乏獨立的司法往往又未能獲得公正裁判,受害者自然時起抗爭;而抗爭之所以獲得快速與廣大迴響,又肇因於支持群眾對於官員顢頇腐化、生計困難、貧富懸殊之不滿;再如左派勢力之崛起,也是導因於社會不公所提供的溫床。
    即使民族主義的抬頭,初期或許多少存在愛國主義,但最終演變為打砸搶,甚或轉向砲打黨中央,同樣是起於對政府與社會的不滿,祇不過藉愛國行徑發洩而已。
    目前中國為維護社會穩定的龐大開銷,已超越快速成長的國防經費,既影響人民生活領域的自由、擠壓社會的福利預算,同時也抵消部分的經濟成果。
    在外交方面,近年來激進勢力藉機煽起之民族主義與愛國行為,已激發軍方強硬勢力的崛起,除了不斷凌駕外交體系,更逐漸有槍桿子意圖左右黨政體系的趨勢,這在胡、溫執政前,甚少發生,即使在文革最慘烈期間,除了少數軍頭私下串連,解放軍大致都嚴守中立,未明目張膽介入黨政紛爭;近年解放軍鷹派言行的積極活躍,已導致週邊鄰國日益不安,同時為美國重返亞洲及「圍堵中國」提供了合理性與正當性。
  
習近平甚沉穩   李克強富進取 
    掌管軍委會的胡錦濤還係鄧小平指定的接班人選,其統領權杖仍握在手中尚未交出,部分左派與鷹派都膽敢造次,那麼,排資論輩中共第五梯隊、集體領導體制下產生之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意期在舉世最龐大國家機器及一黨專政的中國,著力政改,顯然障礙重重。
    常平民主國家,領導人功績之有無、聲望之高低、能力之強弱,不太影響其政策之推動,即使政績乏善可陳,由於有定期改選機制的運行,其對國家整體長遠發展,影響尚非很大;然在集體領導體制下、一任十年,而且人口13億5千萬、網民多達5、6億的中國,卻動輒得咎;從中共建政後的歷史回顧,在面臨關鍵的十字路口時,初期通常都是保守勢力得逞,直至整個社會付出慘痛代價後,局勢才會扭轉。
    當然,目前中國的社會形勢已非當年,何況也不存在與天、與地、與人鬥都其樂無窮的當代秦始皇,也無紅色西太后,所以不可同日而語,一切還是要看習近平的作為。
    習近平常年在閩、浙、滬主政,對地方事務頗甚熟稔,一般認為,他個性穩重,含威內斂,但才能尚不彰顯,行事既不保守也不激進,不招忌也不樹敵,過去亦無任何惡行劣蹟;依此觀之,中國若持續太平盛世,他當可穩重持成。
    問題是,近年來大陸激進勢力自恃中國經濟與軍事快速發展,對內臆想強人再現,對外力求有所作為,卻不瞭解時代潮流的進化,國際局勢的複雜,以及回顧歷史的知鑑,也忘了鄧小平「穩定壓倒一切」的叮嚀;這對一向行事穩健的習近平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尤其中國與美日關係日益緊張,或許多少會迫使習近平的政治光譜,逐漸左傾。
    兩岸關係方面,胡錦濤與溫家寶同具視野開闊、自信十足與手腕靈活之特質,所以倆人在台海問題上皆能充分共識,終使兩岸出現歷史性的開闔。然而,在最近民族主義逐漸抬頭的氛圍下,知台派的習近平已不全然意味著就會是友台派,尤其將與習近平搭檔的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個性進取,惟對兩岸發展的認知,外界認為似不及胡、溫,所以兩岸關係會不會有所更張,尚待觀察。
     9月27日台灣國家安全局長蔡得勝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即強調,習近平民族主義的思維,與其他領導人相較,他更重視共產黨的利益,其對台政策雖不見得會有重大改變,但不管對外對台關係,在許多立場上只要有人踏上他的紅線區,他將會比過去領導人強硬。
     在此之前,台灣國防部長高華柱則在立法院報告指出,中國大陸近年增加陸海空軍實力,將能在2020年以前建立犯台戰力。事實上,毛澤東時代考慮的是要不要犯台,至於是否有能力犯台,倒在其次;鄧小平之後的中共領導,取決的則是付出的代價值不值得;回顧30年來中國發展的一路順暢,解放軍沒有輕舉妄動乃係歷史的正確。尤其以現在兩岸的氣氛,以及台灣價值對中國大陸發展的槓桿作用,維持和平交往實屬絕對的必要與明智抉擇。  
台灣五大價值  中國發展槓桿
 台灣價值對中國的發展主要有五大功能:一)文化傳承,二)經濟播種,三)社會創新,四)民主演化,五)國際槓桿。
 
     400多年來,台灣儘管歷經國際諸強的來來去去,但不管是大強小強,最終還是回到原點,反倒曲終人散後的台灣,一方面延續400多年的文化傳統,另方面則廣為汲取諸強的優勢文明,繼而融合成豐富多元的台灣新文化,各種文化在台灣,時而分立,時而交融,時而創新,既不衝突,更顯諧調。
    文革期間,5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飽受摧殘,非但文物被大量破壞,連宗教、學術、民俗、節慶、藝術及育樂等,都難逃毒手;然而,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全都在台灣獲得傳承,甚至發揚光大。
    以故宮文物來說,幸運運抵台灣的65萬多件,不但一件未減,數十年來台北故宮更投下龐大人力研究、記述、立典及數位建檔,近年更朝文創發展,開啟了先進的博物館文化,也為大陸的博物館管理、經營,闢出康莊大道。
    再如存在數千年的中文正(繁)體字,如果沒有台灣,早已滅絕數十年,台灣除了係目前唯一完整保留中文正體字的地區,近年還數度舉辦「漢字文化節」,透過文化創意將其廣為宣揚,目前大陸也經常舉辦「漢字文化節」,同樣頗受歡迎。
    一度在大陸因政治因素消失的農曆新年、清明、端午及中秋等節慶,400年來不曾在台灣中斷,即便日治時代、二戰期間,也照過不誤,文革後這些文化薪火再從台灣回傳大陸,現在大陸的農曆新年及中秋,過得比台灣還盛大、火紅。
    其他諸如歌仔戲、布袋戲、傀儡戲等,同樣在台灣綿延不絕。尤其中文流行歌曲,在台灣融入本土、東瀛與歐美創作風格後,譜出之數以千計美妙作品,透過各類科技媒介、台式KTV及演唱會等,數十年來日夜在大陸愉悅十多億人之身心。
    對中國大陸而言,較實際、廣泛與感受的,就屬台灣的餐食、小吃、冷飲及點心了。台灣的餐飲,早期是以閩南及廣東客家為底蘊,其後加入日本及日本西式食飲,1949年後又廣融中國各地口味與作法,美軍駐台期間再傳入美式餐飲,開放國外旅遊後,更是千變萬化,最終則交融出具有台灣特色的餐食、小吃、冷飲及糕點。兩岸密切交往後,部分餐點透過台商在大陸開業,或陸客來台,充分滿足了兩岸的味蕾。
    但論對兩岸甚或全球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年產近千億包的泡麵了!泡麵係由日籍台灣人(嘉義朴子)吳百福於1958年所發明,初期係以源自台灣黃麵(油麵)的拉麵加雞湯製作,其後推出冬粉(粉絲)、肉燥、牛肉麵、炸醬、排骨雞、鮮蝦及海鮮等各式泡麵,目前雖各國口味盡出,但大底不脫台式口味範疇。
兩岸攜手合作  前進朝鮮投資
中國經濟的發展,第一階段係以原有老舊國企為基礎,改革開放前後港商與台商開始切入中小型傳統工業,其後台商逐漸擴散至各種生產事業,進而向房地產、高科技與服務業發展,最近則朝金融業進軍,幾乎大陸允准開放的,都會有台商立即投資;台商除了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稅收外,最主要為大陸帶來資金、設備、技術、管理、行銷、客戶、市場情報、人才培訓與研發創新等效益;當然,隨著中國的發展,像資金、設備等,台商已完全喪失優勢,但整體而言,台灣在新興行業的開拓、新進技術的引進與管理、偏鄉地區的開發、經營風險之控管,以及產品研發創新方面,仍居於領先或優勢地位;簡單歸納,台商對大陸經濟發展的最大貢獻,就是各行各業經營模式的「播種」!特別是高科技、新興行業與中小企業方面。
    近年中國大陸留學人口躍居世界第一,但台灣整體教育普及,社會開放,資訊豐富,公民意識廣泛,公益概念盛行,表面上各式抗爭頻繁,卻也讓社會充滿自省,無形中凝聚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所以像捷運文化、環保意識、勞工運動、公民媒體、垃圾不落地以及工業遺址轉型等一些進步性的概念與作為,台灣不是領先國際,就是與先進國家同步。
    台灣社會生命力的旺盛,最終就是推動政治的民主化與不斷修正進化,台灣與南韓乃係亞洲最早澈底民主化的國家,惟台灣的民主模式,尚在持續演化、實驗中,不全然都是正確與必要;也因為如此,台灣的政治歷程,一方面對大陸人民具有民主燈塔的期待效應,另方面則可提供中國未來推動民主時的成敗經驗與參數,避免無謂的紛擾並指點正確的方向,這個價值,對中國人民而言,最為可貴。
    國際槓桿則是台灣對中國大陸外交方面最具功能性的價值,固然兩岸統一是中國最終的期待,但這畢竟還有待時機的成熟及國際現實與兩岸共同利益之符合。二次大戰後,美蘇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經濟與軍事積弱的中國,打著不干涉與不結盟的大旗,得以遊走在東西方陣營與第三世界;如今;形易勢轉,崛起後的中國,反讓周邊鄰國深感惶恐,民主台灣的和平存在,適時在中國與美日矛盾間,扮演安全瓣與防火牆的角色與功能。
    以最近情勢較緊張的釣魚台及一向敏感的南海地區,台灣無論歷史、地理、國際法理或國際現實,領土主張都遠比中國大陸更具正當性與合理性,緩和中美日或中越菲之間衝突時的角色功能,也最為順理成章;否則,台海與南海衝突,勢將不可避免,最終則波及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設若台灣能在東南亞國協或其他亞洲舞台上擁有一時角色,則在與日本談判釣魚台合作及南海主權之確保上,會更有立場。
    除了領土不夠大、人口不夠多外,成為經濟強國的各項條件台灣都相當具備,而台灣的弱項中國全都具備,兩岸充分真誠合作,一加一絕對大於二。像兩岸若能發揮互補作用及乘數效果,共同前往協助北韓朝鮮開發,相信定會創造三贏局面!
    2006年,中國政府公布《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強調將同非洲國家建立和發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
    其實,最好的戰略夥伴就是一水之隔的台灣,尤其是國力進入盤整期的中國,更需要台灣價值的填補,先決條件就是兩岸關係應繼續往正確的方向邁進!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研所企經班結業(企業經理班~EMBA前身)。
曾任:21世紀出版社總編輯、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台灣電視台監察人、東森電視台董事、民眾日報發行人、東森媒體集團副秘書長、新新聞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