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8,819
2012
11&12
月號論壇主題
1 綜觀十八大
2解讀謝長廷登陸效應
中國製造業趨疲 轉變周邊亞太國家經濟態勢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2012年第三季起,帶動中國經濟成長主力的製造業,開始出現明顯放緩跡象,若干製造業工廠甚至已經停工停產,使得國際間對於中國經濟前景,不免再度加深其有出現「硬著陸」(hard landing)危險的擔憂。一旦中國製造業經濟的衰頹低迷成為現實,則對於中國經濟依賴程度極高的周邊國家,包括南韓乃至日本等經濟體的出口主導型製造業,勢必都會帶來嚴重打擊,亟需要立即採取積極的對應;而東南亞其他出口主導型經濟體國家,則反而取得迎受「脫出中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大量轉進投資營運的新機遇。
中國製造業明顯趨疲 南韓等周邊國家經濟立受影響 
就在2012年,反映中國產業經濟景氣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經數度出現連續兩到三個月低於臨界點50,都是世界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2月以來鮮見的首次現象。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是針對企業交貨指標、生產指標、庫存指標以及就業指標等的一項綜合性加權指數,該指數高於50表示產業經濟處於擴張階段,低於50,則是反映產業經濟陷入萎縮。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PMI是以大型企業為主,而民間的匯豐(HSBC)中國PMI則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兩個指標系列之同時出現低迷,意味著當前中國製造業部門的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經濟,都正處於萎縮階段;而中國整體經濟的各季成長率,也已經連續六個季下降,幾乎可以推定的是,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7.5%的預期目標,恐怕已經難以達成。
最嚴重衝擊的 首推鋼鐵產業
受到製造業經濟不景氣最直接影響的是,中國鋼鐵產業的嚴重受創:中國最大鋼鐵公司的河北鋼鐵集團已經確定說,2012年的鋼鐵產量已然遠遠不及上年;
另一家超大鋼鐵公司寶山鋼鐵公司,亦以需求減少導致價格下降為由,最近針對在上海的主力工廠實施停產措施。就在鋼鐵公司接續縮減生產之後,中國已有四成以上的鐵礦場,也隨之中斷了開採。
雖然歐洲、美國和日本等世界各國最近接連實施經濟刺激政策,但中國政府以阻止房價上升等為由,一直表現得不積極。雖然上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公佈了刺激政策,即將投資1.8兆元人民幣於社會基礎設施(SOC),由於這筆錢的性質是用於開發社會基礎設施,所以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產生效果。因此,中國製造業的持續低迷情勢,已將從短期現象,轉變成為長期性的產業經濟結構大變遷。
中國製造業的低迷現況,更有進一步轉化為產業經濟之區域間移轉的加速度現象。
產業經濟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到中國到東南亞的遞增式加速度現象
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都會從一個國家轉至另一國家。直到現代的今天,還是會有繼續向另一個國家移轉之演變發展,祇是這種產業經濟轉移方式,各個時代階段各有不同:工業革命期間,製造業產業迅速從英國轉向歐洲大陸和美國;二戰後,則製造業產業是從美國迅速轉向日本。在每一個時期,製造業產業經濟轉移的速度,都會呈現遞增式的加快現象。因此,60年代中期之後,製造業產業經濟又從日本向亞洲四小龍移轉,然後,直至最近二十年,再向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中國和越南等移轉,在移轉速度上,則顯然均更加快速於1935年日本赤松要(Kaname Akamatsu)「雁行理論」(Flying Geese Pattern)和1962年美國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後發優勢理論」(Late-developing Advantage)描述的各種雁行模式之移轉速度。
廿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領頭雁已然是「亞洲四小龍」,因此,中國企業乃積極向亞洲四小龍遷往中國的企業,包括臺商在內,學習並追摹其投資營運策略與方法。如今,隨著南韓、臺灣繼續進行產業升級,其遷至中國內地的製造業廠商企業,也轉而生產高端產品,即從服裝轉向電算機、從家電轉向電子產品。在比起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之廠商企業所用的更短時間之內,中國製造業廠商企業已經具備了,使用更先進產品之生產製造以取代簡易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能力;這種產業經濟能耐之養成,當然是要歸功於中國政府之採行並戮力實施的「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戰略」,而加速度成長演進來的:今日的中國製造業產業經濟,約當處於廿世紀60年代的日本及80年代的臺灣、南韓、香港和新加坡所處之階段,隨著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成熟,工資水準出現加速度上漲,製造業廠商企業必須轉入技術更先進且更符合其基本稟賦結構的產業,才能永續營運。
逼使低工資就業製造業加速度脫離中國
檢視既往經驗,西方國家和亞洲四小龍所出現的製造業經濟之總體萎縮,乃是受到兩大因素變遷所造成的︰一是服務業進步及其規模經濟的擴大;二是製造業部門的資本密集度增高,導致製造業的就業雇用萎縮。今天的中國,也正因為產業、出口和就業結構的持續升級,勞動力等所有要素成本亦全面迅速增加,似乎也已經加速度接近了製造業經濟總體萎縮之新發展階段。
最近期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工資的加速度上漲趨勢,已明確地從2005年的每月工資150美元,上漲到2011年的450美元左右(年工資所得已經接近5,500美元);中國十二五規劃之實施,實際工資所得成長率將與GDP成長率保持同步而更高,這意味著今後十年內,中國製造業的每月工資水準更將翻番而倍增,可能從450美元左右,向上躍增至900美元,若再加計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之因素,中國製造業的實際工資水準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直逼1,100美元,或達到一些中上等所得國家(土耳其和巴西)的水準,並於2030年底之前,超越2,000美元,或者是南韓和臺灣目前的水準。
顯然,中國以輕工、紡織等為代表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工資之不斷上漲,已然引發了低工資就業產業的加速度移轉至國外,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等,許多工資水準較低的中國鄰國,正逐步成為中國服裝業、鞋襪業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新成長極。
可以預期所見的,最近凸顯出來的中國製造業經濟之衰頹低迷,所造成的中國內需市場大扭動,以及製造業產業經濟之加速度向東協國家移轉,所造成的亞太區域經濟板塊之基本態勢大挪移,都是不容忽視的亞太國家經濟衝擊變化。
兩岸主政當局與民間企業領袖,在面對未來挑戰之際,尤其不能稍懈與怠忽。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學者、教授(生於1949年,台灣花蓮人)
現任: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知名制度經濟學者,專注於公共政策、應用經濟與國際事務。美國聯邦政府韓福瑞獎金中華民國首位得主、美國聯邦智庫經濟評議會亞太經濟預測工作委員、中國傅爾布萊特學友會級美國馬利蘭大學在台校友會理事、蘇聯遠東基金會台灣地區秘書長、並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等多所大學。
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美國拉撤勒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政策學人。
曾任:經濟部外銷服務團團長、環保署環境評估常任審查委員、勞委會職訓諮詢委員會,以及國科會、交通部、僑委會、外交部、國防部、全國工業總會等政府公、民營單位之公共事務之公共事務重要顧問及諮詢角色。
著作:《經濟知識學》、《商情預測》、《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現代服務謝行銷學》、《台灣企業原理》、《永續政策經濟學》、《讓市場真正市場化》等二十一種,並經常著文評論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