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9,336
2013
02
月號論壇主題
從2013世界重大走向看兩岸的機遇與挑戰
沒有大動作,何來大發展
――後危機時代兩岸政經關係的走向
劉震/北京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大陸)

自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到09年歐債危機爆發,整個世界就捲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經濟金融危機中。偶爾看到復甦的曙光,卻又被危機的烏雲遮擋。由於大陸和臺灣已然成為經濟全球化體系中重要的角色,所以也不得不和歐美“同命運、共呼吸”。但是,我們一定要處於這種被動中嗎?一定要等到歐美經濟復甦才能夠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嗎?我看未必!我判斷這一輪經濟金融危機的週期在十年左右,也就是說2017年前後才會進入下一個發展的週期。兩岸沒有必要繼續等待,我們有智慧、有能力走出兩岸共同發展的新道路。
隨著ECFA以及兩岸關於金融貿易各項協議的落實和推動,兩岸的經濟合作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這並不是最終的目標。那最終目標是什麼?可不可以依循兩岸交流中“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原則,在經濟上朝著一體化的方向前進,並以此來推動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近期,筆者先後到了臺灣和日本進行學術交流,深刻地感受到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市場、資金、技術、人才這些要素在東亞國家和地區中都是充裕的,但是由於制度上的障礙,使得這些要素配置並沒有實現優化,也不能自由流動。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意義就是在於區域內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推動整個地區的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打造東亞這個局部系統在分散全球化的系統性風險的同時,也會提高區域內資源的配置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岸拋除政治考慮,率先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意義更為重要。
這一次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於推動兩岸的經濟一體化是一次機會。對於臺灣來說,開創黃金十年,將台灣打造成全球創新中心、區域經貿樞紐、台商營運總部,以及外資區域總部,離開與大陸的合作將是紙上談兵;而大陸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新一輪經濟改革,如果能夠結合臺灣的技術、創意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勢必事半功倍。所以,無論從臺灣的角度抑或從大陸的角度,推動兩岸的經濟一體化,有利於兩岸儘快擺脫危機的影響,有利於兩岸在下一輪的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據有利地位,有利於兩岸經濟長期的可持續增長。
有些臺灣學者一提到經濟一體化,總會視之為洪水猛獸,看成是大陸實現“統一”的工具。這種泛政治化的看法,一方面阻礙了兩岸正常的經濟金融交流,另外一方面,過高的估計了經濟交流的作用。其實,這種心態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對於經濟一體化的具體措施和做法,這裡不展開闡述。但對於經濟一體化所需要的制度保障,我個人認為是更為重要的環節。
回顧兩岸交流的歷史,先是以兩會為平臺的民間組織交流,接著是國共兩黨建立的政黨交流平臺,但尚不足以推動和保障經濟一體化。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以推動經濟一體化為階段性目標的常設機構應成為兩岸近期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從長遠來講,在這個機構的基礎上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下設經濟、文化、體育以及政治、軍事等各個分委員會,以協調兩岸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為兩岸的和平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這些對於兩岸來講,應該稱之為大動作。
大發展,必須要有大動作!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劉震/北京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大陸)
學者、教授(生於1976年8月,漢族,江蘇江陰人,共產黨員)。
現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院長助理。兼任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理事,清華大學中國公有資產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國際發展經濟學學會會員,中國青年政治經濟學學者年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秘書長,臺灣“兩岸公評網”特約撰稿人。
學經歷:清華大學工學學士、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學位;應用經濟學專業博士後,臺灣政治大學訪問學者;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劉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宏觀經濟理論、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國有資產監管等。近幾年,作為主要研究人員,承擔並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部委、國有企業、各級政府委託課題20余項。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