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6,523
2013
02
月號論壇主題
從2013世界重大走向看兩岸的機遇與挑戰
公民政治的挑戰
李政亮/文化評論者(台灣)
 2013年伊始,分析一年的局勢,成為媒體的開年大戲。
1913 VS. 2013 
 一篇國際局勢的歷史比較與一本政治預言小說為2013年下了判斷。英國皇家國際研究院資深研究員Charles Emmerson 於一月四日發表了<災難前夕>(Eve of Disaster)一文。在他看來,一百年前的今天,人類社會在技術創新已有革命性成就、藝術創作也極為璀璨乃至,甚至對嶄新政治體制的追求也在實踐當中,這一如今日。不過,1913年之後一年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國際政治局勢新舊強權並存的不穩定局面,終究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國際政治的局面與今日極為相似。
 Charles Emmerson對1913與2013的相似並無戰爭就要爆發的鐵口直斷或是幸災樂禍之意,反之,他提醒我們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並不美好,我們必須構思超越之道。放眼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高升的青年失業率,洞見觀瞻的美國財政問題等,多少讓人想起1913年德國作家湯瑪斯‧曼眼見西方文明的沒落開始構思小說《魔山》的心情。
盛世中國2013
  與一百年前既有強權的衰退、新興強權崛起的景況相同,只是新興強權更迭,中國無疑是最受到關注的焦點。
 2009年,曾旅居北京多年的香港文化人陳冠中,以政治想像小說《盛世》(香港版書名為《盛世:中國2013》)精準地描述了現今中國的景況。這部小說描述2013年世界金融危機之際,卻也是中國進入領導人所宣稱的盛世。所有人都認為這兩個事件是同時發生的,唯獨有三個人認為這兩個事件當中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是這一個月的事情他們怎麼想也想不起來。
 原來官員在全國的供水系統中放了讓大家喝了樂嗨嗨的藥物。小說的結局是悲觀的。中國進入盛世之後,GDP持續成長,中國的影響力大增,就連星巴客咖啡主要產品也變成中西合璧的龍井拿鐵,人們對現狀極為滿意,共產黨的統治正當性也前所謂有的穩固。失憶,是人們的選擇,人們再也不願意去回想盛世之外的事情,只想在盛世裡樂嗨嗨。
 一如Charles Emmerson對反思現狀的提醒,陳冠中藉著小說提醒中國知識份子面對現實。
現實中國的狀況
 小說中的盛世與現實中的大國崛起相互輝映,然而,中國崛起之後所面對的現實是什麼?就對外而言,中國與鄰國之間的關係一觸即發,從與日本的釣魚台爭端、與越南的南海爭議到與菲律賓的黃岩島的爭奪等。
 對內而言,借用陳冠中的話:「中國現實比小說還魔幻」。2012年,中國政治堪稱是最為戲劇性的一年,十八大之前,重慶的薄熙來、王立軍事件乃至為爭奪大位的各種高層政治鬥爭流言,都使這個十八大比中國流行的宮廷鬥爭電視劇精彩。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對於言論的管制,其嚴苛程度也高於以往,三月,毛左網站《烏有之鄉》被關,2013年1月初《南方周末》新年獻詞被迫修改,此外,《看歷史》也因介紹台灣民主被迫停刊。唯一慶幸的是律師陳光誠脫離層層管控,恢復自由身。  
正在鞏固基礎的習李體制
  在魔幻一般的現實所產生的習李體制會有什麼樣的作為?在筆者看來,新的習李體制正在為新政權的鞏固打造環境,他們會勵行反貪腐,要求官員簡樸,但他們對各種挑戰批評的言論也視為噪音,無論發言者是左派或是右派。這個新政權不會太強調意識形態或是路線問題,取而代之的,是透過具體的政策作為建立統治基礎,例如反貪腐、民生問題等。
  至於2012年年底習近平宣示的「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是否意味著習近平的上台,中國政府的民族主義色彩會更加濃厚?事實上,中國政府對民族主義有著兩種臉孔,2012年因釣魚台而起的反日示威是中國民族主義的一重,但反日之後,中國又願意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問題重啟談判,這又是另一重臉孔。現實與民族情緒當中,中國政府會選擇現實。中國政府對民族主義其實帶著實用主義的色彩,一切僅端看眼前局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對內使用還是出口使用,一切有待觀察。  
公民政治的挑戰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兩岸互動的可能性在那裡?一如百年前新舊強權共存的局面,擺在台灣眼前的是中國與美國兩大世界強權,2013年對台灣總統選舉的介入就是一個明證。在這裡,台灣固然有夾處兩大強權夾縫中的無奈,不過,小國並非一無所有。台灣必須檢視自身的是市場迷思,對內,2012年,財團的資本力量與政府政策的傾向財團已是台灣最大的問題,從士林王家拆遷、美麗灣到旺中案都是縮影。對外,與中國的關係,擁抱世界市場中國幾乎也成為台灣政府解決經濟問題的不二法門。然而,在開放市場的思維與實踐當中,兩岸權貴的錢權合手遠多於平民百姓的機會。
 2012年,恰好也是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一年,原因無他,現實逼使大家思考。這一股力量讓大家看到台灣的可能性,這股力量或許可稱之為公民政治的崛起。公民政治是對台灣既有價值的反思,公民政治也有可能作為與中國社會互動的平台。
  事實上,這股公民政治也正出現一種跨界的現象。2011年的烏坎事件當中,有台灣年輕人前去觀察的身影、2012年香港反國民教育的抗議當中,也有反對政治教育的中國人的聲音。在《南方周末》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陳冠中筆下樂嗨嗨的人們逐漸清醒,反省之聲正在崛起。
  兩岸公民所面對的議題因社會脈絡不同或有所差異,不過,諸如社會正義等價值追求則是一致。公民政治意味著對在地政治經濟脈絡的檢視與既有價值的重探,公民政治也可以是一個兩岸對話的平台,儘管身分認同有所差異,但在價值追求上卻可為友。
  複雜的兩岸關係需要新價值,這或許也是小國台灣可以回應Charles Emmerson。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政亮/文化評論者(台灣)
現為文化評論者
著作:《走進都會中國》、《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中國課:繫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
學歷:輔大法學士、台大法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
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