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6,674
2013
04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四地新世代如何彼此理解
新世代要走出中國人沙子理論的陰影
黃承富/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台灣)
我在臺灣土生土長,在大陸生活過6年,在香港、澳門待過,也在新加坡工作過3年,我想,我是有點資格談談兩岸四地新世代如何理解的話題。四地的人群,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普通話,還有一大堆非共同點,總的來說,就是沙子理論的症候群,也就是,各個都是一條龍,聚在一起就成了一群豬,於是,問題來了。
 中國人是一盤散沙,以前是,現在是,至於未來,就看新世代的人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大陸的年輕人身處在仿若自由經濟的體制下,而思想卻脫離不開集權統治下的陰影,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年輕人世代並非統一的,身體與靈魂有距離,南北有差距;回歸後的香港、澳門年輕人,希望的中國人夢想不是共產黨的那套,但是哪套?又有些矛盾;臺灣的年輕人說的不算,算的不說,唯一自信的是,臺灣有比較正統的中國模型;新加坡年輕人是骨子裡中國人,心態上脫中國化。
 21世紀之前,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提出一個“大中華共榮圈”的想法,這個提案有聲無影。我個人覺得李光耀是比較能看出中國人問題的一位遠見者,他提出的“大中華共榮圈”有個概念,就是兩岸四地都脫下現有的包袱,穿上新衣,重新打造一個嶄新的概念出來,這個議題先遭到大陸的反對,特別是保守勢力不能接受,他們想當龍的龍頭,一切有他們說了算,因李光耀的提案為對大陸的保守、既得利益者是有破壞性,大陸的搖頭,事情也就沒了譜。
 近一甲子兩岸四地的發展背景歌畫出四條不同的弧線出來,硬要湊在一起,肯定會迸出煙硝味的火花,像是大陸人與香港人意識形態上的衝突,誰看誰都不爽。大陸人習慣的大嗓門,霸道而不夠細膩,非文明又不夠典雅,很難讓香港人認同,而香港人特殊的環境,的確很難接受大陸的霸淩。相反的,香港人慣于用民主、人權、自由、隱私的角度出發,這點,大陸人也格格不入。
 臺灣、香港有比較靠近的民主經驗,看來比較容易溝通,加上臺灣過去開放香港僑生來臺灣念書,加速兩地的理解,不過,1997年以前的香港人與臺灣人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倒是澳門人對臺灣的僑生政策感激在心頭,很多澳門僑生結束臺灣留學生涯後,就留在臺灣工作、生活。因為15年前的澳門,不是賭場、色情、毒品,就是黑社會,相較於臺灣的多元市場,澳門人願意選擇留在臺灣,也讓臺灣、澳門之間的偏見相對較少。
 最近的10年,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的年輕人開始有比較多的機會到大陸留學、工作或生活,近距離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的新中國是怎麼回事?我想,大陸改變最多的是經濟建設,其它的,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大陸有兩件事是很特殊的,就是文革留下的副作用,及共產黨專權的非民主姿態,海外民主制度生活下的華人怎麼看,都很不順眼,你想批評,大陸有一套解釋,就是大陸要走“有特色的中國式路線”,可以這麼說,大陸的政治考量遠高於其它,包括人民的感受。
 依照過往的經驗,兩岸四地年輕人的交流理解方式,得先避開政治意識流的議題,一談政治,可能就沒完沒了。當然,從文化的角度入手是比較有可行性的,最近有幾件事引起我的注意,先是臺灣開放大陸交換學生,包括之前對香港、澳門、新加坡的僑生政策,這是讓年輕人直接交流的好機會,若每個地方都能打開年輕人在文化上交流的門檻,至少是跨出了貴重的一步。開放學生的交流不需要有太多的政治盤算,盡各地實際情況的負荷能力去做就行,而開放交換學生的做法要雙方都能接近平等,不應有交流上的太多設限。再來是誠品書店在香港、大陸開設新店,這是很好的文化交流平臺,除了書店外,未來,兩岸四地的新聞、出版品的互通也是值得後續跟上的。
 目前已有很多國家開放年輕人的旅遊工作簽證,期限一年,藉著旅遊、打工去瞭解異地,這套模式異於目前的交換學生方式,來的更前衛,當然,越是民主先進的國家越能採行旅遊簽證工作的做法,這也有點類似自由行的做法,只是時間、層面更加的擴大。德國統一後,也面臨相互理解的問題,像是民主的西德與共產的東德,經濟發達的西德與落後的東德,有些問題直接攤在前面,聰明的德國人就從年輕人的交流做起,從小朋友做起,有耐心的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至今,統一後的德國消除了原來的擔憂。至於隔鄰的南北韓,兩邊年輕人用仇視的眼光看著對方,情況比兩岸四地嚴重的多,可見,打開門遠比把門關起來要好。
 大陸兩會之後,習、李體制下的大陸似乎比以往的領導人更對海峽兩岸四地的看法友善一些,這是個好的契機,不妨在兩岸四地年輕人感興趣的事務上打開交流的門,讓四地的年輕人聚在一塊商討相互交流理解的辦法,我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祛除沙子的陰影,放下想當龍頭老大的身段,交流、理解是需要時間的,幾十年都可以等待。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黃承富/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台灣)
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臺灣讀輔仁大學 日本東海大學。
現任:Fox體育台評論員,西尼爾運動管理公司技術顧問。
曾任:ESPN、TVIS評論員,運動專欄散見各國報章、雜誌。
過去25年,離開臺灣後,先後旅居日本、美國、古巴。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北京城。
文字作品:《兵臨北京城》、《筆感•球感》、《果嶺上的社交術,第19洞》、《東方超特級•郭泰源》、《奧運100年》、《洛基•林明佳》等20餘本。
影像作品:《日本人的聯想》、《背的聯想》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