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690,321
2013
04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四地新世代如何彼此理解
「中港」矛盾,香港不屬中國?
江迅/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香港)
理解,能讓寒冬變得溫暖,讓軟弱變得堅強。理解,能化干戈為玉帛,變腐朽為神奇。理解是心對心的包容,被理解是心給心的回報。一國兩制下的中國內地與香港,交往中理解,理解中融合,並不容易。一切堅硬的隔膜、錐心的嘲諷,所有冷漠的眼神、社會的坎坷,都能消融在理解這博大的心胸。理解,是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一種境界。人世間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就會少一分紛爭,社會就會多一分融合。
近期,翻開香港主流報刊,幾乎每天可以讀到「中港矛盾」、「中港融合」、「中港互動」之類的「中港」話題大標題。「中港」,「中國」對「香港」?這一說法令人鬱悶,於是存疑:難道香港不屬於中國?沒聽說過,中國與廣東,中國與上海,只能是「京滬」、「粵滬」之稱,說「內地與香港」,「滬港」、「粵港」、「京港」。願保持兩岸現狀而不急於統一的台灣人,都說「中國大陸」,習慣稱「陸客」、「陸生」、「陸資」,不說「中客」、「中生」、「中資」。
近期,「台獨」言論正在淡化,民進黨拐彎抹角調整對大陸政策,在香港「港獨」卻頻頻出現在香港媒體上。正是:「台獨」沉下去,「港獨」浮起來。
在北京眼裡,香港學者陳雲的《香港城邦論》,以此書為理念的香港自治運動,是「港獨」的體現。在香港上水車站,有香港人打出針對中國內地「水貨客」的「中國人滾回中國去」標語牌。在各種針對政府施政的示威活動中,常常有人揮舞深藍港英旗、英治時期香港旗(龍獅旗),這觸動了北京敏感神經。舊港英旗的主要旗手之一陳梓進,26歲,電腦技術員,他的一番言行,激起「港獨」爭議。他是facebook「我哋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我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群組核心成員之一,截至3月23日,這一年輕人為主的群組,被32664人「讚好」。陳認為,「香港」與「中國」之界線越來越模糊,抗議行動目的是「守護香港界線」。不過,3月1日,陳梓進和多名核心成員宣布退出這一網絡團體群組。揮舞龍獅旗的幾乎全是香港年輕人,他們懷念港英時代的政績,強調「去中認港」的身份,憂慮「西環」(北京)治港,充斥對特區政府無心無力護港的情緒。
近年,香港與內地融合過程中,接連不斷引發爭議事件:雙非子女問題,導遊阿珍事件,香港導遊與安徽旅客爭執事件,名店D&G禁止香港人拍照風波,北京學者孔慶東辱罵港人事件,時任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期間的保安爭議,agnès b. Cafe L.P.G.及DÉLICES餐牌純用簡體字風波,粵港自駕遊問題,新界東北開發計劃事件,反國民教育風波,Laneige拒售港人事件,光復上水站水貨客問題……
前一陣,由於水貨客搶購進口奶粉,令香港出現奶粉荒。3月1日香港實施的奶粉「限帶令」,沒想到,這竟然會成為北京舉行的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的熱議話題之一。根據香港《2013年進出口(一般)(修訂)規例》,任何人士除非獲發出口許可證,否則不可從香港輸出供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配方奶粉。為允許作私人用途,年滿15歲的離港人士可攜帶淨重不超過逾1.8公斤(約兩罐)的配方奶粉。違例者可被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由於內地人對「國產」奶粉的品質沒有信心,只看好進口奶粉,從香港「搬運」回內地是最佳渠道。當下,這一出手頗重的香港奶粉「限帶令」,引發公眾話題:如此限帶出境,是否合理,是否有違自由經濟?香港對內地人下手太狠,欠缺包容精神?會否影響香港形象?是否會製造內地與香港新矛盾?
香港回歸近16年,內地與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終於浮出水面。當下香港人,出現一股暗流,疑慮香港漸漸被周邊內地城市包圍,恐懼香港人被內地人融合而同化。
前不久,TVB劇集《老表,你好嘢!》曾掀起香港社會關於內地與香港矛盾的熱議:醜化大陸人還是醜化香港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月末,香港藝術發展局將首屆「ADC藝評獎」頒予香港的賈選凝,她的《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一文,批評港產片《低俗喜劇》醜化內地人,指影片導演彭浩翔以「低俗性」偷換了「本土性」,用文化垃圾娛樂普羅大眾,「這種醜化與奚落(內地人),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是香港人對內地的焦慮。她批評這種恐懼只令香港在內地與香港關係中更被動不安,失卻理智。讓人始料未及的是,一篇影評引發一場風波,一度鬧得沸沸揚揚,重心漸漸偏離影評範疇。
生於北京的女作者在香港工作、生活四年,任職香港媒體,卻被香港主流媒體以大標題指稱為「陸女」、「北京評論人」,有媒體以「北京女奪藝評獎,斥《低俗喜劇》辱內地人」、「陸女怪論貶港,反獲藝發局頒五萬元公帑」等為題。香港電影能不能低俗,這部影片是否低俗,這篇評論文章是否客觀全面,完全可以討論,不過,部分港人對賈獲獎的評論,盡現小家子氣:「這篇評論文章可以得獎,只可以說是香港文化界的不幸。香港文化界中了中國情花毒,對大陸人有不必要的膽怯、自責和內疚,任何譴責香港人道德有虧的文章,都由於內疚而給予讚賞或謙讓,這種病態心理,充斥香港文化界、社運界、民主派、宗教界和工運界,是香港內部的毒瘤,香港內部很多人在挖自己的牆腳」,「藝術發展局把公帑5萬用作賞賜給五毛黨之用,批判所謂《低俗喜劇》貶低大陸人,如實拍攝大陸人言行就是「貶低」?鬼才同你認親認戚,收聲啦,五毛」。
香港是個包容、開放的社會,對一部電影的評論不符合他們口味就政治先行,群起攻之。香港人應多一點理解、包容。
這座自稱多元文化都市,竟然還容不下簡體字。公明黨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和新民主同盟範國威,前不久宣佈成立一個聲稱捍衛香港本土文化的關注組織「香港本土」。他們指稱,簡體字近年在香港愈來愈常見,例如有茶餐廳擺放簡體字餐牌,香港人的口語亦開始「大陸化」,例如農曆新年變稱「春節」,澳洲城市雪梨改口叫「悉尼」等,因此決定成立「香港本土」組織,監察香港的「大陸化」情況。他倆經常自視「特警」,一旦發現有商戶以簡體字代替繁體字,便以各種手段抗議。
對此,香港立法會議員葉國謙質問道:「這個所謂捍衛本土文化的關注組織,卻支持中英語並用,難道這也算本土文化?還是以捍衛本土文化為名,排斥內地文化呢?香港一些高級西餐廳的餐牌只有英文、或法文或義大利文,為何他倆不去抗議,唯獨使用簡體字就去抗議呢?」葉國謙說,全球70億人口中,至少15億人用中文簡體字,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等,歐美大學提供的中文課程,都以學習簡體字為主。香港目前有個別用詞跟內地統一,只是為了在個別環節上方便溝通,機場航班顯示牌上用「悉尼」,也是為方便遊客辨識而已,其實,除內地人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也都用這個詞。
香港回歸以來,當局從未要求香港人使用簡體字、普通話以及內地用語。隨著內地與香港兩地人民交往增加,融合加深,香港人偶然在行文時用上幾個簡體字,一些商戶為方便內地旅客而用簡體字,內地特別是珠三角一帶居民,因觀看香港電視,學會一些香港人用語,這是文化相互影響的自然過程。「香港本土」強調香港本土特色,包括自由、民主、人權,一些餐廳使用簡體字餐牌,一些港人言談時使用內地人用詞,這正是他們的自由及權利。遺憾的是,多元化城市香港卻容不下簡體字。
從「奶粉限購」、「老表好嘢」、「低俗喜劇」到「簡體字」,近期一系列事件,令內地與香港融合過程中的矛盾凸顯。閉關鎖港是一種倒退,謾罵指責解決不了問題,唯有理解下的融合才是大趨勢。融合需要寬容,寬容需要理解,理解需要互動。理解是一種豁達,更是一種釋懷,交往互動中學會理解和釋懷,就會獲得輕鬆,獲得自信,人就會成熟,社會就會長進。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江迅/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香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發表和出版了600多萬字的非虛構(紀實)文學、散文和評論,發表了1000多萬字新聞作品,獲20多項全國和香港、上海、北京、吉林等文學獎和新聞獎,目前在北京、上海、吉隆坡等地傳媒寫專欄。已出版的作品集有﹕《崛立雷州》、《大下海》、《1998中國病》、《行筆香港》、《跨越2000年》、《聚焦洋紫荊.第一卷.屐痕》、《聚焦洋紫荊.第二卷.星辰》、《漣漪香江》、《香港的七情六慾》、《港人創業上海》、《香港,一個城市的密碼》、《干物女與草食男——從故事碎影關照中國社會》,作品被收入48部合集,當下正在撰寫《解碼朝鮮》和《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兩書。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