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6,855
2013
04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四地新世代如何彼此理解
政商同盟的媒體框架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
這幾年台灣對中國的討論特別多,是不是加入 ECFA?是不是開陸生來台?是不是開放白領人士來台工作?在台灣都引發很大的爭議。特別是去年台灣總統大選時,許多在中國投資甚深、對中國市場依賴甚高的資本家,紛紛公開表態支持馬英九連任總統,這罕見的集體大動作,不僅讓有些企業大老闆被冠上「紅色資本家」之名,隨之而來「中國因素」也讓人格外在意。
這兩年在台灣傳媒圈沸沸揚揚的「旺中案」與「壹傳媒交易案」,則是把「中國因素」的討論推向另一個高峰,與中國關係良好的紅頂商人蔡衍明及長期反共的黎智英正面對決,不但劇情高潮迭起、峰迴路轉,也讓不少人擔心台灣媒體是否會步上香港後塵,中國勢力將會長驅而入。
事實上,不只中國資本對台灣媒體造成威脅,台灣90年代中期的亞太媒體中心政策,讓台灣媒體產業正式走上自由化的道路,政府為吸引外資,大幅開放對外國人投資的限制,也使台灣面臨跨國資本的挑戰。各類資本有機會透過轉投資及人頭戶的方式直入台灣,也讓中資有了涉入的台灣媒體的幾會,不過,即使真有中資投資台灣媒體也不會這麼明目張瞻,至少表面上台灣對中國的資金及廣告比其它國家限制更多。然而,中國政商力量的影響未必要透過資金,只要對台灣的政客及資本家施以小惠,或提供「希望」,他們就會主動投入懷抱。
兩國的關係多變且複雜,但可以理解的是,過去以政治主導的互動模式,已轉成政商合體的利益發展。中國政府雖然不在採取傳統「文攻武嚇」策略威脅台灣,但近年來兩岸政府有意透過經濟交流進而建立實質政治關係的作法,卻不能不讓人特別留意,特別兩岸資本家,以經濟發展之名,掌握了彼此往來的趨向。
這樣的發展讓兩岸的政商同盟成了最大的獲利者,內部的貧富差距也日益加大,另一方面,兩岸之間的認識,並沒有因為政治緊繃的趨緩而更趨清晰,相反的,卻造成了新的誤解與想像。
這樣的認識對兩國正常關係的建立其實不利,但有時只要跳脫兩岸政商同盟及媒體聯手建構的框架,透過親身接觸或不同的資訊管道,就會有不同的理解。
幾年前在中國參加一場研討會,那次會議除了論文發表等學術交流外,還有一些有趣的座談。座談中邀請了媒體實務工作者分享經驗,除了少部分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外,大多是省籍媒體或獨立媒體工作者,還有幾位為弱勢發聲、伸張正義的維權律師。
那次的座談,我看到的中國媒體不再只有傳聲筒的角色,有更多的獨立媒體工作者及博客,為了踼爆貪腐、追求民主,不顧人身安全,進行調查報導,奮力追求真相,透過這些報導,讓我們更能認識中國底層的生活,以及「中國崛起」背後的陰暗。
不只如此,這幾年開放中國短期交換生來台,也讓我體會到兩岸之間未來可能的變化。
在台灣媒體上有關中國學生的報導大多圍繞著是否開放陸生來台的爭議,但其實許多大學早就有中國交換學生就讀。但關於交換生的報導卻又大多侷限於學生在演講場嗆民運人士、嗆綠營領袖,實在失之偏頗。
幾年前高雄計劃播放疆獨領袖熱比婭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不料遭到中國干預,中國旅遊業者表示將拒絕大陸旅客到高雄觀光,高雄的飯店業者也在業績壓力下表示反對放映此片。在一堂「另類媒體」課上,我以此為例,指出媒體的自主與獨立不僅會受到本國政府的控制,也會受到跨國政商力量的影響。
課程正在進行,有位大陸同學舉手說:「老師,你知道熱比婭殺了很多人嗎?」「你們怎麼可以播殺人犯的電影?」「這不是不對!」
同學的發言的確反應出中國內部對熱比婭的一般性觀點,這是我們需要理解的。 我也回覆同學, 熱比婭是不是殺了很多人我並不清楚,殺人的確不對,但我們也需要了解為什麼會殺這麼多人,是在什麼樣的情境、基於什麼樣的脈絡而幹下此事。當年,孫文發動的革命不也殺了很多人?
這是該學期第一堂課,在課堂上就有小小的討論火花,這是相當珍貴的,也是彼此認識的開始。後來這位同學在課程裡、在生活中,對台灣有了更多的理解,對民主、自由也有不同的體認,這種互動與理解,相對於兩岸政商同盟及媒體聯手建構的框架,多了更多的真實。
另一堂「當代社會問題」,被我們戲稱這是一堂屬於「全球華人」的課程,當時修課同學除了台灣本地生,還有來自馬來西亞、澳門、香港、印尼及中國的華人學生。雖然教室裡談的是台灣的社會議題,但這些議題不僅讓來自其它國家的同學倍感興趣,同學也從各自的社會處境及生活經驗分享彼此觀點、彼此學習。
不論是台灣或是中國,都不是「鐵板一塊」,內部存在的多元複雜的差異性,如果我們不能跳脫兩岸政商同盟及媒體聯手建構的框架,試著從各樣的日常生活理解彼此,兩岸之間將會充滿著錯誤的想像。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
現任: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學歷:台灣世新大學博士
曾任: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關注人權與文化議題。強調媒體改革運動的核心價值為傳播公民權。深化台灣社會公民媒體意識,結合各界力量推動社區大學媒體識讀,進而培養公民記者,同時鼓勵公民記者發揮自身影響力持續參與社會改革。積極與公民團體合作,關注弱勢者人權,關注環保、人權、弱勢、移工、農業等社會議題與媒體間的關係。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