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696
2013
05
月號論壇主題
從「我是歌手」看華人流行文化的交盪與影響
《我是歌手》不應被泛政治化
楊昆福/媒體工作者 (大陸)
近段時間,湖南衛視推出的號稱大陸“首檔頂尖歌手音樂對決真人秀”,名為《我是歌手》的綜藝節目,受到兩岸民眾的熱捧,尤其是4月12日進行的第一季總決賽更是在兩岸掀起新一輪收視高潮。據悉,該檔節目在大陸收視率一路飄紅,力壓同一時段的其他節目,而在臺灣,部分新聞台則以串播的形式,大時段直播該檔節目的總決賽,同樣創下了不低的收視率。在該檔節目中,兩岸實力唱將同台PK,經過激烈角逐,最終,大陸組合羽泉奪冠,獲得“歌王”稱號,而臺灣歌手也有不小的斬獲,林志炫和楊宗緯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一場在兩岸實力派歌手間上演的競技戲碼,雖在大陸相對圓滿地落下帷幕,然而,卻在臺灣政壇蕩起絲絲漣漪。
針對《我是歌手》風靡臺灣現象,藍綠雙方有些人士居於特定立場同聲撻伐,質疑在島內新聞頻道上播放大陸娛樂節目,有違島內相關法令之嫌,要求NCC介入調查,甚至批判那是所謂的“變相置入性行銷”,民進黨團認為這種播放方式“莫名其妙”,污辱了臺灣的“新聞專業”。另外,國民黨籍“立委”陳碧涵在質詢臺灣“國安局長”蔡得勝時,質疑比賽結果的公正性,直問蔡:“林志炫未奪冠是否中共搞鬼?”,民進党主席蘇貞昌更是將《我是歌手》在臺灣受熱捧定調為“統戰”,認為中國大陸過去對台是“以商圍政”,現在是“入島、入戶、入腦”,而臺灣有些電視報紙“固定褒揚大陸、唱衰臺灣,臺灣要警惕”。
如果說,臺灣政壇人士從各自既定立場和角度出發,質疑部分新聞台“不務正業”,大時段直播大陸娛樂節目,有違島內相關“法規”,或許情有可原,畢竟他們“有法可依”,且也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與功能,而他們“在其位要謀其政”,自然要對其認為的有不符島內“法令”之嫌的物件或事態進行過問與介入,特別是當這一物件或事態與兩岸事務“沾上了邊”之時,他們的這種行為也便更有正當性。另外,他們對比賽結果持不同見解,甚至有些異議,這也是他們的權利,因為,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不一,掌握的資訊也不盡相同,或由於個人偏好對比賽結果不甚滿意,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作為公眾人物的政壇人士,簡單地將比賽結果歸咎為政治力的介入,並且認為《我是歌手》是“變相置入性行銷”,甚至將之視為“統戰”工具,這未免有點失之偏頗,甚至可以說是方謬絕倫。
不可否認,由於當下大陸電視媒體,特別是作為上星電視臺的各種大大小小的衛視,它們為了開闢更大的受眾市場,贏得更多的觀眾手中的遙控器,從而有效地提高收視率,經常會引進各種節目創意,投入高額製作成本,力爭從各個方面提高節目的呈現效果,並且某些電視臺為了增加節目的可看性和影響力,也常常加入港臺元素,將一些港臺明星藝人吸納進入節目,以對其他競爭對手形成區隔。“大成本、高經費、好創意”似乎已成為現階段大陸不少衛視搶佔受眾市場,保持高收視率的制勝法寶,同時也可以說是目前的一種常態化運作方式。對此,民進党主席蘇貞昌語出驚人,認為諸如《我是歌手》這一類型的節目製作,是在刻意塑造出“大成本、大經費”的印象,而如果臺灣媒體傳播“過度”、“不當”以及“比例不合”,“那就不應該”。蘇貞昌作如此論斷,如果不是在刻意扭曲,那就是對大陸當前的電視媒體生態不甚瞭解,發言之前沒做足功課。另外,蘇貞昌將一個地方衛視的商業創意行為,簡單地賦予特定政治屬性並拔高為政治博弈工具,未免太過高估該節目的定位與功能,同時也低估了島內民眾的智慧和判斷力。按照蘇貞昌的邏輯,再聯繫當前大陸各衛視推出的各種大型綜藝類節目,那麼在他的眼裏,簡直是“草木皆兵”。
事實上,不尊重特定領域的遊戲規則,而進行過多的政治干預,不但並不能起到預期的成效,反而會給外界留下不良的觀感,因為,現在資訊如此之發達,特別是具備“自媒體”屬性和功能的新興媒體的急速發展,每個人都可成為消息的提供者和發佈者,並且,民眾也並非“群氓”,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價值評判能力,政治人物不切合實際的單向式說教所能達到的效果是會大打折扣的。而不少臺灣政治人物尤其是一些綠營人士,時常會不合時宜地進行意識形態動員,儘管擁有一定的市場,但絕非能贏得多數民眾的認可,尤其是島內的“中間選民”。
去年年底,由於臺灣本土電影只在第4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中獲獎四座,而主要獎項則由大陸和香港獲得,對此,民進黨籍“立委”拋出“廢金馬獎”言論,認為金馬獎是“為大陸辦的”,頓時引發電影界的激烈反彈,民進党人士此舉對民眾能起到多大的說服力?而近日,曾獲選為台當局優良本土片的《搶救老爸》,因曾經在廈門會展中心附近的環島路取景,在影片中出現了“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字樣,而被“台聯黨”籍“立委”質疑,該“立委”批判質台當局是“在出錢‘搞統戰’,進行‘統戰置入性行銷’”,等等。類似的例子已有不少,將來也會時常湧現。不過,老實說,有時臺灣一些政治人物的某些言論,在大陸民眾看來,往好聽的說是“十分逗趣”,不客氣的說法便是“可笑之極”。
對大陸相關議題進行制式反應,似乎已成為某些臺灣政治人物尤其是綠營人士保持“政治正確”的不二法門,儘管那些“逢陸必反”的反應顯得有點荒腔走板也屢試不爽,只是在兩岸熱絡交流的新局之下,兩岸各個層面的互動已更加深入,這種“冷戰思維”越發凸顯出其局限性。兩岸藝文間的正常交流不應因某些政治人物特定的政治動機和傾向而受到杯葛阻擾,因為那不利於雙方相互取長補短及偕同成長。
不管承認與否,大陸的影視類和綜藝類等節目,由於具備強大的資本支撐,越具競爭力的製作團隊以及創新意識的不斷提升,已逐漸在趕超臺灣島內的同類作品和節目,並越發贏得島內民眾的認可,從《後宮甄嬛傳》在島內受到熱捧,再到《我是歌手》創下收視新高,便可略見一二。之前,臺灣很多綜藝節目極其受大陸民眾歡迎,並且成為大陸同類節目刻意模仿的對象,但由於前者創新力度相對弱化,而大陸穩步跟進,並在近幾年內快速成長壯大,而不少臺灣節目依舊訴求“腥色膻”以求博得觀眾眼球,然而隨著民眾“獵奇”心理需求標準的不斷上升,對此種運作方式已越發厭煩,而一旦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節目出現,便會受轉移民眾的注意力,這便不難理解,為何大陸一些綜藝節目越來越受島內民眾歡迎的原因了,對此,臺灣節目製作方應進行省思。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楊昆福/媒體工作者 (大陸)
大陸媒體人(生於1982年2月,福建泉州南安人)
現任:廈門衛視記者
經歷:廈門南洋學院教師,《台海》雜誌記者、編輯。
學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
至今在兩岸三地各類型媒體發表涉臺文章近百篇。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