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605
2013
05
月號論壇主題
從「我是歌手」看華人流行文化的交盪與影響
跳脫政治框架,擁抱文化對唱,才是兩岸的王道!
林健煉/資深媒體人 (台灣)
「建築沉澱時代形象,繪畫堆砌藝術美學,文學滋潤心靈內修,歌舞激盪情感昇華;穿越歷史時空,文化藝術最是蠢王暴君強有力的漂白劑、賢主明君最耀眼的皇冠明珠!」
華人流行文化激盪,兩岸主客易位
     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由於台灣的電視台擅自於黃金新聞時段以非法側錄方式全程實況轉播,引發軒然大波。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認為此係對岸統戰手法,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則回應,希望民進黨能消除對大陸的敵意,不要阻撓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不該把一些東西,全部與政治劃上等號。
    儘管蔣家戒嚴時代曾對文化藝術嚴重箝制,但除了電影與香港平分秋色外,台灣在藝文各方面的表現,半世紀以來幾乎領先各華人地區;近十年前,中國各電視台無不勤赴台灣經營突出的電視公司參訪學習。
    當時被取經最多的就是號稱「華人最大媒體集團」的「東森電視」;有鑒大陸電視台不時盜用台灣電視新聞與節目播出,東森曾一再企圖出售新聞及節目予對岸,惟因涉及政策管制與價碼問題而未能如願;然才幾年間,反卻台灣淪為無料狂播中國電視節目的情景,而「我歌」側錄最嚴重的,卻也是已易主外資的「東森電視」,說來實在諷刺!
    此外,過去中國總是千方百計防堵大陸人民被台灣「文化侵略」、「思想污染」,如今卻轉為台灣政治人物深恐國人被中共統戰;令人頗有時空錯置之感,也突顯出華人世界流行文化的激烈交盪與相互衝擊!
    中國改革開放35年來,經濟發展初步成功,政改方面則跨不出大步,新聞關卡雖略有鬆軟,惟核心管制依然嚴謹;倒是文化表現近年快速學習發展,尤其是次文化的娛樂新聞與節目方面,祇要不動搖黨本或過度傷風敗俗,各媒體無不絞盡腦汁,力求創新突破;最典型的就是主辦這次「我歌」飆賽的湖南衛視。 
    湖南衛視自2004~2006年《超級女聲》一砲而紅並躍為娛樂類網路搜尋與新聞曝光榜首後,深獲鼓舞下再接再勵;這次更從韓國MBC引進大型歌唱節目Know How~《我是歌手》,並整合台灣及各國相關人才後闊綽推出,再告一砲而紅稱霸收視龍頭寶座。
    兩岸關係近些年來看似融洽,惟中國對台統戰依然積極;不過「我歌」節目正如范麗青所言:「台灣歌手參加大陸綜藝節目,展示了才華,確實受到兩岸民眾的歡迎;在歌迷的眼中是偶像,在媒體眼中是收視率」。
    基本上「我歌」純屬商業操作下的綜藝節目,而且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參賽的又皆是華人圈內尚具知名度,並有唱片發行的實力歌手;尤其這個節目原本就是針對大陸觀眾播出,因此談不上統戰不統戰。
    與其它從素人歌手中挖掘草根明星之歌唱比賽最大不同的是,「我歌」係已成名歌手間的競賽,這是其最富特色、最具吸引力,也是最有賣點之處,風格獨到創新。
聽審愛國,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當然,也因為是第一次兩岸知名歌手在數億中國人眼前同台飆歌競賽,所以500名觀眾聽審成為「愛國裁判」自是難免,台灣歌手賽前也頗有先見之明,此從林志炫選唱《浮誇》中那段歌詞,多少可為他的心境作個總結:
「幸運兒不是我,因為我選擇的路很難走,如果夠出色卻不能出頭,至少也做到沒第二個我;
    難道非要浮誇嗎,內心也曾很掙扎,一個人努力的時候,有誰看見嗎,有誰知道嗎;
唱到思緒都融化,唱到聲音也沙啞,說是我著了魔也好,瘋了也罷,若不能揮灑,算什麼歌唱的玩家;
    看著我正在為你發光,合不合胃口,都請欣然接受吧,下一刻要為你擦出火花!」
    所幸「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事後大陸網民紛紛聲援林志炫,既彰顯了群眾主客觀的理解,也為兩岸新世代心靈的犀通,作了最有力的連結。
    在開放的環境下,兩岸歌手的實力愈來愈接近,也各有強項特色,尤其藝術的抽象很難如科學般可以具體量化,況且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第一,企圖以排名分出所謂的優劣軒輊,既屬勉強也欠客觀;或許未來若能區分「大陸組」與「海外組」,自然不會有「愛國評審」的湧現;其實祇要平常心繼續舉辦幾次,慢慢一切就會「凱撒的歸凱撒,藝術的歸藝術」!
    兩岸開放後,台灣的資本、人才、技術大幅西進,2008年二度政黨輪替後,經濟更是一蹶不振,就業困難,物價飛漲,所得銳減,面對現實的困境,台灣社會開始翻轉思維,不再以追求高度經濟成長為世間的唯一,特別是年輕世代,逐漸朝向「自我追求」、「築夢踏實」與「幸福人生」定位。
    解嚴後的台灣,雖因政治體制缺乏細膩配套,在遊戲規則模糊不清下,政局紛擾不定,惟民間生命力卻勃發盛興,特別是文化的多元、資訊的爆炸、展演的豐富、媒體的貫穿,以及教育的普及,充分灌溉了文化創意的土壤,也激勵出各種流行文化如雨後春筍般崛起;這些元素,無形中為台灣新世代提供「築夢踏實」最有力的基礎。
    另方面,台灣社會也逐漸跳脫傳統「職業貴賤」與世俗「貧富分明」的框架,重新詮釋人生的價值,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更認知「行行出狀元」的可能,不再像40年前每人都夢想當「工業鉅子王永慶」。
    所以,科技新貴一夜之間改行做麵包、白領階級心血來潮轉業賣咖啡、理工博士突發奇想開店當廚師、富家子女不接父業立志學畫畫…司空見慣,也不是甚麼新鮮事;祇要有理想,而且真當一回事,父母家人都樂觀其成。
    「我,就是要當我人生夢想的王永慶,而不是首富的王永慶」已成了台灣新世代的顯學;這種趨勢已逐漸遍及社會各角落,同時造就出各種領域的「達人文化」!
給我舞台,我會用我的生命演出
    形形色色的各類「達人」,或許是職場所需,也可能純屬興趣,更多的是兩者兼具,但無論如何,專業、敬業、興趣、夢想與堅持,卻都是他(她)們的共同特性。
    達人文化與小資企業穿透下的台灣,五花八門的小吃、冰品、糕點、餐飲…,四處林立,既有傳統,也有創新,亦或在傳統中創新,讓台灣的餐飲食品不斷湧現特色,甚至蘊育出星羅棋布的巷弄文化。
    更多的是鎖定自我的最愛~也許是音樂、舞蹈、繪畫、插畫、漫畫、動漫、設計、陶瓷、花卉、調酒、攝影、寫作、魔術、玩具、雕塑、特技、發明、工藝創作,甚或新潮的微電影,然後沉浸在達人的世界裡,努力學習、鑽研、淬煉,等待著躍上舞台的那一天!
    在邁向舞台的旅途中,除了寂寞相伴,所有的付出大多得不到回報,更遑論肯定;像「我歌」參賽者林志炫還得在自家的印刷廠送貨,彭佳慧於pub駐唱;但這都無損於他(她)們逐夢的踏實,每人追求的都是同樣的目標~「給我舞台,我會用我的生命演出」!
    如果沒有吳宗憲的慧眼識英雄,四處碰壁的方文山就不會與周杰倫成為絕佳拍檔,《東風破》、《黃金甲》、《蘭亭序》、《青花瓷》、《煙花易冷》…這些別具風格的美歌妙曲,或許就沒機會在華人世界飄盪。
    林志炫唱紅那首顛倒眾生的《浮誇》後,外界才瞭解來自「外婆的澎湖灣」之《浮誇》作詞者樓南蔚,原來作詞編曲的多達160首;舞台,可說是台灣各類文創達人最欠缺,也是永遠最需要的!
    也因為這些達人,台灣變得更多元、美好,有特色,也更具生命力!
    當然,能夠幸運躍上舞台者畢竟是少數,市場不夠大,是台灣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者最大的遺憾。
    相較於中國龐大的13億人口,2千3百萬人的台灣,的確很難形成一個強大的市場支撐,以致所有的文化創意,如果未能向外開枝散葉,也祇能在台灣進行市場有限的實驗性串場。
    台灣收視較佳的電視歌唱秀,一集製作費僅約台幣80萬,「我歌」高達2千多萬,但冠名費及廣告收入卻可達15億;市場的不對襯,讓精算短視又劃地為王不習慣聯合製作、共創雙贏的台灣電視業,舞台愈來愈小。
    台灣影視業起步較早,腳步也不曾停頓,各種人才齊備,像「我歌」幕後燈光、音效、製作等人才,七成都是來自台灣;其他如電視購物,台灣也被挖走不少好手;當十年前台灣的電視業不再進行大規模投資,隨時等著高價將電視台賣出時,中國卻戰略性地不斷開疆闢土,一消一長,如今台灣在吟唱悲歌,大陸卻歡呼收割!
    固然市場龐大,地理臨近且語文與生活習性相通的中國,是台灣對外開拓市場的第一首選,不過卻非最佳首選。
泰國影視業,國際市場異軍突起
    台灣各項產業進軍大陸,障礙其實還不少,包括市場通路、資本規模、商場信用、法令稅捐、消費習性、經紀代理、官僚應付、智慧產權、司法保障…無一不是問題,但最大的障礙則是來自政策的管制。
    即使美國好萊塢在劇本、拍製、發片、行銷及融資方面獨步全球,且深獲各國廣邀拍片,但要進軍擁有1萬2千座銀幕、年票房27億美元、成長率36%之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也是層層關卡;尤其在拍片方面,不論是美國、台灣或香港,劇情皆需環繞中國為中心;這既削弱影片在其他國家的吸引力,也讓13億中國影迷很難跳脫千篇一律民族主義或愛國情操的視框!
    光祇垂涎卻又很難打進大陸的台灣影視業,另個致命傷則是缺乏70年代企業家那般充滿活力,拎著皮箱走天下的雄心大志與國際視野。
    亞洲國家中,日本、印度及中國的影視片皆以國內為主,韓國則在開拓跨國市場方面,企圖強烈,所以一部「大長今」電視可以在全球創造40億美金的產值,同時帶動南韓的觀光、餐飲、食品、服飾與3C電子產業。
    另外一個影視異數則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泰國。
    泰國影視業起步甚晚,惟因風景秀麗、工資低廉,且無政治扞格,因而成為各國拍片取景首選,單一年就有578部外片在當地拍攝,因而啟發泰國發展影視業的美夢。
    為了扶植本國產業,泰國一度也曾管制外片,結果導致影視業發展遲滯,其後改弦易轍,大力推動「創意泰國」(Creative Thailand)邁步國際,終於殺出生路,甚至數部電視劇在中國網路及湖南衛視、安徽衛視皆擠入10大收視排行榜。
    至今泰國各項影視人才依舊嚴重不足,甚至還來台高薪挖角;但2008年,泰國娛樂業的出口達1400億銖(相當台幣1400億);至於其國內市場方面,2007年電影票房為372.6億銖,廣播、電視收入則達598.8億銖,動漫收入45.3億銖,遊戲56.8億銖。
    反觀影視歷史悠久,人才濟濟,50年前即是亞洲國家舉辦影展鼻祖的台灣,101年國片產量卻僅76部,全台總票房不過10億元,這種經濟愈發展,電影越沒落的淒涼場景,實在令人不忍卒睹。
    至於電視產值說是1300億,但大部分不是地域性連續劇,就是無聊的八卦或有時效性的政論節目,海外市場價值不高。
    影視業欲發展,上下游要素不少,但基本上還是以資金、人才及劇情為主。
文化藝術是穿透歷史的柔性國力
    台灣外匯存底4千億美元,民間海外資產至少6千億美元,其中逾3億美元的富豪,海內外總資產超過2千億美元,所以資金不是問題,就看如何說服這些有錢沒文化的大款;至於相關影視產業與人才前撲後繼,多到連李安都深感意外。
    比較脆弱的是缺乏國際理解的劇本,大部分的劇情都是以台灣劇本作者或導演的思維為中心,而非以普世觀眾為導向,因此讓海外片迷不是深感陌生,就是不知所云;再加上台灣影視片沒營養的對白及哭戲、打耳光等特別多,令人乏味,打不開國際市場,理所當然。
    橫掃國際的影片《功夫熊貓》與《木蘭》,雖有上海資金投入,但若非由好萊塢重新詮釋,再多資金也是枉然。
    搖滾天王伍佰說:「台灣是華人音樂世界的好萊塢」,但本土意識濃厚,藝術風格強烈的「閃靈樂團」,自始走的就是國際路線,所以得以遊走歐美日,可見戲碼人人會變,就看你怎麼玩!
    文化藝術若非「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就是「先感動別人,再感動自己」;「怎麼感動」以及「如何將自己置於國際天秤上」,乃是台灣影視業最需要強化的認知,而非自我感覺良好或精打細算就能期待奇蹟出現。
    文化發展的脈絡通常皆是先從草根文化(庶民文化)崛起,再昇華成貴族文化,或從次文化演變至主流文化,進而發展為跨國文化;台灣目前雖處身文創爆發下的尷尬,但強項是擁有源源不絕的人才端與原創力,大陸則是產業端的區塊愈來愈大,兩岸互補必能創造更多的機會;風靡全球的電影《臥虎藏龍》,即是結合兩岸三地藝術菁英力量打造出之叫好叫座的傑作,其隱含的深層文化交流意義,值得再三斟酌。
    文化最需要的是包容,有包容才會有格局,有格局就會有層次,有層次文化自然發光發熱;台灣的問題是「祇有文化人可以插手文化產業」,讓社會力量想幫也幫不上忙;中國則是「唯有政治人才能主導文化事業」,不時將文化與政治劃上等號,更是阻絕跨國資源的合縱連橫。
    鄧小平時代,包括鄧麗君在內的台灣歌曲,一度被嚴禁聽唱,但終究抵擋不住民之所需而解禁;今天中國若還是堅持國共鬥爭時代的肅殺,在缺乏強有力的文化交流與衝擊下,大陸的流行音樂也不會如此風行,甚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就算再多的湖南衛視,如果未有符合人性需求的文化演唱,也不過是一堆政治機器在運轉。
    很難想像在經濟高度發展下,沒有流行文化綴飾調濟的大陸,會是怎樣的社會!
    其實中國在文革後、經改前最早開放的是繪畫藝術,也因為政策的鬆綁,畫家得以自由奔放,衝擊出現今大陸繪畫藝術的爭奇鬥艷,並創造出每年數以千億的文化產值,同時獲得國際藝術界的肯定與重視,證明自信與開放,終究是歷史的王道!
    從歷史長河觀之,經濟發展有其循環與起伏,文化表現則是不斷融合積澱,最終形成歷史的深厚;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與明治維新,堆疊出日本文化的嶄新與高度。
    中國維新多告失敗,主要均因企圖在政經框架上翻天覆地,未能以文化藝術作為國家體制變革的敲門磚或社會改造的墊腳石;自夏以降迄洪憲帝止,829位王、公、侯、皇帝幾多平庸無能,但無論賢愚仁暴,凡能為後人熟悉有感,時而憶及並肯定者,泰半與文化藝術有關,可見文化藝術醞釀出之柔性國力,穿透有多深遠。
    近年兩岸年輕世代透過網路社群、購物及旅遊、出版、表演與留學等接觸愈來愈頻繁,這對長遠的和平極具正面意義,不過中國對台灣的網站開放、媒體出版與流行文化方面,有些依然立關設卡,甚或銅牆鐵壁;中共不圖檢討這些嚴重阻絕兩岸未來世代交流的障礙,反卻急著與台灣進行所謂的政治談判,如果這些增進相互了解,夯實雙方文化的事物,都未能平等互惠,那麼政治談判又有甚麼好談的!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健煉/資深媒體人 (台灣)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研所企經班結業(企業經理班~EMBA前身)。
曾任:21世紀出版社總編輯、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台灣電視台監察人、東森電視台董事、民眾日報發行人、東森媒體集團副秘書長、新新聞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