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687,982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3
年
06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四地公民社會與社區發展的展望
期數選單
兩岸「資本向下・爭議向上」的新經濟社會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回上一頁
發展經濟學的實務驗證告訴我們,一國經濟社會之發展,平均每人所得
3,000
美元與
20,000
美元,都是挫敗困頓或翻揚躍升的重要轉折關口。今天兩岸的情境,都正好落在這個關鍵時刻之上:中國大陸正用超快速度跨越
3,000
美元,往
6,000
美元的新台階勁邁騰跳;而臺灣則在
20,000
美元上下擺盪,已歷十數年頭。
資本移轉與爭議擴散效應
不論處在哪個成長發展段落上,兩岸經濟社會,都還稱不上已然是先進或者已然是發達了,但卻同樣都處在一個「資本向下・爭議向上」的新經濟社會疆域中;所謂向下的資本,指的是實物資本
(physical capital)
、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與知識資本
(knowledge capital)
,而所謂向下的爭議,則是包括了涉及社會資源分配利用均衡的經濟爭議、貧富強弱勢之公平正義性的社會爭議、公民權力之動員失能的政治爭議,乃至一般社會所最不願見的,族群爭議與社群爭議。
這樣的發展與爭議,幾乎每當任何單一個項的失卻衡平性,就都必定會爆發成為摧毀整個社會進步發展之動能動力的大哉問題。
中產階級的資本化
資本向下的最具體呈現方式,乃源自於社會的中產階級
(middle-class basis)
基礎之擴大與增加。這種社會中產階級發展的加速膨漲結果,第一是促使社會的人文結構大扭轉,使原本高中低階層的三角形結構
(triangle)
,漸漸向菱形結構
(diamond)
移轉,高低兩個階層的同步銳角形化結果,當然就加速促使社會兩極化問題之更為趨向於惡化,第二則是中產階級的擴大與增加,並不會像傳統理論所認為那麼樣,會更加提高社會安定性,相反地,中產階級人口量體的膨脹,立即造成的是整體社會的更為多元化傾向,隨同多元化而至的,卻是社會價值觀的普遍化分歧與多樣性,其能醞生的共振效應,不是達成了協和一致,反而是肇致內在爭議爭端的社會爆炸
( societal explosion)
傾向的惡劣化,第三是政府治理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的行政障礙與執行落實的滯後性問題,也因此大為提高,是則,政府機關之政令宣導與行政程序的信度效度,會同時受到更大更多的挑戰與質疑,「官不聊生」的難局與問題,會越來越趨極化。這種「中產階級效應」問題,事實上在
2000
年之後,就多有越來越發顯著突出的趨勢,尤其是對於兩岸四地公民社會的發展,這一傾向變化的波及影響更大。
中國社會進步的莫大障礙
在中國大陸方面,平均每人所得既已超越
3,000
美元之後,也就是跨過既往先進經濟社會經驗的「經濟社會起飛階段」
(take-off stage in development)
;起飛階段在先進社會所存在過、所發現到過的,種種經社現象與問題,幾乎也都會很自然映現在或存在於中國大陸的新經濟社會架構中。既往國際社會發展實務驗證,所得以看到的,第一是,示範作用
(demonstration effects)
的多面向呈現之普遍化,特別顯著的是,所謂「炫富」「驕其同儕」「驕其鄰人」傾向,都會很自然出現高度極化的全新發展趨勢;中國人之喜愛高級品
(
越貴的東西越有人要
)
,並在短短十年之內躍升為全球首要的「奢侈品大國」,其背後的經濟因素,是絕然不容輕忽的;第二是,整體社會的平均購買力將大幅度躍升,甚至是購買力有頂尖化或有越向上越為傾斜的現象;第三是,權勢與關係的重要性,有越來越受重視,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傾向:「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會有關係」的社會公平問題,未來在中國大陸社會將越趨惡形惡狀,也越趨成為中國社會進步的莫大障礙;第四是,既往主導性的「以國家社會整體為核心的」集體利益價值觀,越來將越發成為以社群社團為核心的另類中國集體利益價值觀,這尤其會對中國政府當局的施政及政治作為,影響將會更大;第五是,一個人均所得既已超過
3,000
美元的社會,其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將會越來越發注重生態環保
(ecological concerns)
與消費者主義
(consumerism)
,這對於中國內需市場的開放與維持其永續性,都會著具重大之影響。
臺灣式的新大鍋飯主義
至於在臺灣方面,人均所得既已跨越
20,000
美元關口,應該是已經到了「接近富裕社會」
(approaching to an affluent society)
之階段,除了會加速加深整個社會之傾向於「自以為富足已到達足可以維持社會之永續營運」的先驗印象,而使整個經濟社會之加速淪陷於「財富驅動發展」
(wealth-driven development)
新階段,以致普遍存有普遍強烈的「虛幻繁榮」與「自我感覺良好」傾向,造成大家一致性的不再勤勉、認真、用心、努力。
尤其最有可能會引申出若干重要的新經濟社會傾向與問題:第一是,社會惰性
(societal inertia)
之擴散,進一步有反過頭來,極力要求政府必須照顧一切的「吃大鍋飯,不吃白不吃」心理與價值觀,這種社會隨性的傷害性,在於使其原本既有能力、有條件作更多作更好的人群,竟也都會放棄初衷、理念與堅持,而一頭栽進了「共吃大鍋飯」的大社會醬缸之中;第二是,對於特定社群或族群的超級化濫情現象,尤其是無限上綱了對於祇佔社會
2-3
%之窮人、弱勢者的過度垂憐傾向,竟完全無視於其他
97-98
%的正常人者之存在與需求,就理性上而言,這終究祇是一種假性的悲憫,然而,卻會因此而事實挫敗了,一個健康社會所必須要有的效率與競爭力發展;第三是,傳統既有的社區
(area communities)
凝合力,反而會因此而更加弱化,但是,社群
(occupational communities)
的自我保護主義
(protectionism)
與自我防衛性之更加強化,前者的趨勢發展結果,最容易肇致即使同棟同層同住的鄰人關係,都會為之更趨冷漠冷淡,社區事務的同理心與諒解力,也都會因此而失去了穩健性與包容性,而後者的趨勢發展結果,則更加容易高升對抗與對立的情緒與忿懣,當社群的對抗對立,被利用而加速其演化為族群的對抗對立之時,則社會的離析崩壞,而使政治陷於鎖國,使經濟陷於自閉,乃謂為絕對必然之態勢。
兩岸同時淪陷新僵局 亟待能者領導突破
全世界經濟復甦情勢在
2013
年第一季,突兀地大幅度逆轉,當然也就會造成所有亞洲國家普遍性的再次逆轉衰頹。兩岸公民社會與社區發展的共性特徵,以及其在經濟社會引申效應的轉為負向之現象,乃因此而會益發突顯。不論是中國大陸模式或是臺灣模式的新經濟社會現象,其實都同樣在最近期內,面臨新的瓶頸與新的挑戰,無一不是亟亟有待於兩岸新領導人團隊,都擁有足夠的智慧與能力,可以分別帶頭突破,再肇新局;同時,也更應該積極期待兩岸社會之本身,能夠共同警覺或彼此自省自覺,完全跳脫現行的「發展陷阱」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rap)
,而能夠有力轉進到另外一個新疆域與新境界;否則,兩岸社會將因此而同樣僵滯沉淪,祇會空讓近鄰周邊國家,享受其能快速崛升與超越的快感。相信這樣的發展趨勢,必然都不應該是,兩岸領袖與社會大眾公民的共同寄望、期待與前瞻願景的罷。
End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學者、教授(生於1949年,台灣花蓮人)
現任: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知名制度經濟學者,專注於公共政策、應用經濟與國際事務。美國聯邦政府韓福瑞獎金中華民國首位得主、美國聯邦智庫經濟評議會亞太經濟預測工作委員、中國傅爾布萊特學友會級美國馬利蘭大學在台校友會理事、蘇聯遠東基金會台灣地區秘書長、並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等多所大學。
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美國拉撤勒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政策學人。
曾任:經濟部外銷服務團團長、環保署環境評估常任審查委員、勞委會職訓諮詢委員會,以及國科會、交通部、僑委會、外交部、國防部、全國工業總會等政府公、民營單位之公共事務之公共事務重要顧問及諮詢角色。
著作:《經濟知識學》、《商情預測》、《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現代服務謝行銷學》、《台灣企業原理》、《永續政策經濟學》、《讓市場真正市場化》等二十一種,並經常著文評論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