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754,016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3
年
06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四地公民社會與社區發展的展望
期數選單
桃花源記:澳門人的台灣想像
Alex Chan/自由撰稿人(澳門)
回上一頁
澳門人談起台灣,總不免要加點夢幻色彩。像從台灣留學回來的小陶,開口閉嘴都是台灣人好、風景好、制度好;台灣的書店,比澳門的角子機還多;台灣的公民,愛好社會公義,知道無止盡的發展換不來幸福,從樂生、旺中到反核,一浪接一浪的社會運動,動人心弦。
昨晚吃飯,小陶又開始大談他的台灣見聞了。這次的主題,是台灣年輕人有理想、願意追夢,澳門年輕人則胸無大志,不關心公共議題、為了多賺一塊幾毫,全民做莊荷(註:賭場的發牌員,高薪厚職)。一向喜歡破壞氣氛的我,這時候終於忍不住調侃道,「回來這麼久了,怎不見你參加遊行示威?當年在台灣,不是每天都嚷著要搞社運嗎?」
「唉,冇辦法啦。做人,始終要兼顧現實。」小陶低聲嘆氣,剎那間像老了幾年。
現實的誕生
「現實」,是我留學回澳後,聽到最多的詞彙。這個詞彙,博大精深,從個人生涯的抉擇到國家大事的運轉,都能一一解釋。可是,說來說去,「現實」到底是甚麼?「現實」是小陶那日漸衰老的父母、是他那夢想著世紀婚宴的女朋友、是升個不停的樓價、是對他甚為賞識,預言他會前途無限的上司。「在澳門,」小陶費力地解釋到,像個向神父告解的小學生,「夢想可以毀你一生。」你要犧牲,身邊的人,也得跟著犧牲。
那「夢想」又是甚麼呢?小陶的夢想,怎樣聽都像是從台灣人氣部落格抄下來的:搞社會運動,開書店咖啡,周遊列國去流浪。然而,要實現這樣的夢想,就得把買樓計劃推遲至少三、四年,到時候樓市恐怕又翻了幾翻,順帶拖累的,是他們生兒育女,甚至是幾十年後的退休生活。
可是,喂,等等,難道我們不能反過來,說書店咖啡是「現實」,而買樓是「夢想」嗎?因為要開書店咖啡店,所以不能買樓,只能租屋。我們不能這樣說嗎?為什麼不?
在過去,「現實」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四百年前,坐上葡萄牙帆船遠渡重洋而來的第一批澳門市民,並非只有為利是圖的商人而已,當中還有不少拋下親人和故鄉,註定客死異鄉的傳教士。他們對於東方人未領受福音的憂慮,大概不亞於我們看著樓市水漲船高時的焦急。而即使到了我們父母輩那不再相信神的時代,社會公義仍然理想當然地被視為「現實」的一部份,被視為任何人皆有義務實踐的對象。在美國左派學運的薰陶下,年青人學手語、當義工、參加工會、要求改革在七、八十年代蔚為風潮。盡力令世界變得更好,在那時代並不會像今天這樣,害你被說成是個沉溺在幻想之中、不能付托終生的天真憤青。
然而,今天澳門人口中的現實,就只剩下一己物欲。這並非指以前的人不愛名利或長壽,而是說在他們那隻名為「現實」的籃子之中,除了自己和家人的物質生活以外,還有其他東西—例如公義、信仰、青春大冒險之類的。今天這些東西都被放進另一隻名為「夢想」的籃子裡去了,這使我們的「現實」,變得前所未有的貧乏和極端。我在英國唸書時,有位澳門同學回鄉探親,因薪水太少而被親友連番狙擊,回英國後向我歇斯底里地大叫,「澳門好恐怖,全部人都像信了邪教似的!」是的,澳門就只剩有一種宗教,因此被視為唯一的現實。
中國經驗
至於這樣一種貧乏的「現實」,到底是如何誕生的?這恐怕還得從我們父母輩開始說起。他們年輕時回內地旅行,看到的是共產主義改革的失敗,貪腐專制的幹部和百無聊賴的工人;到青壯年的時候,他們又嘗過八九民運的挫敗,深深地震懾於國家機器的威力;年紀漸大時,則又見證了中國在高度集權和「先讓部份人富起來」的政策下崛起。這樣的一段「中國經驗」,不正好像那些殷實商人的成功傳記,以身作則教年輕人別要不務正業奢談理想、而該腳踏實地創業致富嗎?
中國經驗在澳門經歷好幾年的蘊釀,又本土化成了我們這一代的「澳門經驗」。澳門人自己缺乏像香港獅子山下那樣的奮鬥神話,又把小城在一夜間暴富為東方拉斯維加斯的奇蹟,歸功於澳門政府的賭權開放與中國政府的自由行政策。於是,在澳門賭場張嘴大口吃進如潮水洶湧而致的內地資金的同時,我們卻打從心底害怕著這些從天上掉下的餡餅會有停止供應的一天;於是,我們歇斯底里地渴望穩定,不想刺激那些施捨餡餅給我們的當權者。我們監視自己,要扼殺任何萌芽中的改變。任何人膽敢過不平凡的生活,則被視為對這種穩定結構的一種批判和威脅,對他自己,乃至於對整個社會,都是危險的。
台灣想像
正是這樣的文化霸權(Hegemony),把資本主義思想體系中最靡爛的價值觀變成比生命更實在、更巨大的「現實」。不過,還得靠著「理想」的對照,這「現實」才能體現出自己的真實感。理想相對於現實,是指一些你在哲學上知道很重要卻又願意放棄的東西。在澳門,一個成熟的男士-就像小陶那樣-必須要有理想,因為這證明他是個有生活品味、有思考能力的有為青年;但同一時間,他又必須標榜自己是個清醒到能明白理想在澳門之不可為的成熟職場老手。
就是在這情況下,台灣在澳門人心中化身成夢想國度,成了被鑑賞的客體,供我們炫耀生活品味的工具,如同象牙古董上那些描繪大同世界的雕刻。張口閉嘴都是現實的澳門人,需要這種炫耀和鑑賞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雖然在澳門山林被開發殆盡時,我識趣地保持沉默,但至少我在台灣參與過反核示威」;「雖然我在澳門沒開成書店咖啡,但卻至少在台灣的左派書店打過工」...我們到台灣旅遊、留澳,去感受那些人人稱羨的理想-只因為我們毋須為此付上任何代價。而正因為不打算付上任何代價,我們從沒想過這些「夢想」有朝一日能變成在澳門實踐的「現實」。於是,我們只有台灣想像,沒有台灣經驗。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小陶,他卻不服氣地插嘴到,「等有天我賺到錢,就搬到台灣住!」
「你不會的。」我篤定地告訴他,心想著這幾年已不知多少台灣學生拼命往外跑。還記得<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嗎?他到了理想世界,卻沒有留下來。在混濁的世道裡,人們只想去一趟朝聖之旅,再回來侃侃而談。After all,我們都活在現實當中。
End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Alex Chan/自由撰稿人(澳門)
Alex Chan 澳門人,文科畢業,喜歡理科以外的所有知識。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