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48,846
2013
06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四地公民社會與社區發展的展望
兩岸四地公民社會交流的展望
曾建元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馬克思(Karl Marx
馬克思主義的前輩理論家,早就已經預測到資本主義全球擴張時代的來臨,只是在列寧的時代,他更看到帝國主義活生生地以政治和軍事手段展開的全球經濟掠奪,不過,馬克思或列寧,他們都頗有智慧地警覺到,面對資本的全球流動,包括資本主義富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個典型的例證是,富國的資本家為了窮國的廉價勞動力而出走,結果是富國的勞動者失去工作機會、窮國的勞動者遭受剝削,資本家是最大的得利者,而無論富國或窮國,他們的統治階級都跟資本家站在一起。
帝國主義霸道橫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資本的全球流動依賴的是自由經濟貿易市場體制,但另一方面,基於人權無國界的觀念,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各種全球或區域的人權機構亦不斷在建立當中,使得各國公民社會在面對跨國資本,也能夠通過跨國的聯合來維護自身的權利和協調彼此的利益,在此之外,各國人民在經濟領域以外所受到的各該國家政治壓迫,也可以通過包括官方與非官方的管道來展開國際救援,而各個公民社會間的交流,就是為跨國支援網絡的搭建奠立基礎。
兩岸四地公民社會的發展程度不一,事實上,就以中國大陸而言,城鄉地區的發展亦存在差異。臺灣公民社會的成長,和一九六零年代以後臺灣中產階級社會的形成有關,但中國國民黨政府有限多元的社會控制策略,也使臺灣公民社會的生機未受到根本性的摧殘。戰後即接續不斷的臺灣地方選舉,以及一九七零年代蔣經國接掌行政院長以至於出任總統的一系列本土化和自由化政策,都使得臺灣社會得以保持一定的自主空間,一九八零年代新興社會運動和黨外政治反對運動的相互策應支援,打開了臺灣公民社會的視域與格局,蔣經國決定解除戒嚴,修正〈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為〈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開放結社自由,自是法律上對於民間結社只有法人與非法人團體的認定區別,而除了犯罪組織,則不再有所謂「非法團體」的概念,由是各類的社會運動團體如雨後春筍競相爭出,由消費者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女性運動、學生運動與教育改革運動,進至都市改革運動、族群與民族運動、勞工運動、農民運動,乃至於激進的同志運動和性工作者運動等等,無不在啟蒙著臺灣社會意識、引領社會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此一過程中,進步的公共知識份子和人民群眾有機地結合,從國外引進的理論經過本土實踐的洗禮,乃得轉化為有效的行動綱領和有意義的在地知識,而成為對於所有追求現代化的華人社會最具參考價值的知識體系。
臺灣的民主化,曾經使公民社會和國家的對立性一度消解,但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我們則驚覺到,臺灣社會的自由、平等和自主性,正遭受到買辦資產階級和扈從式國家背後老大哥的歩歩侵蝕進逼,而這一情形,卻早已經在實施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香港和澳門發生了。這一形勢乃遂催促著臺港澳公民社會深化交流與組織聯合戰線的需要,比如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和臺灣的反媒體壟斷運動,便有了連動的效果。而我們也相信,由於共同擁抱著普世價值,臺港澳公民社會的交流,不用擔心會產生劇烈的價值上的碰撞。
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異質性較大,有論者否認在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控制下存在公民社會的可能性,然而,如果觀察環保、維權運動的發展,我們會發現中國大陸已經出現若干自主的社會力量,再進一步深入去耙梳中國大陸的社會實態,我們對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的刻板印象必將因此而遭到推翻。在非關政治的領域裡,中國大陸也有著許多的基金會、公益性有限公司、社會團體、個人工作室等等,他們也在主動承擔著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功能,甚至於受到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部門高度控制或影響的社會團體,其社會能量和潛力亦都不應當受到低估。這些社會團體對於其宗旨理念的社會推廣、社會動員力量的培養、工作的計畫與執行、社會影響力和聲望的擴大提升等等,一樣需要知識的更新和經驗的傳承,更期待與臺港澳這些境外華人社會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而這也就成為中國大陸公民社會與臺港澳交流的驅動力。
有鑒於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的滯後發展,現階段兩岸四地間公民社會的交流,在內容上乃應以臺灣經驗的單向輸出為主,而為避免兩岸間某些議題的敏感性,而引來國家的不當干擾,我們建議交流不妨多多化整為零,以從事更實在而有效的專業學習和觀摩,而港澳則適宜在兩岸四地的公民社會間扮演平臺的功能,直言之,也就是至少可以使大陸的社會團體成員得以利用大陸各地人民容許在港澳七日個人遊免簽證自由行的管道,在港澳進行專業課程研習或觀摩,同樣地,在臺灣開放自由行的大陸地區人民,也可以短期赴臺進行交流,不過,更長遠的做法,則是在臺灣開辦非營利組織之經營與管理研習營隊和實習課程,讓兩岸四地的人士能夠有充分的交流、分享、學習和觀摩。
臺灣有豐富的實證經驗和系統知識,港澳有連結國際的人力和資源網絡,中國大陸則蓄勢待發,並且需要外界的支持和支援。兩岸四地的公民組織如能建立連絡的機制,尋找出可以共同合作的議題,同時也能夠在每一個事件的處理中累積經驗和增進互信,則一個兩岸華人公民社會便於焉成形。資本家、政客和國家,就沒有機會在兩岸四地的政治和法律夾縫中投機遊走,欺騙和剝削人民群眾了。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曾建元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
學者、教授(1966年生於台北市、台灣苗栗客家籍,祖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
現任: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係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華人民主書院董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副教授。
東吳大學法律係比較法學組法學士、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法學碩士、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2002年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暨紀念陳同仁先生台灣研究博士論文獎得主。
曾任:台灣教授協會法政組召集人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