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721
2013
07
月號論壇主題
考季,談兩岸四地考試文化
是人形墓碑?還是光耀門扉?
宋學維(戴然)/補教名師(台灣)
 每天清晨,走進重慶南路的街道,也彷若穿過台灣歷史的隧道。見證著重慶南路的演變,透露著台灣教育的轉變。我─靜靜地聆聽著,亦陪伴著……。
二十多年前,重慶南路上處處充滿了傳統書店的人情意趣,與步步是書店(全盛時期約有一百多家的書店匯聚在此),彼此輝映的溫暖情趣。當時,書架上擺放的是經典的文學名著、是陶冶性情的曠世小說。
    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世代星移總不同」。人們對時代的需求口味改變;重慶南路書店街飄散而出的濃濃文學味,早已被追求學位利祿的實用色彩主義味所掩蓋;各書店架上的書籍更從繾綣的文字,清一色全體轉換成各大補習班輔導考試參考用書。從此,重慶南路巴洛克風的故事(重慶南路初期大量廣進仿巴洛克式的街屋,遂成為台灣仿巴洛克式建築最早的街區之一。)換了說法,演繹而出的即是今天在台灣點亮莘莘學子未來期盼,極負盛名的「一街」─南陽街。
悶氣鍋中的墓碑文化
    台灣在民國八十年時,大學的錄取率之低,約略只有三成五。促使許多學生即使日夜苦讀,亦難達成進入大學的夢想。因此,當時可以考進大學就讀,成了眾人追尋卻不可得的標的。有許多的父母便是在當時留下了升學未成的憾恨,在往後的人生中,特別期許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大學生」。  
故,那時的「大學」是金光閃閃的奢侈品,一種期待性的榮譽滿足。成千上萬的學生前撲後繼,只為一圓上大學的美夢。他們不惜砸重金聘請專業師資,為自己抓考題、總複習;花費大量時間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暫停、重來,也要進入重考的模式。這時,台灣特有的補習班文化之火燃燒得最為熾烈旺盛。南陽街在這當口正可謂極盛一時,不可一世!
    作為一個輔助升學的管道,補習班確實在名師帶領、團隊合作的緊湊運作下,讓學生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快速學習,達到最遠的彼端,順利升學。但是,無論學生們如何奮發,現實卻仍是殘酷的─升學的名額依然有限。好幾百位認真上進的學生壓縮、擠進補習班的教室門口,情同正壓縮、擠進台灣升學的窄門。他們日以繼夜的苦讀,想法一致─金榜題名。卻在每天聞雞起舞,日落而作的無聲拚搏中,為自己扛起了沉重的悶氣鍋,個個壓力沉重。幸運者,放榜日即解脫日;不幸者,則繼續回到南陽大街,踽踽漂蕩,再次輪迴,等待下一次「再生」的機會。
  縱使現今台灣大學已不再像以往難考,但複雜的學制與時常修改、轉彎的學策,卻讓學生更加無所適從。最終只能產製出這樣的想法與邏輯:考高分,才有選擇權!但多少才稱作「高分」?在學生找不到答案的情況下,身後的悶氣鍋又背回來了。
  台灣的學生在中學時期背負的壓力龐大,彷若僅有不止息地唸書、補習,才能夠稍稍心安。對於未來,他們已沒有太多精力憧憬;對於變化多端的詭譎氣氛,他們也無力為自己思考規劃有關於將來的種種。能求的,只剩眼前考上一間好大學的目標。於是,在悶氣鍋中,他們悶不吭聲,無法喘息。直至撐到好不容易進入志願卡上的第一理想大學!
    繼之而來,隨著考試壓力的完全釋放,他們如浩劫重生,成了匹匹脫韁野馬。萬馬奔騰,狂奔、遠離早在他們眼中成為苦海的學海。他們開始享受積壓了許久的青春光陰,以工讀、社團、課外活動佔去絕大比例的時間。
    然後,悲劇再度上演!當台灣大學生驀然回首,已拋擲大量韶光,來到即將畢業的「大三生」、「大四生」身份(大學三年級、四年級),眼看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應付職場需求。或猛然發現大學所學並非自己興趣所在。因之,重新加入補習班考研究所的行列。希望精進本職學能;或為了往後真正想從事的工作培養第二專長,轉換跑道。
    但,無論如何,從中學時期進入大學時期的剎那,學生們對於知識的渴求、學問的興趣早已被磨滅殆盡,燜煮熟爛。是以,在台灣,有大學教授直說台灣的大學生上課像「人形墓碑」,學習態度消極,師生沒有太多互動。
    可是,即便如此,在補習班教育多年,我親身接觸的大學生卻恰恰相反。他們進修動機強烈,對自己的人生方向頗有定見。或多或少,也許還是會有學生希望能繼續唸書,暫時逃避進入社會。但平心而論,大多數來到補習班的學生,整體學習態度的確比在校上課來得用心學習。
    台下一雙雙熱切求知的眼神─學生彷彿能藉由「名師」的光芒與魅力,看到人生前方的救贖!大家緊抓著眼前充滿希望的代表,祈求在幾個月後,有機會取得更上一層樓的契機。而親自體會到學生熱忱的補習班老師,站在講台上,
又怎能不更生動,更賣力的教學呢?只是,每回夜深人靜,在燈下批改學生勤練的試答作業,看著學生熱血沸騰的衝刺,為他們激勵吶喊之際,也不禁深深思考:考上研究所,等同於擁抱成功的人生嗎?
碩博百萬?百萬碩博?
    幾年前,讀研究所是一種流行,幾乎可以「研究所熱」來形容。許多大企業也以研究所作為就業門檻,碩士學位自然幾近等同於高社經地位的入場卷。拿到碩士、博士頭銜,不僅光宗耀祖,門楣生輝,百萬人生(年薪百萬)更在眼前燦爛開展。
    但近幾年,因為高教市場的供需失衡,台灣社會中的碩博士人數竟已衝破百萬!在就業市場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學歷相形以往,黯然失色。再也不是取得碩博士學位,就能享樂百萬人生的必然瑰麗公式。更甚者,在台灣街頭,流浪的碩博士生(指失業狀態)不能盡數。
    結果報考研究所的學生人數逐年下降,許多研究所甚至出現招生不足的現象。以今年為例,台灣成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的博士班,都首次出現了報考人數低於招生名額的現象。顯然取得碩博士學位已經不是成功人生的唯一保證。
    探看現今趨勢,本人發現:由於民間企業起薪低,加上台灣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因此,在家長們希望孩子生活穩定的祈盼下,大學生轉而爭相爭捧鐵飯碗。如去年公務人員高考,三級報考的總人數高達156,161人,創下台灣民國85年來報考人數最多的一次。所以,我們知道,現今多數的大學生仍然補習,可方向已變。現在能夠成為公務員或進入公營事業,才是他們的主要希冀。當然,公職輔考補習班也就跟著大發利市。
台灣碩博士生在社會形象中的「貶值」與高等教育的變質息息相關。在台灣,由於少子化的影響,大學招收學生的生源減少。加上大學校數的過度擴充,彼此間招生競爭激烈,而逐漸導致了終不可挽回的「質變」。以前是學生想方設法擠進大學,現在是大學為了因應學生需求,千方百計地招生。
台灣大學辦學經營,一步步走向了商業市場的運作模式。
根據高教工會資料指出,今天的大學教授,不僅要會教學、研究,還要懂得如何到中學招生。不少私立技專校院為討好學生,甚將教師評鑑變成了逼退老師的惡劣手段。凡是有學生休學、轉學,老師立即被扣分。使得在校師長”不敢”當退太多學生。台灣高教制度便在如此的「鄉愿」氛圍下,讓對職涯沒有意願、對生活沒有興趣、甚至缺乏基本大學生素養的學生,一路混到畢業。
    臺灣的高等教育生了重病,老師、學生都是受害者。本人除了深感惋惜與沉痛,持續地在講台上為台灣學生加油。亦疾呼教育當局放手讓現存各校各自發展自身特色,予辦學不力的學校自然淘汰!並期望與大學教授們共同重拾傳道的教育初始。共同協助學生瞭解己身志趣所在,幫他們找到專屬自己的發光舞台,啟發他們擁有在舞台上遇到突發狀況,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也誠摯地邀請家長,一塊捨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物換星移的此刻,盲目升學,或選擇”感覺”會賺錢的科系,已不再能擔保孩子享有穩定的日子。唯有在興趣激發下綻放的花朵,才能在快樂地積極施肥中,久聞花香。因此,讓我們陪著孩子冒險,教他們踏實築夢的方法吧!
    面對正值人生黃金時期的大學生,老師更祝福你們珍惜韶華,掌握生命。不必盲從潮流硬擠公職考試的窄門,或為了逃避就業而考研究所。每一棵根苗,都有自我的天命與天賦。跟著自己的心走,熱衷的興趣領域在哪,畢生苦功就栽在哪。相信憑藉著不斷地追尋自我,將自己培養出「職人」熱情且專注的精神─你,一定會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宋學維(戴然)/補教名師(台灣)
宋學維(戴然)
政大新聞研究所所碩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教師
輔導研究所及公職考試補習班講師(1990-2013)
學緯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