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947
2013
07
月號論壇主題
考季,談兩岸四地考試文化
用腳投票:來臺陸生制度認同之變遷與影響
王嘉州/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
 一、陸生來臺政策的演變
來臺陸生可區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短期交流的研修生,早在1999年即開始來臺。國內公私立大學依「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文教專業人士及學生來臺從事文教活動審查要點」等規定,可邀請陸生來臺從事短期研修24個月。為配合交通往返路程及學期課程實際需要,200810月起來臺研修放寬為6個月,如經許可最長可停留1年。來臺研修的陸生人數,2009年為2,888人;2010年增加84﹪,成長至5,316人;2011年再增加111﹪,達11,227人;2012年又比前一年增加39﹪,達15,590人。第二類是修讀學位的學籍生。201081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簡稱「陸生三法」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及《專科學校法》修正案,授予採認中國大陸學歷,及開放陸生來臺就學的法源。2011年臺灣開放陸生修讀學位,教育部核定招收2,141名,確定就讀則為928人。2012年的招收人數相同,確定就讀951人。
二、來臺陸生制度認同的變化
20082月起,筆者與短期研修陸生開始課堂互動的經驗。有一位選修「兩岸關係與大陸研究」的男性陸生,在兩個月內,即從「一中信徒」,變成「愛臺先鋒」。從課堂討論發言中得知,該生原本堅定擁護中共對臺政策,認為臺灣很快就會回歸中國大陸,且深信共產主義社會終將到來。不過學期中卻特地在下課時詢問筆者,如何能長留臺灣?筆者告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娶個臺灣老婆。該生卻問:還有其他方法嗎?筆者回答沒有。該生自己想了一個辦法,他問:可以尋求政治庇護嗎?筆者問他:要用何種理由?該生表示:就宣稱自己是法輪功成員。筆者告知,幾乎不可能成功,並詢問其立場轉變之原因。該生表示,因為喜歡臺灣的自由,尤其臺灣民眾的和善。
兩岸關係已從過去硬性權力對抗的架構,轉變為軟性權力競爭的格局。因此,兩岸關係最終解決的關鍵,乃生活方式、制度與核心價值。上述陸生的變化,可視為「制度認同」的轉變。從原本認同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轉而認同臺灣的制度。此情形並非個案,而是普遍現象。根據筆者的研究發現,來臺陸生中,大約有50﹪想常住臺灣,顯見臺灣的生活方式、制度與核心價值吸引力高過中國大陸。不會想常住臺灣者中,多數並非不喜歡臺灣的生活方式,而是因為家人都不在臺灣;或因認為中國大陸更需要他;或因臺灣發展空間不大;或因在臺欠缺認同感。想要常住臺灣的陸生,乃折服於臺灣素養,並受自由及人性化制度的吸引,且經由臺灣經驗反思中國大陸的社會與制度後更加喜愛臺灣。
三、吸引陸生認同臺灣的因素
折服陸生的素養包括臺灣人的友善熱心有禮,臺灣社會的文明有序,以及臺灣政府對文化的重視所營造出的幸福感。
在友善、熱心、有禮方面,中國大陸人際間欠缺信任,使得陸生剛來臺時誤將友善當詐欺:「臺灣的人的友善剛開始還讓我以為他們是騙子,但是現在已經發現,這是臺灣人真誠的一面(受訪編號39)。」對臺灣人熱心指路印象深刻:「臺灣人尤其是高雄人的熱情友好,平時在旅遊途中問路,路人都很熱情,細心的為我們指路,甚至帶路,還有一次開車載我們過去,真的很難忘(受訪編號50)。」對臺灣人隨時掛在嘴邊的「謝謝」念念不忘:「臺灣人真的很懂禮貌,買東西的話,不管我們是在商場還是街頭攤,店家必然會在找錢的時候說上一句『謝謝』。遊學日子結束前的一天,室友跟我開玩笑說『以後再也聽不見謝謝羅!』(受訪編號13)」
在文明有序方面,中國大陸的經濟雖持續高速成長,但文明秩序仍有待建立,陸生從中看見臺灣的好:「來到學校的前幾天就覺得很多方面可以用一個『規範』的詞語來講,因為在大陸的時候感覺很多東西和事物都『亂亂的』,缺乏一些規範的標準與操作(受訪編號32)。」「很喜歡臺灣垃圾不落地的規定,城市裡很乾淨,大家不會亂丟垃圾;公車上沒有售票員,大家不擠不慢;地鐵裡沒有人進食或喝水,如果不小心看見有陌生人忘了這個規定,好心的人會小聲的提醒一下;上下電梯都要靠右行,左邊留給趕路的人們;只要人多的地方就一定能看見整齊的排隊,幾乎沒有人插隊。這種感覺很安靜很文明很好(受訪編號33)。
在文化與幸福感方面,政府存在的目的乃為保障基本人權,其中包括追求幸福的權利。陸生發現臺灣遠比中國大陸重視文化,並從中發現了幸福感:「幾乎每個城市都會有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或文化中心,展示當地的曆史文化或疑問作品。而且這些藝文場所周邊的環境大都很好,一般都是公園。每次看到父母帶著一群小孩在公園玩,我都會有很幸福的感覺,覺得文化對臺灣人有很重要的影響(受訪編號48)。
臺灣的自由深深吸引陸生,被其視為是最寶貴的價值:「我很想要臺灣的自由,包括新聞、出版、網絡、學術的自由,甚至不努力也不會被周圍人看成是墮落的自由(受訪編號12)。臺灣民眾勇於表達政治觀點,展現超越陸生想像的自由:「平時看一些電視節目以及和臺灣人的接觸當中,感覺到臺灣人言論很自由,喜歡誰支持哪個黨派對某種做法是否滿意都會講出來(這點臺灣人做的比我想像中的更自由)(受訪編號37) 」陸生也因而對中國大陸封鎖網路、控制新聞更加不滿:「在大陸,對於政黨反對的聲音都不會出現在節目中。我們在網路中有個詞彙叫做『和諧』,某些言論如果發在網絡上,被發現出現了所謂的不正當不積極言辭時,這個信息就會被相關單位刪除,我們習慣稱『被和諧』了。而且facebookyoutube這些網站在大陸都無法登陸,讓人很不滿意(受訪編號37)
臺灣人性化的制度令陸生反思,包括:社區治理、慈善志工、都市更新及宗教自由。在社區治理方面,臺灣的社區治理「尊重個體人的發展、敬畏自然」,但反觀中國大陸則顯的粗野:「大陸許多地方政府的『建設社區』、『打造社區』的口號,顯得有點粗野。更嚴重的是,我們一直在人為的劃分政治社區界限,而極少去考慮宗族、地貌、人口流動意向的問題。當然,如果直接拿臺灣的政策導向對岸對比,確實也有些不公平,畢竟在經濟特別是人均收入上、人口規模與密度上、人口老齡化程度上,兩岸都有較大的差異,從而有不同的發展政策就不足為奇。只不過,老是以這些客觀事實來做理由也並非好的回應方式,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在很多傳統文化上是相同相似的,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受訪編號43。」
在慈善志工方面,陸生原以為行善者必是富有之人,來臺後發現,家境不佳者亦有強大的慈善行動力,且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沒想到在臺灣,不管你是富翁還是農民,做慈善的理念一樣都沒有少。有次去臺灣農村,得知那些農村居民每個月都會存一筆錢到臺灣慈濟的慈善帳戶上。看到他們的家境並不是很富裕,甚至比很多大陸居民家境條件還要差,但他們這種支持慈善事業的行動力卻很強很強。臺灣充當志願者的人數非常多,各所大學也都有很多志工社團。在臺灣的各個角落各個行業你都會碰上志願者。學校還經常會邀請一些非營利組織來校做宣傳。當志工做慈善的理念,在臺灣真的做得到位而深入人心(受訪編號8
都市更新方面,陸生原本訝異於臺灣景觀中「老舊的建築物,鮮少的摩天大樓」,但在深入瞭解臺灣保護文化古蹟的努力後,反而對其故鄉追求城市建設而偷拆古蹟感到羞愧:「第一次為濟南感到羞愧是在前不久,我們幾個來自大陸和臺灣的學生因為要做課堂報告,於是四處搜集關於世紀保護的案例。一個臺灣學生提供了近期臺南湯德章故居拆除的資料。那是在二二八事件中受難的臺南律師湯德章留下的房屋,已經幾易其手,目前的屋主已不是湯先生的後代。這座房子在臺南市府的道路拓寬建設中差點遭到拆除,後來因為當地文史工作者和民意代表的干涉而被保留了下來。理由是歷史名人故居應得到妥善保護。然而,對岸的濟南,正在上演的如火如荼的事件卻是,有著百年歷史的英國領事館被偷偷拆除,甚至來不及提出反對(受訪編號48。」
臺灣的宗教自由,讓陸生感到四個不可思議,包括:第一,總統親自參與宗教活動。第二,「宗教團體有自己的衛星電電視和廣播電臺」,且「不斷的向外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教義」。第三,「在校園裡,存在學生宗教社團,這在大陸絕對不會出現。」。第四,「臺灣宗教團體財力雄厚:小的團體,可以買下幾層寫字樓做為活動地點;大的團體,如佛光山,慈濟會資金達到數十億。」(受訪編號51
四、陸生臺灣經驗的影響
經由臺灣經驗,陸生指出中國大陸應向臺灣學習之處包括民主政治、歷史事件、政黨體制、媒體角色與基本人權。
在民主政治上,中國大陸政府總以國情論及條件不成熟拖延民主進程,但陸生來臺親身經歷總統大選後發現,原來民主這麼簡單:「民主真的只是身邊的事而已,大選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以新聞炒作吃飯的媒體和我這樣的『外人』才將它看做是一出難得的政治狂歡。參與到其中的人們只是像在日常生活那樣完成一次精心考慮的行動而已,就像我寫一篇文章,進行一次考試一樣,而不是像完成一項好像一生只有一次的壯舉。臺灣的人們把民主視為日常,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能接觸到它,它已經成為一項常規的制度。但對待它時,每個人又會嚴肅認真,不辜負自己的職責和權利。也許這就是民主的真諦吧(受訪編號18
陸生原以為民主政治是爾虞我詐的權謀運作,但來臺後發現,原來民主是種生活方式:「有一次我大老遠跑去板橋圍觀『反漲價 要生存』的勞工團體遊行。原本網上說的『有五十多個勞工團隊參加』,結果變成了稀稀拉拉的一兩百人。這原本讓我大失所望的遊行,卻讓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我看到維持秩序只需要一前一後兩個員警,他們騎著機車優哉遊哉,還與遊行群眾說說笑笑。我恍然大悟,原來雙方都已習慣了民主的生活方式,遊行示威早已成為普通群眾合理表達的管道(受訪編號44
在歷史事件上,陸生認為中共應像臺灣承認「二二八事件」一樣面對「六四事件」:「參觀完二二八紀念館後,我很佩服臺灣國民黨政府有勇氣承認那段歷史,爲什麽中國大陸不敢承認六四天安門事件。其實,承認歷史是爲了向前看,而沒有勇氣承認犯下的錯誤,就很難有進步(受訪編號22。」
在政黨體制上,陸生開始省思一黨專政的合法性:「會重新審視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以及黨在國家中起到的作用。但我並不認為解除黨禁就能解決中國存在的矛盾,中國人口多、面積大、民族複雜、地域區別明顯,我覺得未來可能會改革出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去適應社會的發展(受訪編號30。」
在媒體角色上,陸生反對中共對媒體的控制,主張應讓媒體發揮監督角色:「我發現中國政府管的太………………  尤其是剛經歷過六四的二十三周年紀念日,明明是一個可以理性去面對的問題,爲什麽一定要以隱瞞、控制、刪除言論的方式去解決?媒體的地位應當受到尊重,沒有監督就沒有進步(受訪編號30。」
在基本人權上,陸生開始質疑極權體制,並認知到人權不是政府的施捨:「來到臺灣,看到臺灣人為自己的利益被政府侵害而討伐政府,讓我感到有些驚訝。因為我發現,有很多我們在大陸已經覺得習以為常的事情其實是並不合理的。而且有許多我們本來應該享受到的權益,在大陸卻好像是得不到或者是政府『施捨』給我們的。在臺灣的學習讓我開始對大陸的極權體制開始質疑(受訪編號48。」
五、結論
針對來臺修讀學位的陸生,2013年陸生政策的擴大開放重點有五:一是臺灣擴大採認大陸學歷。從「985工程」大學擴及「211工程」大學,採認學校數將從41所增加為111所。二、將鬆綁「三限六不」政策。將開放來臺陸生可擔任老師的研究助理,但經費必須由學校自籌。另外,擬開放陸生參加技術士技能檢定,但僅做為評量學習成果之方式,不能當成在臺工作許可證。三、修法將陸生納入健保。行政院提案修法,將陸生來臺身分從「停留」改為「居留」,以利比照僑生、外籍生,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立法院目前已將此案交付委員會審查。四是新增開放大陸專科畢業生來臺就學。臺灣將再增加承認中國大陸190多所高等專科學校學歷,以利陸生來臺就讀二技並取得學士學位。五是放寬陸生來臺的戶籍限制。原僅開放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六省市,再新增湖北與遼寧兩省。
上述五項開放中,陸生擔任老師研究助理,僅是有條件的開放,陸生仍不能擔任國科會計畫的研究助理。陸生納入全民健康保險部份,仍未獲立法院通過。開放陸生來臺就學的政策目標,可歸納為穩固兩岸和平及傳送民主價值。陸生來臺短期研修或就讀學位,均可視為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因為學校教育是政治社會化的主要工具之一。在此過程中,有助於個人確立「政治定向」及「行為模式」,並傳遞政治體系概略形象與社會價值。為促使來臺陸生成為兩岸和平的基石,並散播民主思想到中國大陸,就應設法使愈多的陸生認同臺灣制度。因此,目前的陸生政策便有必要更加開放,且可優先從「擔任助理」與「納入健保」開始。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王嘉州/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現任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共政治、府際關係、兩岸關係。迄今已發表28篇期刊論文,刊登於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中國大陸研究》、《台灣政治學刊》、《東吳政治學報》、《遠景基金會季刊》、《臺灣民主季刊》、《理論與政策》、《中國行政評論》、《社會科學論叢》、《東亞季刊》、《全球政治評論》、《城市發展》、《中共研究》、《中國事務季刊》及《共黨問題研究》等期刊。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