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6,017
2010
10
月號論壇主題
亞洲新情勢下兩岸四地的挑戰與機會
美國亞洲新政策和新秩序
李在方/銘傳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主任 (台灣)
~ 台灣之轉機,中國之契機、兩韓之危機 ~
兩岸簽署經合協議使台灣在亞洲和全球經濟界可以發揮其潛力和活力,若能因應得宜將獲美中之助力,則全世界華人將有無限之發財機會。中國明察當前大勢並研析韓國分裂教訓,則知支持配合美國建立亞洲新秩序方為上策。
一、         兩岸簽署之經合協議已經生效:
世界貿易組織(WTO)兩個經濟體中國和中華台北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清除了「非經貿性障礙」,對發展路線不同各有所長的兩岸經濟體,將產生相輔相成之互補作用。協議已於10月1日在立法院通過生效後,兩岸經貿關係已邁入「正常化」。
今後台灣和世貿組織(WTO)及其他經濟體協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或總體經濟合作伙伴協定(CEPA)等,中國「應」是助力而非阻力,則兩岸潛在之經濟發展潛力,將可無限發揮。
論者普遍認為打鐵乘熱,兩岸皆應分別加速與新加坡簽署ECFA或FTA,可早速形成亞洲「華商圈」,勢將會為中、台、新、港、澳五地華人帶來無限之發財機會。
台灣的經濟和外交兩部協同一致,在今後兩年應以追求加入東協(ASEAN),以及與美、日、歐盟、韓、俄等積極協商簽署雙邊FTA為首要任務,必能有突破性之收獲,而世界第16大經濟體的台灣,將展現其在國際經貿方面是「活力最大」之經濟體。
二、         中國對台之善意「決定」兩岸經合走向:
對台灣與第三者如新加坡協商簽署經合協議,中國不再是阻力,則兩岸經合方有意義,對各自之經貿成長和發展,也將能發揮相輔相成如虎添翼之效用。
今後台灣與世貿組織(WTO)之任何經濟體協商簽署經合協議時,中國適切之正面言行,將使兩岸經合進展加速,反之必然遲緩,反中民眾則將大增,兩岸關係必然倒退,而「中國統一大業」之努力也將「事倍功微」,全世界華人無限之發財機會,將成泡影!
今後兩岸關係發展包括經合在內之隱憂尚在,分述如下:
(一)台灣內部分岐嚴重;(二)中國之決策難測;(三)韓半島危機四伏;
〈一〉台灣內部分岐嚴重:
世人皆知推動簽署兩岸ECFA的馬英九總統被在野黨指控「賣台」,執政國民黨被說成是中國共產黨的同伙。問題尤在於日多之中間選民在近兩年的三次選舉中皆投票支持民進黨候選人;執政國民黨的支持度也日漸下墜。轉而支持民進黨之中間選民中大部份係因感到中國對台善意不足,而馬英九和國民黨政府之言行所顯現之心態和能力,使他們不放心。
協議生效後之11月27日是台灣「五都」(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台中市)市長選舉的投票日,投票結果至關重要,兩黨之得票比率和當選市長之比數,對此後兩岸關係發展和2012年總統大選皆有決定性的影響。
五都中,台北市現任市長郝龍斌(國民黨)之當落選被認為具有指標作用。而政治觀察家現已普遍認為民進黨候選人蘇貞昌當選機率較大。其他四都中競選連任的是高雄市長陳菊(民進黨)和台中市長胡志強(國民黨),顯然皆居優勢,但支持胡之選民其穩定性較弱。新北市的蔡英文(民進黨主席)和朱立倫(國民黨副主席)勢均力敵,但蔡之聲勢漸升。台南市民進黨賴清德之民調一直遙遙領先。
總體而言民進黨勝算較大。中立人士如「李敖」甚至預測,民進黨大勝五都全贏。
國民黨如果保住台北市和台中市,另並多贏一市,就算「不敗」。則其在兩岸關係上勢將維持其既定政策和作為,其在尋求加入東協和推進與美、歐、日、韓等國簽署經合協議時,必然期盼中國樂觀其成。
中國之任何負面言行,必將激使馬團隊作過敏之反應。而民進黨與其支持者勢將藉之對馬英九政府和中國作不遺餘力之攻擊。
五都選舉民進黨若大勝,即贏得三都以上,則在2012年總統大選中民進黨候選人當選機率增高。就目前看來有希望成為2012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者皆無足夠抗壓力和勇氣抗拒台獨教義派「不計後果」之極端要求。
對五都在選後台灣政局各種可能發展,一般皆認為中國必然「已」有「過時」之對策。而此次投票結果將顯示;台灣選民已有結構性之變動,其將要求作徹底全面之改革。故而執政和在野黨勢將一致要在兩岸關係上作應有之「調整」,也將異口同聲促使中國不再成為台灣參與國際活動之阻力等,而中國勢需相對作適時適切的「調整」其對台政策。
〈二〉中國決策難測:台灣期待善意回應
唯有中國撤除瞄準台灣的飛彈且宣稱不反對台灣對美軍購,方可望台灣民眾相信中國對台不會動武。飛彈隨時可以移動,中長程飛彈可以打到台灣任何地方,故而撤不撤並無實質意義;軍購和軍售完全操之在美國,宣稱不反對只是「好話」一句而已。對此二項惠而不費却使台灣民眾感到中國善意之舉,宜早作宣示,否則適得其反。
國內外研究中國重大決策之專家學者,首對中國建國後之中蘇關係感到興趣。兩國間除了早期史達林時代確實友好密切外,其後一直貌合神離;自1960年代以後中蘇邊界之武力衝突事件竟多達四千餘次,其中包括眾所皆知之中蘇珍寶島「戰鬥」在內。邊界衝突所顯示之意義則是:公開之書面資料和各階層相互見面時之「熱絡」,皆係表面文章和故意之做作,實則因中國上下對蘇普遍不滿,蘇聯方面自然對中也感「不爽」從而雙方關係演變到在邊界之不和。在變化莫測日益複雜的國際大環境中,小衝突不難被誘導煽惑成難以收拾之局面或單方面「得機」擴大之,所以絕對是危險的。
中國、印度和印尼三國曾經一度是第三世界的共同龍頭,當年的萬隆會議突顯了三國關係之緊密,然而1962年中印之戰爆發,被認為是中國幕後主導的印尼共產黨政變也在同年發生,從此中國與兩印之雙邊關係很難復合如初。
最令人費解的是1976年起越南共產化統一後之中越戰爭,在越戰期間中國自身極為困難,卻對援越不遺餘力,但最後竟突然反目成仇,這在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見,實在不可思議。
以上所述是研究中共決策之國內外人士者皆持為佐證,指出中共重大決策之難測。
因此台灣對中國乃始終存有戒心,而這也是台灣持續向美國等先進國家購買防衛武器之根源。而瞄準台灣的飛彈和火箭不斷增加更是火上加油,尤其中國一再反對包括美國在內之歐美國家軍售台灣,在不得不購之情況下,台灣多花很多費用和「巨額」之佣金,而這是台灣民眾的納稅錢,也就是血汗錢,他們自然心痛和怨懟。
〈三〉北韓求戰美韓忍無可忍,韓半島之戰爭危機仍在:
韓戰再發兩韓兩敗俱傷,兩岸經濟皆將受創,甚至導致戰爭擴散,飛彈「紛飛」日本也有被攻擊之可能,因此中國支持配合美國建立亞洲新秩序確為上策。
1、北韓不怕戰,戰爭危機四伏:
1950年至1953年韓戰結束所簽署的是「休戰協定」,只是「暫時」之不戰不和狀態。當時簽署之三方代表分別是北方的中國和朝鮮,南方是聯合國的軍方代表(實際上南方是美韓軍方)所簽署。
事實上由兩韓簽署和平協定並由中美背書取代休戰協定,早已刻不容緩。然而六方會談的核心問題却是「韓半島的非核化」,確係緣木求魚。實際上在北韓「無核」時,原本透過四邊或六邊會談輕而易舉的可以簽署韓半島非核化和平協定。遲至今日在北韓已有核武並已「挾核」自重時要求其放棄核武,事實上已絕不可能。今日北韓是全世界唯一不怕戰爭之國家。尤其戰爭有助金正恩接班並促使北韓全民更為團結,故而這正是韓半島戰爭危機四伏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2、美韓忍無可忍:正待機而動
美韓密切合作設計並積極推動六方會談,數年來迄今未見任何具體成效,反之北韓利用會談期間進行核試和飛彈試射等,已成為軍事大國,美韓兩國忍氣吞聲已久且不耐,此際在今年三月突然發生南韓天安艦被擊沉事件,美韓當即依據其整套之應變方案,確想藉機根除北韓核武,瓦解北韓共產政權,殺雞(北韓)嚇猴(伊朗),卻因聯合國未直接指北韓是禍首,不能動手。
金正日之健康雖有老化情形,却與金正恩成為接班人毫無關係,事實上金正恩27歲成為接班人,金正日也是在27歲時成為金日成的接班人(於1984年公開化),只是金正恩經由非共產黨式之大張其鼓過程成為接班人,而金正日當年却依共產黨之絕對隱密之傳統方式為之而已。
美韓紛紛傳金正日健康情況不良,壽命已不長,而美韓已有萬全的應變準備。若金正日去世,北韓內部如所料發生內亂,則美韓勢將不會放過此一良機,務期完成韓半島非核化和全韓之民主化,以及東北亞新秩序之建立。
美國的新亞洲政策具體明確,即用外交之軟實力為本武力為輔,一旦韓半島非核化和民主化之後,則其將更進一步積極謀求亞洲人權、民主和自由之提升,以及亞洲集體安全和共存共榮之增進。
結語:
(一)美國對台政策不變
對美國新亞洲政策深入研析後,筆者確信美國對台政策在任何狀況下皆不會改變,且在我方能夠「自立自強」更不成為「麻煩製造者」的前提下,美國將會促使中國體查台灣內部分岐狀況,對台更有耐性。且將支持台灣參加國際組織,以及台灣和WTO會員體簽署FTA等。
(二)中美兩國合則兩利
中國則應從客觀角度審視美國亞洲政策,將會理解美國強調之理念和主張與過去幾乎完全相同,而小有不同之處在於推行之手段和方法有了調整,不再用武力和武力威脅為本,更放棄單邊主義,注重運用智慧使用外交之縱橫俾闔手腕,結合利害與共國家,也借助能夠配合之國家,將現有之舊秩序轉化為新秩序。各種事實皆顯示美國重視中國對其亞洲政策之正確理解和配合。
(三)記取歷史教訓與中國之上策
從反面審視更明顯的是,中國與美國聯手建立亞洲新秩序,對中國有利。
回顧過去百餘年來列強在東北亞之明爭暗鬥,以及當前如果美國撒手不「介入」東北亞事務,則韓半島將立即回到清朝末年中、日、俄在東亞之互爭局面,不同之處在於當時韓半島並未分裂且兩韓武力不強,台灣尚為清朝領土。
三國之爭最後遭殃的是韓國,中國受害至大,失去台灣,俄國鍛羽,日本稱霸後併吞韓國,發動侵華戰爭,日本耀武揚威於二次世戰,最後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被原子彈炸過的國家。戰後韓國分裂為二,台灣和中國各自為政。則知今日亞洲和東北亞不能沒有美國。
更重要者在於如果中美關係和睦,則兩岸關係必然和諧,韓半島將轉危為安。反之兩岸和兩韓皆將是大輸家。日本仍將會是「最大」之輸家,故而就中國而言,支持配合美國亞洲和東北亞新秩序之建立,方為上策。
面對國內外之挑戰,台灣對內團結第一,自立自強為本,對外則應「和」中、「親」美、「友」韓、「朋」日、「尊」俄、「敬」歐並與全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為世界大同而奮鬥。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在方/銘傳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主任 (台灣)
教授(生於1939年、山東諸城人)。
韓國建國大學國際政治博士、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東語系文學學士。
現任:私立銘傳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經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亞太文教基金會 中韓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中華民國國民外交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航業人員訓練中心董事長、中華民國正義促進會理事長。
曾任:中華民國駐韓國台北代表部代表、中華民國外交部顧問及無任所大使、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中華民國交通部顧問、中華民國新聞學會秘書長、中華日報副社長、中央通訊社駐韓國分社及東北亞分社主任、中華民國航海通訊社社長、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副教授、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及大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私立淡江大學韓國研究室主任、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副秘書長、中華商業海事職業學校校長及董事長、中華民國駐韓國大使館主事。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