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704
2013
07
月號論壇主題
考季,談兩岸四地考試文化
北京到台北之路不再經由華盛頓
―從「歐習會」到「吳習會」
董立文/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台灣)
一、中共致力於對台政策與對美外交的脫鉤
習近平上台之後,其政策優先順序顯然為先內後外,頭三個月先處理「日趨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而選定改進中共幹部的工作作風、反腐敗、遏制高房價、縮小貧富差距、治理環境污染等做為施政目標。其次,才處理外交關係與對台政策,選擇首站出訪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建立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有趣的是,跟過去江澤民與胡錦濤不同的是,習近平處理對美外交與對台政策幾乎是同時並進,甚至,處理對台政策還快於對美外交,這跟江、胡時期先處理對美外交、後決定對台政策的次序不一樣,如果這個觀察是對的,那麼,中共改變了過去「北京到台北最近的路是經由華盛頓」的策略,習近平的對台政策可能是:北京到台北之路不再經由華盛頓,或是逐漸排斥華盛頓的介入。
本文將從這個脈絡來觀察「歐習會」與「吳習會」,大家都記得,在今年三月習近平訪俄回國後就突然舉辦「連習會」,「連習會」的目的顯然是想先鞏固國共關係進而為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奠定方向,同個時間,北京與華盛頓應該正在緊密磋商「歐習會」的安排;而「歐習會」結束後緊跟著舉辦「吳習會」,從這樣的時間序列而言,中共意欲將其對台政策與對美外交脫鉤。
二、「歐習會」反映出美、中雙方的正視現實
這次「歐習會」最重要的意義有三:一、重新認識對方;二、重新釐清雙方合作與矛盾之處為何,並就未來雙方關係如何發展,達成方向性的共識;三、建立歐巴馬與習近平的私人情誼。這些目的,從白宮與中南海會前的新聞背景說明,以及會後的共同記者會都清楚的呈現出來。顯示美、中雙方都務實的看待「歐習會」,彼此對對方沒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也許這樣才能有一個好的開始。
因此,「歐習會」最具體的成果只有一樣,即美、中簽署了應對超溫室氣體排放與天氣變化的協議。其他的,所謂的雙方達成「朝鮮半島無核化」共識與「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共識,包括雙方同意加強經貿、能源、環境、人文、地方等廣泛領域合作;改善和發展兩軍關係,推進新型軍事關係建設;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等,雖然不能說是外交辭令,但未來會如何發展及有何成效?還真的很難確定。
過去三年的美中關係並不好,始作俑者正是歐巴馬政府,歐巴馬上台初期,對美中關係有著不同於歷任美國總統的期盼與樂觀,主要表現在2009年底的亞洲行,歐巴馬期盼與中國扮演世界G2的主張卻遭受中共拒絕,以及諸多合作提議事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尤能顯現歐巴馬上台初期,對中共有許多不切實際的理想,於是,2010年美國對華政策轉變成「重返亞洲」以及其後的「再平衡」策略。
一般而言,中共對美國「重返亞洲」的認知是「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在亞太地區展開新的部署。在策略手法上,美國採取冷戰時期的分化、對抗策略,如在南海問題上煽風點火,在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大陸之間製造矛盾鬥爭等,這些不僅給亞洲地區投入變數,也給兩岸關係帶來某些不利影響」。
2011年,習近平接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後訪問美國,向美國提出措辭強硬的「三個停止」要求:停止對中國的科技與武器禁運、停止對中國大陸沿海的偵察活動、停止對台軍售;美國則向中方提出三個「公共空間」的問題:網路、太空與公海(指東海與南海的公海航行權),雙方會談沒有交集,基本上是不歡而散。
2012年,美中兩國的不信任感增強(李侃如、王緝思語),中共對中美台三方關係的基本判斷是:雖然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發展出現新形勢,但台灣仍是美國亞太戰略的重要一環,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曝光度下降,但影響力日深,而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的核心關切所在,因此,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的較量是在增強中。
從上述的背景來看2013年的「歐習會」,這次歐巴馬與習近平可以說是小心翼翼的維護會談氣氛的融洽,好話、閒話、空話說的多,針鋒相對的議題就不說了,即便如此,美方還是提出了傷感情的「網路駭客」議題,且成為美國媒體的報導焦點,使得習近平在記者會上公開提醒媒體,美中關係是全面而重要的,不要被網路問題模糊失焦。至於「台灣問題」的確不是「歐習會」的焦點,美中雙方不公開討論「台灣問題」,更符合中共要把對台政策與對美外交脫鉤的策略。
三、「吳習會」的目的在於推翻「九二共識」
這次的「吳習會」與三月的「連習會」都是突如其來的,這從兩個會前國民黨對外公開說明的時程可以推斷出來,國民黨準備的時間大約一周左右,這是中共精心安排的結果,意即這是根據中共的時程而不是根據國民的時程所作的安排。在「連習會」與「吳習會」會前,國民黨都宣稱是在中共十八大習近平上台之後,國共兩黨高層之間的第一次會面,「意義重大」,但馬政府則說「連習會」是民間人士,「吳習會」則是經過馬總統授權。無論是民間或授權,中共都按其既定步驟要以「一中框架」取代「九二共識」。

過去馬政府所宣傳的「九二共識」,是國共雙方都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但各自保留對「一個中國」內涵的解釋,此又稱「一中各表」的默契,在加上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主張,期望兩岸從「互不承認」走向「互不否認」最終達到「相互承認」,從而構成馬英九「九二共識」的完整圖像,於是,過去的國共高層對話,馬英九要吳伯雄帶去的十六字箴言的第一句話都是「正視現實」,意即要中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
這次的「吳習會」,改變了過去馬政府對「九二共識」的解釋,以「新三不」取代「舊三不」,意即以「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取代「不統、不獨、不武」,不但向中共「反獨、要武、要統」的立場貼近,而且不惜從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共和國的「互不承認、互不否認」撤退到不提中華民國的「自我否認」,馬英九也推翻了自己在2012年的競選承諾,他當時的承諾是台灣的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所謂的「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與「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都是在削減台灣前途的選項。就此而言,所謂的「一中架構」就是國、共共同解釋「「九二共識」」改變的內涵。
這次的「吳習會」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習近平第一次較完整的說出自己的對台政策總體思維,此即「習四點」共約1500餘字的講話稿,傳達給馬政府的第一個訊息是:兩岸關係進入「新形勢、新起點、新階段」,提醒台灣未來中共的對台政策不是「胡規習隨」。其次,習近平刻意不提中共對台政策的歷史傳承,例如「江八點」與「胡六點」,也不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強烈表現其個人求新求變的企圖心。
所謂「習四點」的概要如下:
一、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係大局。談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二、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係前途。談兩岸一家人的認同
三、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談一中框架。
四、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係全面發展。談反台獨與兩岸交流。
相對的,吳伯雄也向習近平提出了「吳七點」,概要如下:
一、 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的政治互信基礎。
二、 強化兩岸經濟關係與經濟整合。我們盼望能儘速加入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
三、 我們希望有意義參與國際活動。
四、 深化社會交流,積極促成兩岸互設辦事處。
五、 加強文化交流、推動教育協議。在此基礎循序漸進,未來也可討論推動文化交流協議。
六、 早日簽署換匯協議,加強兩岸金融合作。雖然大陸人民銀行一再表示「兩岸可以商談貨幣互換協議」,但尚無具體進展。
七、 增強民族認同,祖先無從選擇。
假如把「習四點」與「吳七點」做比較的話,立刻可以發現二者交集處並不多,恐怕是歷屆國共高層會談中,共識最少的一次,是國共論壇的大退步。2012年在日本的「連胡會」,胡錦濤還承諾把台灣加入兩個國際組織的建議帶回認真研究,但這次習近平對台灣希望有意義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置若晃聞。
「習四點」的新聞稿有引述「吳七點」的第一與第七點,其他全部不提,因此,「習四點」基本上是一篇政治宣言,要求兩岸即刻進行政治對話與協商。
四、結論
習近平上台這七個月來的步調非常快,在外交上,已經走完了中、俄的「普習會」,「金磚五國會」,中、美「歐習會」與中、韓的「朴習會」,其大國外交還差日本與歐盟;相對之下,其對台政策的步伐更快,已經走完了包括國共之間的「連習會」與「吳習會」、海基與海協的「兩會高層會談」、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北京會談」、兩岸軍方的「築信會談」、跟部分民進黨的「香港會談」,現在,北京對台政策還少半塊拼圖,此即政府與政府之間的政治談判,換言之,馬政府已經退守到最後的一隅。
從「歐習會」到「吳習會」,關鍵仍在馬政府的因應措施,尤其是馬英九授權的「吳習會」,一個被忽略的問題是,國民黨在政治上做重大讓步,但其收穫是什麼?意即犧牲台灣民主與主權的價錢為何?吳伯雄的回國記者會聲稱收穫是:消除了習近平對馬英九的誤解。
馬英九曾經承諾: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2300萬人民決定,其程序由公民投票決定之,包括事先與事後公投。於是我們的疑問是,馬英九總統有沒有背離自己的競選主張、背棄對台灣選民的選舉承諾、背叛忠於中華民國的就職誓約?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董立文/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台灣)
現任: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經歷: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
前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