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3,398
2010
10
月號論壇主題
亞洲新情勢下兩岸四地的挑戰與機會
從亞洲新情情勢看兩岸的挑戰與機會
魏啟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台灣)
 古諺云:「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佛家說:「因緣具足、開花結果」。台灣近十五年來,所面對的情勢變化、挑戰與機會;回首來時路,恰可用這16字箴言,暫作一個總結。
 順著時序的縱向,台灣所面臨的情勢變化,約略可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應從90年代兩岸開始「融冰」談起,時任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乃至入主行政院組閣,成為閣揆的蕭萬長,為搭建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後,與國際接軌跳板,兼具發揮台灣優勢的平台,而在當時的財經兩岸政策上,曾經規劃出一個「亞太營運中心」的重大計劃。
 15年前,蕭內閣主導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是想透過兩岸必須有更深一層交流的認知,為讓台灣發展成,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以後,與歐美市場之間,一個整合的平台,當時也具體而微地規劃出製造、海運、空運、金融、電信、媒體等六大營運中心,甚至於積極的思考過,可以階段性地設立境外特區,來因應兩岸特殊的需要;這樣的願景,在當時可謂萬事俱備、只欠「三通」,躍躍欲試的規劃中。
 但事與願違,「兩國論」之後所發生的96年飛彈危機,台灣在政治上的政策,突然之間又轉變成「戒急用忍」,三通談判戛然而止。當然,在兩岸三通無法談下去之下,三通時程遙遙無期,整個亞太營運中心有一半地區無法通達,加上政策的改弦易轍,因此,這個蕭內閣曾經努力過的財經兩岸政策,就一直處於「環境不成熟」,而被束之高閣。
 第二個階段,則是19977月起,由泰國肇始的亞洲金融風暴。事實上,這也是台灣在戒急用忍之後,另一個新情勢的來臨與挑戰,當時台灣的蕭萬長內閣因應政策算是成功的,其政策的主軸一言以蔽之,就是先穩定金融再說;以當時整個亞洲大部分的幣值幾乎減掉一半,人民財富大幅縮水,台灣只受到輕微的衝擊,因而甚受各方稱道。不過,也因為這項穩定措施,而埋下日後必須進行金融改革的種因,因為當時整個產業的負擔,包括紓困、穩定股市、金融等等籌碼,全由金融業來吸收。
 距此10年後的2008年,又發生了一個國際性的金融海嘯,從美國華爾街開始,金融業、國際基金等相繼崩潰,席捲全球無一倖免,整個金融市場大幅萎縮,全球市場重新洗牌,從這時起,新的環境出又現了,同時,也醞釀出第三個階段。
 新環境出現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居世界經濟板塊最大的美國,為了解決其次級房屋信貸危機,唯恐遭遇第二次金融海嘯,而一直將其貨幣政策,用很寬鬆的方式處理,其聯邦基金的利率,竟從原來的5.25%掉到0.25%,美國政府旋即採取「經濟穩定緊急法案」等振興經濟,與解救金融機構等諸多方案,如此空前大手筆,總計約花了二兆美元,因而造成整個量化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資金充斥於國際間,由於全球化的關係,遂形成熱錢四處游竄。
 從2009年底,到今(2010)年上半年,又發生一個歐洲主權債券危機,游走的熱錢為了避開這些債務壓力大的歐洲國家,整個資金就湧向了新興市場國家,畢竟,這些國家的政府債券是最安全的,因此,國際熱錢大概都流向亞洲,感受到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現象。在這理必須順帶約略探討到,最近亞洲匯市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一些個人觀察。
 日前台灣央行宣佈,升息0.125個百分點,央行為了「打房」,祭出這一記升息之計,卻形成匯市、股市兩頭熱,後來為了穩住雙市,防止熱錢覬覦股市、炒作匯市,還忙著坐鎮匯市、約見外資。其實,央行的這個舉動只可以「可愛」視之,因為,央行打房所依據的主計處統計資料,是有點問題的,台灣的貧富懸殊應該不如統計上,想像中的那麼嚴重。
按主計處所統計,它是比較1990、95、2000、2005年等每5年之家戶所得,再以最高所得與最低所得的各20%,來進行差距分析,但事實上,這20年來,台灣家庭戶數結構已經改變,每個家庭人口數,已從過去的平均4.2人,修正為1.9人,小家庭一直出現,使得早年最窮的平均年齡是40幾歲,現在變成60幾歲,這裡就出現玄機了,老年人雖然沒有收入,但並不表示沒有儲蓄,這樣的家戶結構卻仍然以薪資收入,作為統計依據,必然會與事實有所出入。
 然而,台北市的房地產價格,的確是處於「飆升」的狀態,政府在政治上著實也難交代,所以央行就「可愛」地想出升息半碼一招,欲加入遏止,這時,急著等待人民幣升值的全世界游資,正苦於找出路,台灣宣佈升息正好讓熱錢流進來。所以說,台灣央行為了不讓台幣升值,就只好拼命發行台幣吸收美元,同時,這些游資一多,資金氾濫,反而支撐了房地產,需求增加而投資供給有限,結果更加助長房地產的看跌不跌,鄰近的韓國也有類似問題。其實,癥結都在供需問題上。
 再看人民幣的問題,在中國與美國之間,貿易逆差日趨擴大下,美國一方面採取貨幣寬鬆量化,一方面要提升其國內產業競爭力,所以一直認為人民幣低估,美方估計中國每個月從美國市場所獲得的盈餘約有200億美元,而中國目前的外匯存底已經高達三兆五千億美元,因此認為中國產品輸出美國,等同於將「失業」輸出給美國。但美國自己不敢升息,因為升息後美元就會上升,造成人民幣更低,這就是美國一直軟硬兼施、道德勸說,要求中共當局將人民幣大幅升值的主要原因。
 面對美方的壓力,中國方面的經濟學者有兩派不同意見,一派比較自由經濟主義的學者認為,如果真如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美國演說中所稱,人民幣一旦大幅升值,大陸很多產品將無利可圖,那就表示說,這些產業能夠生存,是全中國人民在補貼他們,因為人民幣不升值,造就了這些產品得以便宜出口,而美國得了便宜還賣乖,故而要求升值以落實照顧全民福祉。
 而另一派經濟學者則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國情不同,中國不像美國或台灣,中產階級很多,尤其中國經濟體系不同,各地「經濟氣溫」不一樣,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雖然解決了沿海地帶的通貨膨脹問題,卻會讓內陸地區雪上加霜,更加沒人願意前往投資了,據以建議採取穩定漸進的舉措。
 溫家寶總理顯然接受了後者一派意見,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後,他就宣佈人民幣釘住美元,直到今年6月以後,又宣佈匯率改革,採取浮動匯率政策,當時溫總理曾說,人民幣再升值3%差不多,而今年9月最後的兩個星期,人民幣曾有快速的升值,前後總計升值了約1.8%,所以各方預期,人民幣很快地還會有大約1.2%的升值空間。
 就在這一波金融海嘯餘波盪漾之間,兩岸關係峰迴路轉,在重啟協商大門之後,實現了三通、擴大了交流,尤其是兩岸簽署了ECFA,對台灣而言,是在WTO架構下,一種避開香港模式(CEPA),也避開FTA(半官方組織)模式的一種折中模式,但是,在此架構之下,只要是列入「清單」上的產業,台灣與大陸,就等同於自由貿易的共同市場,這對於台灣而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那就是,15年前,台灣所規劃的亞太營運中心,當年被迫中途停擺,所留下遺憾的環境障礙關鍵因素,如今卻逐一迎刃而解!
 除了簽署ECFA之外,台灣在今年初通過產業創新條例,很戲劇性地將台灣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從25%降為17%,而大陸類似稅賦稱為公司稅,目前仍是25%,台商盈餘如要匯回台灣,則需再課10%,加總成為32.5%,這就是「鮭魚返鄉」,台商出現回流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去(2009)年1月23日,台灣將遺產稅與贈與稅從50%降到10%,讓許多富商巨賈不必再將資產移到香港,或者成為紙上虛擬公司遠走海外避稅天堂,這些優惠措施,更強化了台灣作為亞太營運中心的競爭條件。
 因此,兩岸簽署ECFA後,加上兩岸直航班次大幅增加,台灣的亞太營運平台已隱然成型,如果台灣能夠再予適度開放,兩岸人民持續交流,台灣不但可以讓台商回流、迎向世界;外商可將台灣當作進入中國的跳板,台灣同時也是陸商國際化之前,亞太化的中繼站,用一句大陸朋友的話講,這正是台灣難得一見的「機遇」。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魏啟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台灣)
現任: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華頓證券投資信託公司董事長、
啟鼎華鼎遠鼎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
法國巴黎大學(經濟)博士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管理碩士。
曾任: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所長、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行政院秘書長、 台灣土地銀行董事長、 華頓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