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5,660
2013
08
月號論壇主題
我在城市、鄉村的文化記憶與想像
我們的鄉愁
黃湯姆/文字工作者(台灣)
 資本主義活動的地理景觀充斥著各種矛盾和張力,而且面臨各式各樣技術和經濟運作的壓力,呈現恆常的不穩定狀態。……這一切的整體作用就是資本主義不停創造地理景觀,以促進它在某個時間點上的活動,最終卻必須在稍後的另一個時間點將其摧毀,以建立一片全然不同的地景滿足對持續資本積累的恆久渴求。這就是銘寫於資本積累的真實歷史地理景觀上,一部創造性破壞的歷史。
                                                                                    
                                    David Harvey

昨日向以軍老師請益文學事情,聊起活動執行上的可能困難,比方說,新世紀以降的閱讀急速凋零,或者都市中產的習慣冷眼旁觀,我們失卻了如上世紀二〇年代那急切變革社會的熱情,而即便都是來自鄉村但臉書及LINE世代所貼所愛,會是NBA會是馬卡龍會是遠方都會的故事。為什麼呢湯姆突然冒出這句:我這一代沒有鄉愁。

我們出生時上輩皆已被迫放棄田地成為台灣大轉型年代的勞動預備軍,我們的鄉野其實也都開始了都市化的開發進程五年小變十年大變,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釋出的龐大土地利益集中於新舊地主,且趁著解嚴後的政治改革此利益成為權力結構的運作樞紐,乃至今日我們口頭上的地方民主或實質上的代議僭越,最終都只是這土地財政中的既得利益群體牢牢掌握了權力。

我們離開既不新奇也不再善良的鄉村來到城市,而整個台灣經濟的再投資以及科技產業的創新能量,卻已因洶湧的土地泡沫與舉國的短視近利而停滯了近二十年,這國際代工島上我們的勞動所得也隨之停滯二十年。另一方面,掌握權力者從未反思他們的空間統治,怪手繼續開入稻田摧毀民宅為了一個個空洞的、不再可能的科學園區,為了讓這空洞可以吹起更大的泡沫,為了讓更多的泡沫可以分贓給更貪婪的頭人,他們且將這一切稱之為公共利益。鄉野不可能存在歸返也必然迷途,我們所嚮往的城市正逐漸吞噬我們離去的地方。

於是我們在現代性的零碎與孤獨下拚搏,我們在日趨沉重的房貸與日顯低微的薪資中求生,我們在大量的消費刺激與纏身債務之間計算過日,我們也都將在都市邊緣生養下一代的勞動者。但注定的,我這一代沒有鄉愁,沒有土地的依戀,沒有土地之上人情的連結,而只要我們仍辛勤工作,仍願意以青春抵押換取未來的居所,這泡沫暫時還不會破滅,即便有一天島嶼崩壞城市死寂,償還的也將是我們。說是國家的子民,但我們實為資本的奴隸。

今日這資本的過度積累與空間重組(創造與摧毀)不會停止,它已綁架了台灣的股市與經濟的可能,它已綁架了地方的選票與民主的想像,它連警政系統甚至中央政權都綁架了。今日的受苦者連說都不能說,連喊都不能喊,所有的反抗會在都市的冷氣房中被消弭,會在中產的螢光幕前被轉台。為什麼呢湯姆突然冒出這句:我這一代沒有鄉愁,這是打我們降生之日就已經開始的事,這也是台灣以外整個世界包括中國城鄉間共同面臨的劇變。

怎麼辦呢我不知道,我們都活得很痛苦,我們都活在現代性的重度憂鬱之下,最好不要想,最好不要讀。情感枯竭,學業停滯,這陣子我反覆如此。這一天下午我喊著要跟大叔去中央社前看江宜樺,愛哭愛綴路這樣,說好他到了一定要打電話給我,因為湯姆怕生人多的地方不會去。他沒打給我,街上已經混亂,有人同警察理論,被他們帶走,失約之人連口號都未曾喊過就被強押帶走。大暑之日,我糾成一團路人甲。(註一)

到現場吧,在城市街道犁耕或者巡水,在柏油路上流汗或者流淚,鄉愁因為過往土地上的生活而沉澱積聚,家鄉也可以在此刻的行動中創造出來。到每一個現場吧,在現實裡閱讀,在現實裡書寫,這是我想得到的我自己僅有的可能性。去地上翻滾,不要匆匆搭上捷運,人行道裡會湧出泥,不遠的牆邊會有你的鄰人,去找我們的鄉愁。

註一:爭議超過三年的苗栗大埔農地徵收案,縣政府於二〇一三年七月十八日強制拆除四戶拒遷戶,事件後全台各地陸續有民眾自發性向政府要員嗆聲,「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而警察執法也愈趨凌厲。本文初稿寫作於七月二十三日,是日上午台北市塔城街衛生福利部掛牌現場,政大教授徐世榮與一抗議學生遭警方依公共危險、妨害公務罪逮捕;下午松江路中央社新書發表會會場外,則有五位民眾被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六條強制帶回派出所偵訊。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黃湯姆/文字工作者(台灣)
自閉兒。水泥工。退伍軍人。一九七六年生於海線大甲,九四年起多賃居台北內外。九七年倉促出版詩集《海岸山脈》,後作品譯入《De l'infidélité: anthologie de la poésie contemporaine de Taiwan》(Buchet/Chastel)。陸軍一八一一梯一般兵入伍,服役於嘉義水上摩步旅,多次入九二一災區執行救援、運輸與開設補給點等任務。兩千年後重返社會,嘗以報導與編輯為業,癡迷地理、膠捲與印刷,拿過幾座金鼎獎。他是失去文學之人,《文學理論倒讀》(二魚文化)是他的中輟以及復學之書。他本名是,黃同弘。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