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5,590
2010
10
月號論壇主題
亞洲新情勢下兩岸四地的挑戰與機會
兩岸合編大辭典
謝如珍/文山報導雜誌發行人、淡海報導雜誌社長 (台灣)
今年8月底,台灣中央社報導指出,由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主導的國家文化總會,正式宣布將與中國大陸合作,研擬以電子形式推出《兩岸大辭典》,最快2011年,辭典的部分資料就可放在網站上,讓兩岸民眾能熟悉彼此用語,「減少溝通交流上的阻礙」。
在去年,中國社會科學報針對此議題做過報導,並表示,早在90年代中期,為了幫助留學生減少學習中文的困難,北京語言大學就聯合台灣「中華語文研習所」共同編寫《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發現除了留學生,兩岸民眾也需要這樣的工具書來「加強相互了解」。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還放眼大中華圏,今年5月中旬,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歷時5年、由30多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地的華語研究專家、語文工作者所編寫的《全球華語詞典》,其中收錄、對照80年代以來上述華人社區所使用的不同辭彙,「方便各地華人相互溝通」。
因此,兩岸合編大辭典,總結一句,就是為了促進全球各地華語文使用者彼此之間的跨文化溝通、了解及接納。
 的確,記得高中畢業赴美求學,首先遇見的文化衝擊,不是加州人穿著海灘褲及夾腳拖、大刺刺的將腳ㄚ子擱在椅背上聽課,而是香港男同學突然以生硬的國語怯怯的問了一句:「你想要香口膠(口香糖)嗎?」
到馬來西亞訪友,在台灣臉部保養叫「做臉」,當被問到要不要一起去「洗臉」時,滿頭霧水。
在北京的「死黨」告訴我,當她「鬧心(心中鬱悶)」時,就特喜歡找我說說話兒。
而有了《兩岸大辭典》或《全球華語詞典》,因各地詞彙不同所造成的溝通不良問題,現在輕鬆迎刃而解,不用賞無辜的香港男同學一個耳光,也不必納悶馬來西亞人洗臉何必呼朋引伴,更不用擔心北京好友是否患了心血管疾病,再加上現代科技的幫助,電子、線上辭典讓我們迅速有效率的找到我們所要的答案,哇,世界真美好!
然而,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答案既是也非。

重點就在於語言的使用和文化的內化,脫不了關係。但因著語言本身被他人賦予的價值、兩岸官員暗自在政治上持續「國家統一」及「文化認同」的角力,兩岸文化的鴻溝並未因為合編辭典而縮減。

舉例來說,因為民眾對周杰倫、林志玲等台灣偶像的喜愛,再加上崇尚台灣的「國語」用字遣詞較為文雅,中國新一代的演藝界人士,說話方式已漸漸向台灣人靠攏,這樣的台式說話用詞方式,成了演藝時尚,也成了掙錢的一技之長,但對於兩岸人民彼此的認識及欣賞,沒有太大實質的影響。
再者,兩岸官員及學者不止一次表示,編纂大辭典的重要意義之一,即是希望藉由整合兩岸文字、語法等分歧,「客觀」的求同存異,以便兩岸在文化認同上「更進一步」。甚至有學者喊出「每統一一個字,就向前走了一步」的口號,提出現在先將不同的詞彙對應關係釐清,未來經由專家學者討論來統一;再將簡體字、繁體字以「文字優化」為標準,具體制定文字書寫規範。但是如此熱切地提倡將兩岸語言標準化,除了無法獲得兩地民眾肯定,反而會提出質疑,到底最終被塑造出要認同的「華語文化」和自身有沒有關係?
歐盟語言政策制定委員、跨文化溝通語言教育專家Michael Byram指出,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語言的統一不是主要問題,但語言使用者的主動涉入另一語言社群才是關鍵。任何人若願意經歷在一個非母語的語言社群中重新社會化的過程,學習在不同情境下,以適當的辭彙去表達自己,並與人互動,而這個選擇過程,必需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同在當時情境中的人著想,反思自己的角色及與他人的關係,如此才能達到真正的跨文化溝通。
就好像當我們願意主動捨棄使用習慣的「鏡頭」,改為「攝像頭」;接受他人以「好牛」稱讚自己,並以此為起點去關心生活週遭的人事物,才能有效溝通。
猶記得數年前亞洲及非英語系國家還有「英語熱」,但隨著世界經濟重心轉移至中國市場,「華文瘋」成了目前地球村最夯的話題,中國及台灣身為華語文主要使用者,再加上各自發展簡、繁體的華文應用,二方責無旁貸成為現今華語文辭典編纂的主導者。只是大家要知道,兩岸合編大辭典,絶對不僅止於知道台灣泡麵在中國內地被稱為方便面、即食面,在香港澳門被稱為公仔麵那麼簡單。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謝如珍/文山報導雜誌發行人、淡海報導雜誌社長 (台灣)
媒體工作者。

現任:(台灣)文山報導雜誌發行人、淡海報導雜誌社長、景文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世新大學終身學院兼任講師。
英國德倫大學跨文化溝通教育博士、
美國聖荷西大學整合行銷傳播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新聞公關學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