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2,097
2013
08
月號論壇主題
我在城市、鄉村的文化記憶與想像
我的鄉愁我的歌?
陳騰芳/退休媒體人 (台灣)
 有人說:「什麼是鄉愁?鄉愁就是回不去的地方。」我越來越認同這樣的觀點,因為我夢中的故鄉已經「回不去了!」
新竹科學園區名氣很大,她為台灣帶來經濟奇蹟,創造了讓世人驚艷的科技成就,但是她卻毀了我的第一故鄉。
我出生在新竹縣寶山,這是一個少人知道的小地方,但是如果你說是新竹科學園區三期,就知道她的大概方向了,就是新竹科學園區東側新開發的廠區附近。
一個城市的建設或是敗壞都是漸進的,人們在不知不覺間城市(或者是鄉村)忽然就改變了。
新竹科學園區在三十年前開發的時候,我己經離開寶山多年,那時的園區範圍很小,小到連留在故鄉的鄰居都覺得科學園區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鄰居甚至很羨慕那些因為科學園區開發而被徵收土地的地主,鄰居期待「什麼時候才可能輪到自己的土地也被徵收了」呢?
儘管科學園區的土地被徵收戶在徵收過程中有抗爭,其實大家心裡是很高興的,因為耕作實在太辛苦了。我們的故鄉鄰居就是在這種心理下,土地一片片被鯨吞蠶食了,而且是賤價出售。
科學園區開發不久,土地掮客開始絡繹於我們故鄉的阡陌間,希望整筆買走我們以及鄰居甚至隔壁村莊農戶的祖產。
有趣的是,竟然大部分人都同意出售,從一開始的一甲三萬(真的是三萬台幣)慢慢提高到九萬、十五萬。對於世代務農的鄉下人而言,這是多麼好的價錢,因為在此之前,根本沒有人會這個價錢,甚至假設有人要遷居到別的城鎮,還得要拜託鄰居幫忙出個「意思的價錢」接手田地。
對鄰居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翻身的好機會,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於是我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的故鄉。
我們的故鄉,福爾摩莎高速公路通過,高鐵在我們祠堂的後方穿過,偶爾搭乘高鐵經過這一帶時,我總是忍不住要在高速行進間轉身遙望故鄉,每一次短暫的一瞥總是引起我長長的失落與嘆息。因為故鄉已非昔日面貌。
我們的土地被賣掉了,購買者其實並未作開發而是任其荒蕪,果園不再生產柑橘,稻田也是雜草叢生,圳溝滯塞、水路不通、池塘優養。因為這家公司的董事長目前還「債留台灣,人在大陸」。
這不是我夢中的故鄉。
當初出售土地的鄉人的生活品質還是沒有改變,耕地被買走了,只能守著僅存的老房子過日子,生活靠打工或者出外工作的兒女偶爾接濟。
像這樣的故事,不止在我的村落發生,在我們那個鄉鎮幾乎是遍鄉都是,相同的故事不斷地被複製。
民國八十年以後,新竹科學園區擴大開發,之後二期、三期開發基地不斷地逼進我的故鄉,終於有一天,對面山上蓋起大面積的「聯華山莊」、「諾貝爾華城」,新穎的建築舖天蓋地而來,而故鄉的鄰居還是只能在傳統、破敗的磚瓦房蝸居。
資料顯示,民國77年至民國79年,寶山鄉的人口增加率為負成長,其中以民國77年最為嚴重,顯示人口有外移的現象。但從民國80年起,人口呈現正成長率,以民國79年到民國82年人口增加最快,平均增加率為1.73%。探究其成因,推測應是因為新竹科學園區所引進的大量人口所致。
但是另據分析,寶山鄉人口實際增加比上列數字還多,因為有些外地人在科學園區上班在寶山置產生活,戶籍還留在故鄉。
因此,此地的戶籍人口結構僅小幅度增加,所顯示的政治意涵是選民結構沒有太大的變化。儘管鄉長和唯一的一席縣議員都是民進黨籍,然而此一現象並不足以說明與所謂政治版塊移動有關。因為迄目前為止,幾次選舉的候選人皆是依靠「傳統」的選舉方式(米粉場加鈔票),尤其是最近一次的農會選舉,檢調以大批人力全天候進駐寶山,此地選風如何,不言可喻。
可以說,新興人口特別是高科技背景者移居寶山,並未給該地區帶來明顯的政治面相上的改變,至少選舉這一項還是「老規矩」。
然而在生活面相上卻有相當程度的不同,因為這些新興人口大都具有高學歷,因此地方公僕的對應上就必須有別於以往。鄉公所秘書這個職務,以往大都是政治酬庸性質,能力、學歷未必是考慮重點,派系、投資才是必備條件。
本屆寶山鄉公所秘書是一個具有博士學歷的年輕人,形象清新,所以在與當地居民(尤其是新興人口)溝通上,增加許多說服力。這是十分特殊的現象,顯示鄉公所也注意到居民(未必是公民)人口結構改變的事實。
客家人個性保守,但是卻是一個很隨性、適應性很強的民族,即使在全部都是客家人的場合,也未必完全以母語溝通,南腔北調都能被接受。因此儘管傳統的寶山村落幾乎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是客家人,一如其他客家地區,母語凋零的情形也是令人擔憂。在新興人口進住之後,凋零的速度只有更快不會更慢。
雖然鄉公所方面辦理許多民俗活動(例如「打中午」),希望力挽狂瀾,但是顯然敵不過現實的趨勢。
其實所謂本土文化也罷在地文化也罷,如果有一天被當成公部門辦理被當成政績,甚至被包裝成選舉造勢活動的置入性行銷,那註定這個文化活動是瀕臨式微了。
記得以前每至秋收之後,故鄉最熱門的活動就屬「平安戲」,請一台戲班子到村莊的廟埕前公演,家家戶戶辦桌請客,再窮也要借錢盛大舉辦,而且早早要預約好親朋好友的行程。
可如今,戲班子沒有人請漸漸解散消失,沒有人再有辦桌請客的熱忱,因為辦了不一定請到客,所以有「請客容易請人難」的現代感嘆詞。
而一定少有人相信,一年一度的平安戲可是當年的地方大事,即使屬於我這一代半老不老的中古人,想起「那些年,我們一起看的平安戲」,就油然而生無限的神往呢。
故鄉改變就是改變了,她的風貌和依附著土地家園而存在的文化活動,這些種種 ,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何年何月,我們才能盼到那「似曾相識的燕子」歸來呢?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陳騰芳/退休媒體人 (台灣)
陳騰芳,新竹縣寶山鄉客家人,小學六年級遷移到城鎮成長、就業。
中國時報退休,目前擔任新竹縣文化基金會常務董事。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