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6,171
2013
08
月號論壇主題
我在城市、鄉村的文化記憶與想像
從慢活到慢城
江迅/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香港)
 剛結束的香港書展,邀請的16位名作家講座嘉賓中,有一位被稱為「慢活」的作家:台灣舒國治。我是書展講座活動策劃人,舒國治是我四個月前力主邀請的。讀者稱他是「閒散慢活大師」,評論家將「舒國治的狀態稱為慢活」。
6月初,我大病一場,死而復生,朋友們都建議我,放慢人生腳步,聲稱「要快活,先慢活」。書展期間太忙,沒能與舒國治單獨聊天,在他離開香港的前一天,總算能與國治夫婦靜下心用餐。那天,他跟我談「慢活」。他是個生活大行家,執意「活在當下」,安於簡樸,樂得輕便,即便是經濟狀況處於窘迫之際,仍堅持「缺的不是錢,是生活」的理念,「用最寶貴的時間去換錢的舉動萬萬不可」。儘管他的有些觀點,我不完全理解,但放慢生活節奏,我當盡力而為。慢活,尋找生活的真諦。過自己想過的日子,才是好日子;要自己想要的活法兒,就是好活法兒。
近年來,世界各地刮起「慢活」風,讓精神和身心得到放鬆。「慢活族」倡導慢工作,慢運動,慢用餐,慢閱讀。慢活,不是蝸牛化,而是追求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放慢速度,關掉手機,少看電視,遠離網絡,拒絕喧囂,注意環保,關注心靈,不再像傳統職場中人那樣無休止拼搏,而是用寧靜對抗浮躁,追求舒適而休閒生活。
說起慢活,就想起「慢城」。慢城,是一種生活的想像,或許是未來城市與鄉村的文化期待。
目前,全球共有27個國家100多個城市,被授予「國際慢城」稱號。中、日、韓是其中僅有的3個亞洲國家,韓國擁有11個「國際慢城」,中國和日本都只有1個。中國的「慢城」在哪兒?
中國「慢城」是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的椏溪鎮。
201011月蘇格蘭國際慢城會議上,椏溪被國際慢城聯盟授予「國際慢城」稱號。從南京市區到椏溪「慢城」,車行約一小時。從南京市區新街口到慢城總路程88公里。從寧高高速公路轉盤下,穿行雙牌石(漆橋)鎮,再往前就是椏溪鎮。都市喧囂慢慢褪去,田園風光漸入眼簾。青山綠水,鳥鳴婉轉,蝶舞蹁躚,生態景區。地處蘇皖交界,村舍白牆黛瓦馬頭牆。嚴格說,「慢城」非城,只是椏溪鎮西北部的藍溪、瑤宕、橋李等6個行政村,面積49平方公里,
「慢城」是一種放慢生活節奏的城市形態,是指人口在5萬以下的城鎮、村莊或社區,沒污染,沒噪音,講究都市綠化,倡導綠色能源,宣揚傳統手工方法作業,鼓勵本土生產和消費,沒有快餐店,沒有超市。椏溪「慢城」人口2萬,地處丘陵區,沿途有茶葉、早園竹、竹果、吊瓜子等綠色食品。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卞和望玉」的望玉山,省文保單位牛皋抗金的南城遺址,還有市文保單位永慶寺等景觀。國際慢城聯盟規定,其成員必須在城市人口、環境政策、城市發展規劃、基礎設施、食品生產等方面,滿足54項具體規定。舉例說,國際慢城聯盟的章程規定,汽車在「慢城」的行駛時速不得超過20公里;超市和速食、咖啡廳等連鎖店都被禁止。
不過,走進椏溪,不難發現:「慢城」已將低調慢行多年的椏溪,拉上了經濟發展「快車道」。一邊要保護生態,保持悠閒的生活方式,另一邊卻要發展旅遊,加快招商。兩者明顯背道而馳。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在國際慢城概念誘惑下,眾多遊客和商家慕名而來。2012年,「慢城」接待遊客11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億元人民幣。對於一片由6個村組成的觀光帶而言,這筆收入可謂奪目。其實,遊客在這裡或許能感受「慢生活」的魅力,但當地居民的生活卻並不慢。他們有的已搶先進入快車道,品嘗「快」的滋味,借「慢城」的發展,正忙著為他人的「慢」服務。在椏溪,路上車少,隨時可見車速並不慢,國際慢城聯盟的章程規定,車速不能超過20公里,事實上,時速四五十公里很常見。村民說,時速20公里也太慢了,都變成蝸牛了,誰受得了?
「慢城」是村民賴以生存的故土,而「慢」專屬於外來遊客。在慢城管委會的一份「建設管理工作情況彙報」表明,為爭創國家4A級景區,確定2013年是「慢城項目建設年」,在「慢城」核心地帶的一片工地上,重點項目「慢城小鎮」10月建成,自然少不了商業街區;度假村項目10月完成一期建設;精品酒店項目7月開工……「吸引更多投資商參與慢城建設」,被寫入了整體項目計劃中。
這一切與「國際慢城」推崇的理念相符嗎?如果只是為遊客服務,那和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慢城」,還是一回事嗎?或許,它只是一個不錯的鄉村旅遊項目而已。歐洲「慢城」更強調保護當地歷史文化,中國「慢城」則以遊客需求為導向,吸引外地人集聚。椏溪「慢城小鎮」應突出村莊歷史文化和區域特徵,如果想快速利用「慢城」品牌賺錢,無疑與「國際慢城」的理念背道而馳,是難以長期發展的。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江迅/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香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發表和出版了600多萬字的非虛構(紀實)文學、散文和評論,發表了1000多萬字新聞作品,獲20多項全國和香港、上海、北京、吉林等文學獎和新聞獎,目前在北京、上海、吉隆坡等地傳媒寫專欄。已出版的作品集有﹕《崛立雷州》、《大下海》、《1998中國病》、《行筆香港》、《跨越2000年》、《聚焦洋紫荊.第一卷.屐痕》、《聚焦洋紫荊.第二卷.星辰》、《漣漪香江》、《香港的七情六慾》、《港人創業上海》、《香港,一個城市的密碼》、《干物女與草食男——從故事碎影關照中國社會》,作品被收入48部合集,當下正在撰寫《解碼朝鮮》和《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兩書。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