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6,799
2013
09
月號論壇主題
省視台灣大兵洪仲丘之死
重啟「募兵懸崖」的政策窗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日本學者今井一男曾在「官僚的生態和內幕」一書中,毫不避諱地指陳:「官僚不滅對官僚的詛咒亦不滅。」政府官僚的科層文化,似乎牢不可破,層級節制的行事風格,是一種權威的象徵,軍事傳統絕對政府官僚最保守且嚴密的系統。美國自由派時常批評五角大廈,自外於公民社會,成為封閉「國中之國」,操控華府的國防和外交。公允輿論和國民情緒,不可直接劃上等號,但洪案事件卻愈演愈烈,政府議程幾乎失靈,輿論撻伐力道之猛烈,似乎變成:「542旅不滅,對國軍的詛咒亦不滅。」
公民議程和媒體議程所催生的公民運動,扭轉制度議程和菁英議程所主導的國軍改革,立法院迅速地修正「軍事審判法」,閣揆宣示允諾行政院將重新啟動軍中冤案的調查,孤立無緣的國防部被迫承擔各界對軍法和軍檢的不信任,成為被謾罵、被改革、被檢討之標的,中華民國軍人的尊嚴,頓時間蕩然無存。國防部在洪仲丘枉死事件的處理過程,並沒有把握黃金時間,作出更為積極的回應,彷彿視為例行公事般的敷衍行事,鄉愿迂腐且草菅人命的官僚心態,終至激發更嚴重的民怨與激憤。七月二十號當晚,上萬人包圍國防部貴陽大樓,聲援下士洪仲丘枉死事件;直到八月三號傍晚,二十五萬白衫軍聚集凱達格蘭大道,在景福門周圍建構出白色十字架象徵。那晚,「討公道、要真相」的吶喊,擲地有聲地在凱道上響徹雲宵,中華民國建軍備戰六十餘年來,不曾如此對立的軍民關係,近乎決裂。
八月三號當晚,一位現役軍官上台的演說,自稱建中、台大畢業,其軍人身份及演講內容,其實不為現場群眾所好。當他提及年輕時,因為對軍人的嚮往,決定畢業後投筆從戎,開啟保家衛國的軍旅生涯。筆者當下並不清楚這位現役軍官決定上台演說,究竟是臨時起意的義憤填膺?還是背後經過深謀遠慮的構思?但是,現役軍人上台演說的舉措,在部隊的「潛規則」下,是否影響後續的軍旅生涯,不得而知。洪案事後,引發七日內連換三位國防部長的新聞,軍中派系內鬥的訊息不斷。但讓筆者最為關注者,乃監察委員趙昌平所憂慮,陸軍下士洪仲丘一案,必然影響到募兵的意願,募兵制有幾個必須考慮到的因素,包括,待遇、退役後的就業問題、軍人尊嚴與榮譽感,以及軍中人權問題。筆者曾經戲稱「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是最愚蠢的方案,審計部調查後也直言效益有限,反而拉低大專生畢業生的平均薪資。
事實上,騎虎難下的「募兵制」,恐怕是日後對國家安全最致命的政策規劃,當前募兵制的規劃與執行,並非理性地站在「國家安全」及「經濟發展」的角度,而是國內藍綠兩黨基於選票考量,最不負責任的「政治盤算」。前國防部長高華柱曾多次在立法院質詢時直言,國防部的財政預算不足以支應募兵的需求,東拼西湊的募兵制,將導致國軍戰力受損。執行單位推動募兵制上的困難,抵不過高層的意志。試想,貿然在2015年全面推動募兵制,近乎是理盲、濫情的議程設定,是標準地「先射箭、再畫靶」的危險決策,「募兵懸崖」近在咫尺,稍有不甚,陷入國防弱化的陷阱而無法自拔,國家安全將受到更嚴峻的威脅,國家的長治久安,亦頓失倚靠。
現階段兵役政策的「徵募併行」,其實是弔詭、過渡的設計,將過渡的設計視為正常,自然延伸出志願役和義務役,在部隊管理上無可避免的衝突。過往徵兵制的環境下,不需考量兵源,亦無須提供太多誘因,部隊管理方式沿用「恐嚇」和「連坐」,法律上以特別權利義務關係來剝奪自由權。募兵制度則是不同的邏輯,目前多數的以開發國家,包含美國、英國、法國及日本,皆採取募兵制,是出於個人意願,考量的是職涯發展及個人規劃,募兵的誘因設計,應以薪資與生涯規畫等層面來創造。在筆者看來,由國防部單獨推行「募兵制」是一大敗筆,應結合教育部、勞委會、經濟部等,行政院須跨部會成立的專案小組來長期性地推動,包含募兵制政策規劃、相關的政策執行成效,及事後持續性的政策評估。
公民運動的吶喊應當讓政府覺醒,洪案的悲劇不能重複發生,否則對軍民關係的對立情緒下,國防問題將出現嚴重的缺口。我們應當以理性態度,透過當前面臨募兵懸崖的「政策窗」(Policy window),設想能順應時勢變化的兵役制度。尤甚,兵役制度的良莠,對於台灣的國防安全是茲事體大的重大公共議題,畢竟兵役制度之目標在於國家訓練優良的部隊,保衛國家社會的安全,更是保障人民的生命與福祉,國防絕對是重要的公共財。是以,無論是「徵募併行」如何過渡到「募兵制」,皆表示日後軍隊成員將以志願役軍人為作戰主體,實施積極的募兵制,就是吸引及徵選最優秀的青年志士前往部隊服務,透過科學過程及專業訓練,強化志願役軍人的職業認同、部隊歸屬及軍人榮譽,方可透過募兵制建構優良的現代化部隊,承擔國防的重責大任。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學生時期曾赴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交換,代表臺大參與海峽兩岸知識大賽,獲得最佳團隊獎,亦參加海峽兩岸演講比賽,獲選第二名。「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江丙坤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碩士論文,經常撰文評析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