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5,224
2013
09
月號論壇主題
省視台灣大兵洪仲丘之死
《公民1985聯盟》、25萬白衫軍無法自外於台灣社運的命脈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台灣)
 一、洪案簡史和《公民1985聯盟》的組成
今年七月四日,一位台灣陸軍下士洪仲丘在軍營被虐死,軍方卻想以意外結案,家屬強烈質疑,台灣各種媒體乃群起高調報導和代為「辦案」,一時之間,「洪案」變成全台灣無人不知的「國家大事」。
這件不幸的洪案,從一開始就被媒體質疑是一連串「軍中人權疑案」的最新版,不是個案,更不是特例。許許多多過去的受害人父母家屬也紛紛被媒體「邀」出來「站台」,哭訴子弟冤死的軍中黑幕。洪仲丘的姊姊和舅舅在本案從一開始控訴清楚、舉證條理,讓平面和電子媒體有了「理性」和「客觀」的依據,可以有力追蹤要求軍方、國防部,甚至馬政府回應。所以家屬的膽識化哭訴為控告,讓整個社會人心為之動容。媒體的接力代受害人討公道,甚至有替天行道之理,更讓「事件」超越「個人不幸」,直衝「國家弊案」。加上軍方從一開始就諉過和輕率,更讓本案的「衝突性」扶雲霄直上。這三個因素在我看來就是促成《公民1985行動聯盟》這39個年輕新中產階級網友不再只「按讚,終於站出來,起而行的關鍵背景。
促成他們在714日從網路世界走進「現實生活」站出來組成「聯盟」,號召720日的3萬人「公民教召」、「人權燭光晚會」和「追思晚會」,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是因為他們看了那幾天的軍政大官行徑而氣憤了;難怪他們說「我們是一群憤怒的公民,我們就是每一個人」。而進一步激怒聯盟再出面號召83日「著白衣凱道送仲丘」的直接原因,又是因為軍政官僚的無知無能。直接了當地說,就是726日的解剖,竟以意外」作為報告結論、730日軍檢草率偵結起訴書和81日幾位重大加害嫌疑人竟被視為未涉及重罪而獲得交保等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實。
在全民嘩然、群起憤怒的民心下,行動聯盟才能意外成功地感動了25萬白衫軍在83日黃昏和84日清晨,撒下八月雪」,撼動全國
二、25萬白衫軍的背後
74日到84日,這整整一個月在台灣社會場域所出現的幾個重大現象,值得深究和反省。
1.台灣社會人心對馬政府近一年來的一連串錯誤施政(如美牛、油電雙漲、核四公投、漁民被殺、都更走調、狂犬病復發、農民農地受損、服貿協議),因又發生洪仲丘事件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乃構成集體憤怒的社會心理。
2.在網民社區也受到種現實社會情緒的感染,化靜為動,乃從鍵盤動員表態轉變為「全身動員行動」,並號召網民和網民之外的中產階級,挺而走上街頭。這點正是整個洪案事件發展到街頭抗爭的最大轉折和衝擊。
3.83日的白衫軍街頭運動因果,其實沒有與過去30年台灣在追求自由化、民主化歷程中的街頭運動模式有任何不同,都是事出有因在先,師出有名在後;是社會問題逼出街頭運動,然後街頭運動企圖藉抗爭表達社會不滿,要求政府出面解決問題的二部曲。但是在中間的動員方式,如說法、手法、唱法和訴求卻是相當有創意,如無政治口號,也無政黨訴求,全力凸顯憤怒公民的不平和不滿,提出的立即和短期目標很清楚單純(要求洪案真相、改革軍事審判)。就這點與1988年的無殼蝸牛街頭運動很像。
4.不過有一點跟過往30年街頭動很不一樣的是它的動員途徑」:它不是集資登廣告、不靠名人號召、也不任憑媒體片面報導,而是透過網路世界的各種社交網站,在這個所謂的網路公民(netizens)的世界裡,公民1985行動聯盟找到了可動員的廣大群眾。更透過積極網路公民的「交叉討論」和接力,讓洪案的不公不義以及整個社會的挫折和憤怒,終於打動了在這個世界的無數網民,也動員了更多大學生和年輕都市中產階級男女,情不自禁、帶著正義之氣走出門、上凱道。
三、《公民之眼》和公民行動》的未來
所以,洪案所刺激出來被許多媒體與學界譽為「新型公民運動」、「台灣市民階級的無煙硝革命」、「左的旋律」,似有意不但要與過去30年來的各主題社會運動做區隔,也暗示這種「無政黨」、「無政治」、「無藍綠」的「公民運動」才是未來公民社會運動的主流和希望所在。這種期許有部分事實,但卻恐怕不精準和失之浪漫。
上面的分析已清楚指出《公民1985聯盟》所帶動的兩波「運動」是「訴求明確、動員成功、聲勢扎實、效果直接」的「街頭集體抗爭」,它能不能成為另一種以追求社會正義為目標的「公民社會運動」,要看它能不能克服以下幾層從「個別集會遊行活動」到「長期公民社會運動」的關卡:
1.該聯盟無有形的組織,因此有了彈性,也避免官僚化,但能否凝聚組織化的向心力,維持一個社會運動的組織功能和建立組織的公信力?這是大挑戰,有待嚴肅觀察。
2.該聯盟強調「公民行動」,並重申「25萬人站出來,不只為洪案」,更不該是選擇性正義,只要「捍衛公民權、堅持自由民主人權」都該立刻張開公民之眼,挺身出來行動。但是又說「做完了,就再回到自己的工作上去,這不是很帥嗎?」這是豪情,值得佩服;但以現在的聯盟形式,能否時時刻刻都注意社會重大反自由、反民主、反正義、反人權的問題,立即做出「抗爭」的共識,並有效向網民號召爭取回應,以及組織動員一個又一個的集會遊行活動?這也有待進一步檢視。
3.聯盟或許真正期待的是有更多的公民大家可以接棒,發展出許許多多不同訴求和相對應的行動聯盟」,用有效的網路公民溝通對話方式,凝聚共識去發動一波又一波的「街頭運動」,訴求一波又一波的「社會正義訴求」,要求政府一波又一波的「社會改革回應」。這會是台灣公民精神和行動的大轉機,也是我看到最具建設性的另一種社會運動「可能性」,但這種「野火的蔓燒」、「正義感的漫延」和「火炬的傳承」,在今天的台灣是否具備成熟的條件?恐更有待密切關注。
基於以上的檢討和觀察,可以看出1985行動聯盟25萬白衫軍現象,是30年來台灣公民社會運動的延續和創新,而非斷裂和告別。其異同值得好好討論,但不該過分看重它與過去社運在形式和手段的,而不細細體察他們與過去社運在精神、意識的
總之,公民1985行動聯盟》引爆了台灣新世代在網路世界對當前社會政治的不滿和憤怒,激起了大學生、年輕人追求社會正義的熱情,以及喚醒了未來號召、動員更多網路公民站出來批判顢頇又無能政府的膽識和勇氣。這種社會運動的多樣可能性」正行動聯盟》這波抗爭所帶來最值得珍惜和興奮的社會資產。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台灣)
蕭新煌教授,1971年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1976年和1979年分別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社會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社會系、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及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研究專長:公民社會與亞洲新民主、亞太中產階級、環境運動、永續發展與客家族群研究。

最新著作:
《台灣越南配偶的族裔經濟》(與黃登興、蔡青龍合編著)(2012年,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2011年,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解讀臺港社會意向》(與尹寶珊、王家英合編)(2011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運動再出發》(與顧忠華合編)(2010年,巨流圖書公司)、《Cross-Border Marriage with Asian Characteristics》(co-editor with Hong-Zen Wang)(2010, Taipei: CAPAS, Academia Sinica)、《東アジア新時代の日本と台湾》(與西川潤合編) (2010年,東京:明石書店)、《Rise of China: Beijing’s Strategies and Implications to Asia-Pacific》(co-editor with Cheng-Yi Lin)(2009,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與官有垣、陸宛蘋合編)(2009年,巨流圖書公司)、《亞太和平觀察》(與劉復國合編)(2008年,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深耕地方永續發展:台灣九縣市總體檢》(與紀駿傑、黃世明合編) (2008,巨流圖書公司)、《東アジアの市民社会と民主化 : 日本、台湾、韓国にみる》(與西川潤合編) (2007年,東京:明石書店)。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