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877
2013
10
月號論壇主題
馬英九撤銷王金平黨籍風暴的震盪與影響
馬英九撤銷王金平黨籍風暴的震盪與影響
─思一時與千秋之取捨─
張競/國防大學解放軍研究所教授(台灣)
 九月寶島時序初秋,溽暑尚未消退,但政壇掀起國民黨黨紀處分案政治風暴,其熱燄更是讓人屏息。誠然政治人物個人之去留,不論其曾經是激起多大波瀾,終將煙消雲散而沒於史冊;但國家元首此等裁斷,朝中重臣如此興替,確實是無法讓人視而不見,除須面對今人之檢視外,亦必無法免於日後史家之臧否。
國之大政面對橫逆本是常態,因此須以堅毅決心,方能順利為人民謀取福祉;此即孟子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精義所在。但世間事有時無法盡如人意,在不能盡依法理而為時,執兩用中權衡裁奪,方能顯現出處理國政上真正之大智慧。所以歷來國家施政上所有之政治算計,不僅須遵循法理上之應然,有時亦不免要妥協於世事之實然。孟子稱譽孔子為聖之時者,意指其能順應時勢發展,其實就是承認面對世事時,有時亦必須妥協於現實。
先賢勉勵後進,處理人間政務時必須守經達變,其實就是要點醒為政之道,必須審度時勢,選擇能夠使整體社會最能獲益之手法。守經就是不能違逆最基本道德,不能無視於違法亂紀而不語;但達變則是考量為最多數人,獲取最多利益之前提下,取其能為者而為之。拿破崙曾在征戰野營時,夜間巡哨發現有士兵太過勞累而沉睡入眠,拿翁並未將其喚醒,反而代其守望值勤,直至其自夢中驚醒;當時這位士兵極度恐慌,但拿破崙並未懲處該員,反而使其更加畏威懷德,而日後更是捨身為其效命疆場。
假若吾人拘泥於法條,必然要指陳拿破崙循私,並視法紀為無物;並且會直斥拿翁本人:「假若此非姑息養奸廢弛軍紀,那什麼才是姑息養奸廢弛軍紀?」發現士兵未能盡責執行衛哨勤務,反而私下從權處置,逕予訓斥而未能將其送辦明正典刑,此豈非姑息違犯法紀之徒,並視軍紀為無物?但拿翁明知其士兵違法,卻能夠權衡輕重,作出至當作為,其實更能令士兵羞赧,從而激發戰士知恥之心,使其仍有機會為國效命,孰曰不宜?孰曰不當?
國家重臣皆是能人,經過多年政治歷練,必然累積相當處世應對之道;其猶如廟堂內之寶鼎,實不宜輕移毀壞,否則必使社稷不安。然政治往來自不免有意見相左之時,若實在不能同心,自有巧妙應處之道,可令其能知所進退。古有以杯酒釋兵權,今有國會耆老順勢退離;能夠維持政局穩定,同時又能達成所願,方能彰顯政治智慧。算計時機而躁進相逼不留餘地,迫人藉由法曹裁斷暫以自保,致使纏鬥不休於法院與國會,領導威信全失,豈非弄巧成拙?
國家維繫綱常不能僅僅憑恃於法條,還要仰賴於道德約束與倫理規範。孔學針對為政之道,強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實就是在提醒吾人,就法論法或許是千錯萬錯,但在執行法治上,務必要講求其道;更要輔以道德與倫常,才能夠讓當事者俯首順從,旁觀者服氣與認同。
同樣國家領導者亦要理解到,雖然百姓對於國家重臣之品德,確實具有極高期待,但對元首之胸襟與氣度,亦有不容輕忽之要求。儒家所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要提醒主政者,在領導他人時,必須先檢視本身言行是否至當無瑕。同樣在法理上,在糾舉他人觸犯法條時,亦有潔手原則(clean hands doctrine)與毒樹菓(fruit of the poisonous tree)之考量。其實就是在提醒不可不擇手段便宜行事,否則反而就會自取其辱。
社會上專業人士有其道德戒律,具有特殊地位與權勢,在執行公務時,有可能侵害到他人權益者,更有嚴格之紀律約束。處理世事本來就可能面對諸多兩難境地,神職人士聽人告解,就算聞知犯罪之事實,亦有為其保密之責任。目前導致政局動盪之爭議,其並未能在提出監聽記錄後,使當事者立即觳觫伏罪,反而激起社會公論表達不平,並詰問其程序正義,是否就顯現出整體行事過程,法理考量相當粗糙。如今再將監聽譯文轉印於政黨文宣資料,訴諸於社會公眾,是否將是錯上加錯,確實令人憂心。
整個國家政局之穩定,以及執政當局之威望,必須藉由整體體制之運行無礙,如此方能建立所需之威望。不論個人地位之高低如何,為政者假若經常失信於民,又屢屢推諉於他人誤導,不能勇於任事面對責難,自然就無從取得施政所需之威信與人望。處理政事率爾祭出重手,使國之老臣如此不堪,招之即來揮之則去,民眾將如何看待此等施政團隊?政治對手豈不趁虛而入謀取其利?
總統者,總合與統領也;國家元首以其九五之尊,論理應當成為調和鼎鼐之公斷者,亦是排解政事紛爭凝聚社稷之歸依。人間世事必有其非正義之處,摘奸發伏自有司法專業,元首必須總合各方異說歧見,決斷至當作為,方能適切統領國家。將本身淪為爭議之一造,連連追訴不休,深陷纏鬥困境,縱然日後或許能如其所願,但是否已將元首應有之崇隆與超然,消耗於此意氣所為。為逞其一快而便宜行事,未能慎謀亦未明斷,致使損及統帥威望,實令人遺憾矣。
先賢曾謂:「官雖至尊,決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官雖至卑,決不可以己之名節,佐人之喜怒。」對於涉入此事之法務專業人士,實應反思此語。司法正義為國家綱紀最終之防線,人民以優渥之俸祿,敦請法界專業裁斷世間不平,假若行事偏倚,豈能無愧?
曹雪芹在其鉅作『紅樓夢』中曾提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就是在提醒吾人,面對世事人情,不能夠單純套用法條應處。當公開引述法理,向政治對手叫陣時,其實已經不是純然就法論法,否則就不會訴諸於公眾,營造既定之聲勢。當社會輿論轉趨不利時,不論再努力聲稱係考量法理,必須嚴正以對,都是徒然浪費唇舌,無法平息民眾置疑。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張競/國防大學解放軍研究所教授(台灣)
現任:國防大學解放軍研究所教授
中華戰略學會 研究員
經歷:海軍中權軍艦艦長
學歷: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68年班
海軍軍官學校72年班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参謀學院45期績優畢業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指揮學院1998年班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電機工程碩士
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