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336
2013
10
月號論壇主題
馬英九撤銷王金平黨籍風暴的震盪與影響
睜開眼看清澳門──立法會選舉後記 
李展鵬/學者、文化評論者(澳門)
「我了解今天的澳門嗎?我認識今天的澳門人嗎?」這一屆澳門的立法會直選結果一出,很多心生疑問。好吧,如果有疑問,就讓我們好好睜開眼看清澳門。   
對絕大多數內地、台、港的朋友來說,澳門的政治情況是陌生的。也難怪,因為地小,經濟規模小,影響力跟中港台不可相提並論,澳門長期以來不受關注。直到近幾年躍身成為GDP冠絕亞洲的賭城,外間才對澳門多了關注。而在政治方面,澳門的民主發展多年來落後於香港台灣,既未能普選特首,立法會亦只有不足一半的議席是由一人一票選舉產生。儘管如此,不少澳門人仍希望透過這有限的民主成份表達民間的聲音。   
近年的澳門經濟好景,遊客不絕,賭場收入屢創新高。但與此同時,社會問題也不斷湧現。過去幾年,有政改方案的爭議、交通問題的惡化、電訊管理的混亂、旅客帶來的擁擠問題、墓地門事件的爭議、西灣湖及路環的環境問題之爭,從民生、環保、政制問題到高官刑事案都有。而博彩旅遊業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亦已清晰可見。四年來,民心思變,民間關注社會的意識提升。因此,不少人期望這次選舉可為澳門帶來正面的變化。
然而,選舉結果出爐而跌破一地眼鏡:鄉親派力量大勝,開明力量敗陣,擬似賄選的行為猖獗;再加上投票率低,很多市民似乎滿足在經濟好景與短期福利(例如稱為「現金分享計畫」的派錢措施)中,對社會不公與制度問題不痛不癢,至於年輕選民更沒有把選舉一事放在心上,懶得出門投票,導致最後左右選舉結果的是受了小恩小惠而被號召投票的人……。這一切,終於給我們當頭棒喝:原來,民主有時是會輸給人民本身,尤其當民智未開時。   
在選舉宣傳期,參選人的矛頭一定直指政府;批評政府失誤,然後承諾改變現況,是慣常的選舉語言。是故,選舉期絕非檢討民心民情的時候。選舉過後,是時間去看看民間發生什麼事了。
如此澳門:逛書店被揶揄   
看這次選舉結果,我雖然難免驚訝,但細心想想,一切其實又不難理解──有怎樣的選民,就有怎樣的選舉文化,怎樣的選舉結果。某些組別的違規或打擦邊球,自是大有問題,但是,民間又為何容許這種不良風氣,甚至樂於參加其中?在宣傳期,已有網友透露某些沒有禮品派發的組別在街上宣傳時,有路過市民問有什麼東西拿,當他知道連紙巾都沒一包時,就丟下一句「怎麼?什麼都沒有?」然後離去。就是這一類選民創造出這次選舉結果。當然,還有那些政治冷感、根本就懶得去投票的人。   
這次選舉結果一出爐,很多人感到詫異,並覺得這樣的澳門很陌生。今天澳門人的公民意識不是已有提升?市民對社會的關注度、對公義的敏感度不是與日俱增嗎?為何仍有這種結果?這是個好問題:這樣的澳門,究竟是陌生還是熟悉?我開始搜尋一些回憶,嘗試重新了解眼前的澳門。十多年前,我大學畢業回澳工作,當時最叫我受不了的不是政府,而是澳門人。我在一間中學教書,某天在午飯時間去了學校附近的書店逛,某位年輕教師同事知道之後,竟然說了一句「哇!你可真有文化!」逛書店被揶揄已足夠叫我驚訝,這還要出自教師之口,絲毫沒有教育工作者的涵養──這樣的澳門人叫我嘖嘖稱奇。   
當年又有一次,我跟一個好朋友聊到我開始在報紙上寫一個電影專欄。當他知道稿費微薄,就說:「你怎麼做這種花時間又沒什麼錢的事情呢?」當時,我在澳門的生活非常苦悶,而寫專欄對我來說是有趣又有意義的事,身為好友的他理應了解;然而,澳門磨蝕了他曾經對我的了解,他還是用了一種澳門人的標準看這件事──沒什麼著數又費力的事,何必去做? 澳門人的助紂為虐   
更甚者,在澳門生活久了,我看到不少人對我們所痛恨的澳門問題助紂為虐。有一次,一個香港人來澳門談美術創作,我跟朋友一起參加,事後,朋友跟我說這位講者有很多資料錯誤,但因為那是香港來賓,他就沒吭聲。這種「以和為貴」的處事方式頗令人驚詫;儘管這只是個講座活動,他的意見不會令他丟飯碗,不會給他什麼麻煩,但這位朋友仍然選擇保持沉默,對錯誤容忍。   
我不禁想:如果這情況發生在工作場所,說錯話的人是同事、甚至是上司,又怎能指望他當場指正?在澳門,當大家眼睜睜看到有事情不妥,並沒有抓緊機會在正式場合發表意見,只會在私下批評。但是一轉身,我們卻又抱怨沒有發聲渠道。這種態度,又如何建立一種監督政府的文化?
澳門人的種種特質與弱點,在社會問題湧現時表露無遺:當我們指控官商勾結,民間原來一直就是用特殊人際關係來解決問題;私人企業的用人唯親,我們都見識過。當我們因賄選而痛心,我們發現平時澳門人也並不真的大公無私;當我們批評很多政府政策沒有長遠規劃,不少澳門人卻也同時暴露了自己的短視;輟學進賭場當服務員不只是年輕人的意願,甚至有家人鼓勵。當我們認為某些官員面對大眾的應對技巧差,不少服務性行業中的澳門人原來也不懂得禮貌對待客人,全無公關技巧可言。澳門的種種問題像一個共犯結構,是很多澳門人參與的「成果」。一個小自就被爸爸牽著手去各個參選組別拿禮物、吃免費餐的小孩,長大後會變成怎樣的人?

學校給我們什麼教育?   
當然,澳門人的問題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的性情習性背後有複雜的政治、社會、文化脈絡。就以教育為例,澳門的基礎教育從來不培養我們獨立思考能力。不只一次,我在大學跟來自香港及台灣的教授交談,不只一人對我說:澳門的基礎教育真是落後得很呀!是的,時至今日,仍有某些有社團背景的中學向學生宣傳單一的立法會候選組別。另外,我又有朋友在某校任教,這學校在選舉前夕以教學交流為由,把全校老師載到內地聽講座,但他們聽的竟是某組的競選宣傳,只是因為未到宣傳期不便在澳門搞活動。又有另一間學校,在選舉前要求每位老師交出二十個親友的聯絡方式。以上種種令人側目的事,不單是藐視法律或打擦邊球,更是對教師尊嚴的踐踏,對教育工作的不敬。然而,這樣的故事我們聽得多了,卻很少聽見有人起來向學校說不,捍衛自己的專業尊嚴。   
在澳門,本土公民教育尤其重要且困難。澳門傳媒欠影響力,很多年輕人連本地新聞都少看,對本地社會知之甚少,卻天天看香港傳媒熟悉香港明星與政治人物。這種先天不足,很需要學校教育來彌補。另外,現在社會物質豐裕,當房子的壓力尚未來臨,無論是大學生賺外快或是畢業生找工作都容易得很,社會問題與政治制度對他們來說可以是不痛不癢。
在過去的殖民歲月,市民難參與政治,因此對政治冷感,但如果下一代繼續不了解社會、只滿足於消費玩樂,恐怕政治冷感會以另一種方式遺傳下去。
澳門民間的問題存在已久,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因此,容許我戮破很多人的那個「以前的澳門真好」的美麗幻想。如果只看物價指數,以前的澳門的確容易生活得多;如果只看擁擠程度與生活步伐,以前的澳門又的確比較舒服。但是,僅此而已!澳門人的保守封閉、不尊重專業、要和諧不要公義,一向如是。在澳門生活的窒息感,早就存在於以前那個「美好澳門」。當時的澳門生活空間是舒適,但心靈空間卻是狹窄得很。香港在港英政府的管治下建立了一套講究法治、自由、制度與專業的核心價值,但澳門人從來沒有這些。我們的核心價值,是閒事莫理,過穩定生活,為自己的利益設想。
「澳門人全部變了」的假象   
這次選舉結果,不過是反映了澳門一直存在的問題,但為何仍有那麼多人驚訝?首先,是互聯網造成了「澳門人全部變了」的假象。我們在網上看到的民意,還有那些關心文化保育、生態環境、城市空間、社會公義的聲音,其實真的是社會中的少數,難以在選舉左右大局。經此一役,所有沉醉在網上世界以為澳門已經翻天覆地改變的人,必須醒醒,謀求其他方式參與社會。   
另外,傳媒也責無旁貸。例如,為何種種的賄選、疑似賄選、打擦邊球的舉動,傳媒少有深入報導?為何今天多數澳門傳媒的工作,仍然非常被動,只是採訪人家搞活動、開記招、去遞信,而非主動出擊挖掘社會問題?傳媒的功能之一是就現況去前瞻社會問題,為何之前沒有傳媒對這樣的選舉結果提出預告?另一問題則是評論的不活躍。在澳門,評論空間少、評論人少。我們不像香港,一有矚目事件發生,就有動輒十多篇深度文章討論問題。至於本土學術研究的薄弱,則令我們欠缺了深入了解澳門的政經歷史文化的機會。既然平時缺乏梳理,自然掌握不住當下的民心社情。   
這一次選舉結果恰恰叫錯判形勢的我們睜開眼看清澳門:這不只是一次的勝負,還指向了很多結構性問題。這幾年談到民間,焦點總是住屋交通等民生問題,但民間的民主素質呢──包括投票的人其實是如何投票,不投票的人又為何不投票?監督政府依然重要,爭取政制發展依然必要,但這次選舉結果指向了另一個嚴峻問題:如何啟發民智?如何培養民主素質?如何孕育公民社會?
這一項工程,絕對不比爭取政制發展或加強立法會的制衡能力容易。因為有時候,改變人心比改變制度更難。我絕不認同什麼「中國人的小農DNA不適合民主」的偏狹本質論,但是,在今天的澳門,改變人心的確是一項有如修築萬里長城的浩大工程。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展鵬/學者、文化評論者(澳門)
李展鵬,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Sussex大學傳媒與文化研究博士,現居於澳門,任教於澳門大學傳播系。此外,亦為《新生代》雜誌總編輯、《澳門日報》及《力報》專欄作者、澳門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時事評論人,著有《在世界邊緣遇見澳門》、《電影的一百種表情》及《旅程瞬間》,曾為內地、香港、台灣的不同刊物撰稿。email:create_adam@yahoo.com.hk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