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9,675
2010
10
月號論壇主題
亞洲新情勢下兩岸四地的挑戰與機會
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
李禮仲/亞洲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兼任副教授 (台灣)
壹、背景與說明
在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環伺,以及世貿組織杜哈回合談判受挫之下,亞洲區域經濟整合格外受人重視。目前東亞所有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的區域經濟機制為1989年成立的亞太經濟合作(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另外,東南亞國家則在1967年成立東協(ASEAN),在與大陸加強彼此合作之後,日本與韓國更積極與東協會員國進行合作事宜,逐步形成東南亞與東北亞經濟整合成一亞太新勢力。
亞太地區的發展,其在整個世界上發言的份量越來越大,美國、歐盟等國家皆爭相拉攏,先前,大陸在20集團(G20)高峰會上則展現有力的發言權,也顯示其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顯著提升。當然,大陸也有其內部的問題,但相對上較其他國家而言,其成長的動力仍是較強,因此很多國家仍寄望大陸能持續擴大內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復甦的指標力量。
    這幾年的經貿趨勢來看,大陸的經濟實力已幾乎取代日本,帶動整個亞洲。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大陸金融體制改革—包括金融分業監管體系的建立、金融企業改革的加速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等,搭配現代化市場體系的建立—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及外匯市場的價格機制形成,使得大陸金融業的發展幾乎是以跳躍的方式在進步。近來無論是在經營規模及獲利能力,均已逐漸追上甚至超越歐美知名金融業者。
台灣隨著2009年4月26日在第三次江陳會談簽署「兩岸金融合作協議」,以及2009年11月16日「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簡稱MOU)的簽署,兩岸金融業的交流合作正式邁入一個全新的紀元。2010年3月16日,台灣金融主管機關正式公布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面向涵蓋銀行、證券及保險業,為台灣金融業前進大陸及大陸金融業來台提供明確的法律規範。同年6月29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式在重慶簽署,金融服務業亦列入早期收穫清單之中,使台灣業者得以提早進入大陸市場開展相關業務。未來兩岸金融市場藩籬的解除,金融產業互通有無之情形勢將更為緊密,兩岸金融業的合作也步入緊鑼密鼓的階段。
    面對日益茁壯的大陸金融業與大幅西化的金融市場,以及日益頻繁的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未來兩岸金融業應該如何合作?應採取何種策略?可能的利基為何?提升兩岸的金融實力與競爭力,因應亞太經濟合作趨勢,均值得深入探究。
貳、大陸金融的崛起與亞太經濟整合
     大陸的崛起是一個事實。但大陸的崛起是否能夠成功地成為一個亞太經濟合作的領頭羊,是另外一個問題。事實上,大陸磁吸效應以及快速的出口擴張,不僅影響其他國家的吸引外資與經濟成長,且進一步壓縮其他國家或地區在國際市場的空間,因此在國際上也引起一些爭論,但在全球化、自由化及資金無國界隨利逐流的情況下是無法避免的。近幾年來台灣內需市場需求不振,經濟成長徒賴外需支撐,即出超尤其是全賴對大陸出超迅速擴張的貢獻所致。WTO的報告更明白指出,大陸已成為台灣的「出口平台」,由日、台、美三角貿易轉向日、台、中、美四角貿易。
面對大陸經濟快速成長之發展趨勢,不僅台灣對大陸之經濟倚賴日深,也牽動亞洲地區之經濟合作與發展。在前(2008)年9月金融海嘯後,大陸的經濟成長實力幾乎取代日本,帶動整個亞洲地區的發展,其在整個世界上發言的份量越來越大,美國、歐盟等國家皆爭相拉攏,也顯示其在全球經濟與金融的影響力顯著提升。
海嘯過後,大陸希望繼續維持低匯率並釘住美元政策,以發展經濟。這雖然減低了因匯率不穩定對經濟的傷害,但在大幅出超後,累積大量外匯存底,卻成了中美金融海嘯過後爭執的最大焦點。美國就以匯率問題,直接怪罪大陸,進而要求人民幣升值,迫使宣布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機制,由原本釘住美元的形式轉為一籃子浮動,大陸匯改的重點在讓人民幣與美元脫鉤,此舉相當具有戰略性的意涵
人民幣匯改成為一籃子貨幣的變化來衡量人民幣匯率水平,除能更準確地反映真實的匯率水準,也會使得美國沒有直接的藉口說人民幣的低估。因為目前大陸的前五大貿易夥伴依次為歐盟、美國、東盟、日本和香港地區,中美外貿額占外貿總額的比例為12.9%,略高於東盟的10.1%,但是低於歐盟的16.3%。因此,人民幣跟一籃子貨幣來浮動的變化,是一石兩鳥。
而匯改之時刻,正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暫時得到緩解,美元從強勢反彈開始走弱,歐元則觸底反彈。就因為歐元的反彈升值,人民幣兌歐元可能會出現貶值,縱然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在匯改在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時,可能抵消,這有助於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也為未來人民幣匯改奠定良好的基礎。
目前亞洲的區域經濟發展,除了一些雙邊的FTA(例如:美國與新加坡FTA;新加坡與日本FTA)外,主要的還是多邊的區域經濟論壇或多邊的區域自由貿易區,包括,APEC; ASEAN;「東協加三」或「東協加一」;及「中日韓三邊自由貿易區」。這其中以東協加三或加一和「中日韓三邊自由貿易區」,最能看到大陸在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而此次匯改重要的使命之一即是人民幣的區域化,要使人民幣在亞洲地區能夠順暢流通,自由兌換與清算,扮演國際金融舞台重要的角色。
參、兩岸在亞太新局勢的機會與挑戰
儘管區域整合與全球化是當前及未來主要經濟發展趨勢,然而大陸欲整合亞太區域合作,但仍面臨許多挑戰。長遠來看,亞洲區域經濟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對大陸、日本、韓國和東協都是有利的,例如印尼出產的油氣產品、原料;馬來西亞的棕櫚油、越南和泰國的稻米,都能在零關稅下以更低廉價格行銷大陸,而大陸的成衣等初級製造業產品,也能順利拓展東協市場。但區域貿易成形後,部份特定產業的失業率會升高,這亦是事實。
目前而言,東亞區域整合趨勢不變,東亞國家體認此一區域需要有如歐盟(EU)及北美自由貿易集團(NAFTA)等實力相等的合作機制,目前「十加三」架構下的活動,受到不少關注。「東協加大陸」(CAFTA, 2001)、「東協加日本」(JAEPA, 2008)以及「東協加韓國」(KAFTA, 2009)等都已陸續簽訂完成。「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將是完成東亞最後一塊拼圖,對大陸與東亞的政治與經濟實力發展意義深遠,中日韓三國間的貿易量佔全球經濟的百分之二十,並且是東亞整體區域貿易量的百分之七十。三國已對全球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對國際政治與經濟板塊的移動,國際金融影響力相當重要。
肆、兩岸和平交流、合作、互補,共同打造大中華為核心之金融圈
    大陸正抓緊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產業大調整機會,不僅透過ECFA展開台海兩岸的合作,也是推動區域和整個世界的合作,接著以大中華經濟圈為核心,訂定新的全球經濟遊戲規則與鞏固大陸區域龍頭的最佳時機。由於台灣有豐富的金融市場經驗,藉由合作,台灣當可提供大陸成為亞太區域中之金融重要參與者。
台灣位處東亞,與正在形成中的亞洲經貿板塊關係密切,台灣有良好的製造能力,以及位處樞紐、與大陸同文同種的優勢,若能善加運用,將可藉由大陸崛起之勢,加深經濟合作,共享區域整合後豐碩的果實,不僅可改善兩岸關係,亦可讓整個周邊國家一同受惠。像此次金融海嘯後,很多國際投資人把資金轉到亞洲地區,並不是因為亞洲在金融風暴裡受創最輕,而是重新看好亞洲,其最大的關鍵在於兩岸關係的和緩,有助於亞洲的和平與穩定。
    另外,大陸金融業發展企金業務,基於政策走向、成本及風險考量,都比較偏愛中大型企業,而相形忽視中小企業。目前大陸約有4萬家台商,投資金額超過827億美元,其中多數仍為中小企業,而大陸的中小企業也正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起來。然而,由於大陸銀行貸放觀念與標準仍屬老舊,普遍只接受以土地、廠房或機器設備等動產或不動產作為貸款抵押品,加上大陸銀行的貸款模式與台資銀行不同,通常會先要求廠商將貸款還清後,再重新審核、撥貸,使得融資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中小企業。台灣特殊的經濟發展模式,所造就無數中小企業成功的案例,對於中小企業的貸款具有豐富的經驗,一旦兩岸金融合作,將可提供大陸融資中小企業之經驗,共同打造以大中華為核心之金融圈。
        總之,21世紀開始,世界的重心逐漸移轉到亞洲,尤其大陸的崛起,更是成為國際不容忽視的國家。此次匯改正是大陸向國際社會展示為促進全球金融匯率力量平衡做出的努力,增強大陸的國際金融博弈能力,減少大陸對外貿易摩擦,防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已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復甦的指標力量。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禮仲/亞洲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兼任副教授 (台灣)
學者、教授。
現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亞洲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兼任副教授、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副教授、紐約大學世界貿易組織智慧財產權工作小組、英國財經犯罪防制法律月刊(Financial Crime Journal)國際編輯委員。
東吳大學法學士、美國波士頓大學金融與銀行法法學碩士、美國美利堅大學華盛頓法學院法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法學博士。
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兼任副教授、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兼任副教授、亞洲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系主任。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