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2,248
2013
11
月號論壇主題
從和平論壇看兩岸政治對話發展
兩岸的「進步」與「更進一步」
李智仁/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暨大陸金融研究室督導 (台灣)
要形容世事變化,「白雲蒼狗」、「滄海桑田」或「滄桑陵谷」等,都是適當的詞彙。兩岸近年來的變化,所有的詞彙都用得上,這些詞彙的意涵不僅反映在彼此的關係上,也在各自的個體發展上。這些年裡,雖有諸多負面的聲浪,但體察得到的「進步」,也必須加以宣揚,一則是給予兩岸政府的肯定,二則是正負面心緒的平衡。
台灣在近年來有哪些進步?民主化的過濫導致人民對於元首的不禮貌、家長對於老師的不尊重、公眾人物對於傳統禮教的不看重(如未婚生子或媚富等情況比比皆是)等現象,絕對不能算是台灣的進步,甚至已有開倒車現象。但是,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傳統藝文的保存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視,則是顯然可見的進步。除此之外,對於中小微型企業的協助與創業,近年來農委會與櫃買中心及證交所合作推動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籌資的機制已粲然大備,並有極高詢問度;再者,群眾集資(crowd funding)平台也已問世。如所周知,櫃買中心為首家主動推廣群眾集資模式的交易所,並透過建置全球首創的「創意集資資訊揭露專區」,提高加入專區的民間集資網站業者、及其網站上創意提案的知名度、公信力與曝光度,並再透過鼓勵加入專區的業者,以銀行成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來收取及支付群眾贊助款項,均有助益健全群眾集資產業發展。群眾集資最初是為了慈善活動所需,後來這樣的應用才逐漸的擴展到其他領域。贊成者認為,群眾集資可以實現無法透過一般傳統金融方式取得資金者的理念;反對者則認為此制往往使得商品未臻成熟階段時,便須公諸於世,而衍生被抄襲的危險。政策本有辯論空間,然制度的產生終究落實了政府與市場的努力。
大陸在近年來有哪些進步?在軟實力方面,已以明顯的步伐見證其進步。近年頻繁來往中國大陸,依筆者的觀察,食衣住行的水平自然超出過往許多,這與總體經濟實力無法切割。但是,行車的耐心多了許多,喇叭聲少了許多;地鐵中推擠現象仍屬難免,但因失禮而致歉的頻率也變多了;各項文化底蘊的表徵,逐漸朝中華文化作較深度的思維,而漸漸脫離崇洋媚外的模仿,換言之,屬於中國人的氛圍也變多了。如果這不是進步,那甚麼是進步呢?
除了軟實力的進步外,在舉世矚目的經濟金融實力方面,大陸方面又作了些甚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困難,也很簡單,但總離不開「上海自貿區」這個名詞。2013年7月3日,國務院原則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方案的表述。2013年8月22日,商務部宣布國務院正式批准上海自貿區的設立。8月30日,隨著《關於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的決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該試驗區的設立也正式有譜。果不其然,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這塊涵蓋了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及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區域,總面積雖僅28.78平方公里,但卻扎扎實實地承載著中國金融的發展期待。
從區域經濟戰略格局以觀,由美國領軍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旗下成員國有12國,影響所及者為8億人口。無獨有偶地,目前成員國中並未包括中國在內,而其所標榜的保護重點如一般熟悉的智慧財產權外,更要求國有企業不得與民間企業爭利,此與中國長期以來的企業生態不盡然相符。但反觀中國所領軍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旗下雖影響著35億人口,但從成員國素質與產業發展程度上觀察,TPP仍有較高的素質與標準,也讓中國有加入的期待。上海自貿區的推動,可解讀為向全球與TPP釋出善意,更表明開放的企圖。然而,上海自貿區的開放是否能夠落實?落實在哪些領域?
一般言之,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可謂是中國的「二次入世」,詳言之,如果WTO是中國對外開放邁出的前半步,自貿區則是其所邁出的後半步。除了吸引外資企業或金融機構總部之進駐外,未來在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與金融國際化等各項開放程度上,倘若真能落實,其所期待的功能應可發揮。再者,上海自貿區的經驗之所以受到重視,除了離岸業務的多元落實外,更在於其可複製可推廣的目標,也就是說,未來上海自貿區必須擁有強大的輻射能力與被仿效的能力。隨著負面清單的提出、各項細則的討論與推出,營業的燈號似乎逐漸點亮。然而,上海自貿區作為中國境內自由貿易區模式的首次嘗試,如何協調眾多政府部門間的利益與運作模式,是一項重點所在;此外,其所享有的政策紅利將與區外的運作有所不同,此就產業推展或稅負設計雖不致造成太大困難,但金融所具有的普遍性與流動性,應如何在相關法令中獲得妥適規範,更是值得觀察的重點。不過,我們也必須說,這也是中國大陸政府的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經濟發展並行的趨勢日益明顯,而伴此趨勢所形成的全球商業中心,期將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等三大區域經濟體聯繫為全球經濟體系。位居東亞中心的中國大陸地區,正迅速形成包括香港、深圳、廣州、珠海、澳門的大香港城市群,以及包括上海、無錫、蘇州、南京和寧波的大上海城市群兩個全球商業中心。預估至2020年,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及長江流域的開發將可為中國帶來第二波快速的高經濟成長,而成為東亞經濟強國,並以國內市場做為吸納北美及歐洲經貿的樞紐,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擔負重任。 其實,從經貿關係觀察,東協各國對中國大陸經濟呈現高速成長倍感威脅,尤其,中國大陸加入WTO 後,成為東協對外貿易及吸引外資流入的最大競爭對手。論者指出,東協各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性很大,且所產生的貿易衝突也大,尤其中國大陸與東協存在一些相互競爭性較強之產業與相關產品,使中國大陸與東協之間出現競爭不平衡的局面,增加建立自由貿市場的困難度。
此外,中國大陸與東協各國的經濟結構、產品結構不盡相同,為了加速與東協經濟整合的進展,中國大陸積極解除東協各國對其的疑慮。對東協各國而言,為促進經濟發展,加強區域經貿合作是必要的選擇,與中國大陸推動全面性的經濟合作似亦屬時勢所趨。加以中國大陸與東協雙邊貿易成長迅速,在各自整體進出口貿易額所占比重也不斷上升,尤其與東協在經濟合作的進程上,比日本、南韓兩國搶先一步,取得主導東亞經濟整合的主動權;區域內產生的效應,在經濟方面,不但順應經濟全球化與區塊化發展的潮流,亦有助於促進中國大陸及東協各國的經濟發展,以及雙方的貿易和投資發展、技術引進、金融、人力資源開發等等領域朝向更深層次的合作模式,為整個東亞區域合作創造一種示範效果,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得以推動。
另外,從政治方面來看,東亞區域整合將有助於區域安全環境得以改善,促進區域內政治紛爭的解決,進一步強化區域安全合作的推動,而朝向區域一體化的目標,深化整合的層次。

展望未來,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已成為定局,其所帶來的效應將會十分巨大,其中,中國大陸在東亞區域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主導區域整合的企圖心日益顯著,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扮演關鍵性角色,逐漸展現其區域霸權角色之勢。
然而,要達到東亞區域整合的目標,以及確立中國大陸在區域的政、經地位,和平解決區域衝突是一重大因素,其中以兩岸爭端的解決尤為重要,如何維持兩岸和平進而促使東亞地區華人社會能共榮相處,塑造一個以華人為東亞區域整合核心的經濟圈,將是未來東亞地區和平整合的關鍵。
另外,對台灣而言,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事實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在區域經濟整合中,台灣受到排擠效應而有邊緣化的危機,則是執政當局必須深思的問題,應當審慎思考因應措施,以務實的態度積極對外展開經貿合作的協商工作,提升國際競爭力進而強化對外貿易談判之優勢,對於東亞區域經濟情勢與經濟整合的發展,持續關注未來可能之動向。
2010年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之後,台灣不但和最主要貿易地區洽簽成功,ECFA也是台灣在東亞地區簽署的第一個經濟合作協定,ECFA成為台灣融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關鍵,也是敲門磚,有其重要的象徵意義。
諸多專家學者無不體認,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外貿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換句話說,國際經貿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為因應目前全球化、自由化的趨勢,強化與各國經濟合作的關係,是台灣一直積極努力的方向。透過與主要交易夥伴洽談經濟合作協定,立即顯現的效益便是消弭關稅,可以讓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升。若能更進一步達成貿易及投資自由化、客貨運便捷化以及經濟合作,吸引國際資金進駐台灣投資;同時,將更能運用自由貿易協定,充分發揮彼此的比較利益優勢,達到互利雙贏的目標。
因此,為了希望持續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爭取加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並積極與其他主要國家簽署FTA,不但成為台灣執政當局現階段最重要的經濟政策之一,而且也符合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期待。
其實,在台灣融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中,固然對於台灣經濟的效益極大,但是也同時使得東亞各國得以受惠;反之,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如果少了台灣,也不完整。無論是2010年所簽署的ECFA,抑或2013年所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定,都開啟並延續著合作的契機;然除此之外,若能再同時融入東亞區域整合之中,並持續強化與全球經貿的連結,則對於東亞地區的整體經貿競爭力,相信也會有相當程度之貢獻,這也是筆者於2013年6月間參加廈門大學「第二屆兩岸區域合作論壇」中所特別強調者。
「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萬貨;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鹽鐵論‧本議第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首在物流與金流的暢達。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與常軌化倘若勢在必行,如何在其中保障雙方應有權益,促成各得所欲之結果,便屬重要。依筆者長年的觀察,可得結論如下:
一、近年來中國大陸區域化與全球化的努力值得肯定,金融全球化部分可謂依託香港而促成良好發展,然而欲達成產業之全球化,則有賴台灣的經驗與貢獻。
二、台灣需有ECFA,但不能僅有ECFA。台灣以過去六十多年的工業化、在工業化與去工業化的發展經驗,將可扮演區域周邊後進國家的技術提供者、資源整合者以及人才引入者。從而,未來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擴大台灣的經貿空間,有助於大陸的國際化,同時亦有助於亞洲整合之力道。
三、區域整合或合作除地理環境之外部因素外,內部因素如文化同質性與經濟參透性等均需一併考慮,未來建議在雙方互惠的條件下,提升此等條件,並逐步凝聚共識,亦應朝有序步驟邁進,使雙方在互惠之餘並獲保障。
四、兩岸在簽署ECFA後,為攜手因應全球化及區域化之脈動,應積極尋求兩岸共同參與全球及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可行途徑,一同融入東亞區域整合,擴大經貿空間,俾共榮發展。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智仁/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暨大陸金融研究室督導 (台灣)
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博士
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暨大陸金融研究室督導
台灣金融研訓院菁英講座
台灣銀行家雜誌副主編
台灣信託協會秘書長
富鼎博瑞國際法律事務所專案諮詢顧問
陳夏毅聯合律師事務所榮譽顧問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管理會委員
全聯會暨台北律師公會國會工作(聯繫)委員會諮詢委員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諮詢顧問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諮詢顧問
法務部信託法修正專案小組委員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所)、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務金融系、實踐大學財務金融系(所)、世新大學法律系(所)、真理大學財務金融系、台北醫學大學老人照護系及淡江大學經濟系等系所助理教授
經濟日報「解讀金融市場」專欄主筆
著作:
《信託法令解釋及裁判要旨彙編》
《企業管理與法律》
《金融危機與存款保險法制》
《以房養老商品──反向抵押貸款制度之理論與實務》
《信託法制案例研習》
《台灣信託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發展與機會》
《人口老化趨勢與銀行業務發展逆向型房屋抵押貸款之策略》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