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2,321
2013
11
月號論壇主題
從和平論壇看兩岸政治對話發展
政治和解須起步,當下對話不樂觀
江迅/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香港)
 兩個「和」字組合的字體,由篆書變形而成,寓意雙方攜手共創和平。这是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的標誌。1011日,上海,兩岸120多位專家學者就兩岸政治關係、兩岸涉外事務、兩岸安全互信、兩岸和平架構四議題展開兩天討論。論壇由14家兩岸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共同舉辦。如此大規模且具廣泛代表性研討兩岸問題尚屬首次。在主席台上只有學者而不見官員,官員全坐在台下前排。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在論壇上說了一段話,值得再三品味。他說,「我們一方面要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務實思路,穩步推動兩岸關係向前邁進;另一方面更需要本著與時俱進、攻堅克難的進取精神,努力在解決妨礙和制約兩岸關係取得更大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突破……一些政治爭議儘管可以暫時擱置,但不可能長期回避,『只經不政』的做法無法持續。只有在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時,努力化解兩岸矛盾分歧,對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才能不斷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也是商討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應有的根本立足點。兩岸之間無論有多大的政治分歧,都不能動搖和損害一個中國框架。兩岸之間的所有政治分歧問題,都應該在這一框架內尋求妥善解決的辦法。這是一條不可鬆動的底線。」
張志軍的表述很明確,無疑是北京的最新觀點:即兩岸關係中,一些政治爭議儘管可暫時擱置,但不可能長期回避,『只經不政』的做法無法持續,應對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他還指明「一條不可鬆動的底線」。顯然,北京要確保兩岸關係在和平發展軌道上不時向前推進,需要啟動兩岸政治對話協商。
剛過去的10月,兩岸論壇接連召開。1010日,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中上海召開;1025日,第四屆「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坛」,在湖北武漢舉行;1025日,「第三屆港台影響力論壇」在香港舉辦;102627日,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即國共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在南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會見吳伯雄時也說,「雙方要勇於排除干擾,推動兩岸關系不斷向前發展;要努力發揮智慧,探索破解兩岸政治難題」。
這些論壇都涉及北京要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話題。可以說,兩岸政治對話協商是兩岸關係發展本身提出的需要。2012年秋冬之交,習近平主政中南海後,就極力推動兩岸政治對話。這是習近平未來統領中南海10年兩屆中共最高層不可能迴避的問題。不過,在台灣執政的藍營卻認為「時機尚未成熟」,馬英九以「國家需要、人民同意、國會監督」三大前提,作為他回應北京提議的託辭。
1024日,馬英九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也作了類似表述,在被問及怎麼看習近平提及「兩岸政治分歧終歸要逐步解決,不能一代傳一代」時,馬英九聲稱,「對待兩岸關系,台灣並不是只經不政,只談經濟問題,不碰政治問題,一旦時機成熟,有迫切性了,也可提前討論」。當然,他也同時強調,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至於外界關注的「習馬會」,馬英九直言,在台灣有需要、人民支持,同時在一中「對等尊嚴」狀態下,與習近平才有會面可能。
馬英九上任執政迄今,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軌道5年多來,在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互動交融取得巨大進展,可以說「實現了歷史性跨躍」。馬英九為自己執政最得意的就是兩岸關係,這確實是他執政的最靚麗成績表。他執政連任後,兩岸民間和學界有關政治對話的討論日漸增多,遺憾的是一直沒有邁出實質步伐。台灣在野綠營曾因兩岸政策失誤而敗選,至今「為中國政策補課」卻仍遲遲未能交出功課。近期,藍營高層內鬥而人心渙散,兩岸政策招式已顯過時,馬英九仍用「不統、不獨、不武」這種曖昧口號合理化現狀,令兩岸對立的政治死結,始終難有解開的徵兆,更成為阻隔兩岸關係向前邁步的障礙。
無論是從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出發,還是從解決一些台灣未來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問題角度看,都繞不開兩岸政治對話這一根本問題。兩岸交往遵循雙方認可的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順序漸次推進,不過,在以經濟為主且相對容易處理的問題一一解決後,要再度將兩岸關係推向前,就不可避免遭遇此前擱置而暫不碰觸的政治議題,這些議題往往是雙方分歧最大的,解決難度頗高。
政治和解須起步,但當下對話不樂觀。在台灣,有一種輿論認為,兩岸政治對話並不急迫,這些政治難題不解決,兩岸關係也不至於陡然變壞。也有輿論認為,兩岸展開政治對話,是中共一種「統戰」和「算計」;要觸碰政治話題,必須先就過去历史上恩恩怨怨有個了結,解開历史糾結;兩岸政治對接,必須找到民主接口,大陸必須有一種國際舞台普遍接受的民主模式……事實上,誰都心知肚明,這些都是偽命題。馬英九往往以所謂「順從民意」為藉口,將政治議題一拖再拖。在名望低落的狀態下,他更不敢再有大動作。
不否認,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涉及歷史、現實、國際等眾多複雜因素,並非一朝一夕便能達成,但先就一些兩岸關係發展中無法繞開,且涉及民生福祉的政治性議題,展開對話則是完全可能而又可行的。兩岸「和平統一」進程應從當下起步。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江迅/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香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發表和出版了600多萬字的非虛構(紀實)文學、散文和評論,發表了1000多萬字新聞作品,獲20多項全國和香港、上海、北京、吉林等文學獎和新聞獎,目前在北京、上海、吉隆坡等地傳媒寫專欄。已出版的作品集有﹕《崛立雷州》、《大下海》、《1998中國病》、《行筆香港》、《跨越2000年》、《聚焦洋紫荊.第一卷.屐痕》、《聚焦洋紫荊.第二卷.星辰》、《漣漪香江》、《香港的七情六慾》、《港人創業上海》、《香港,一個城市的密碼》、《干物女與草食男——從故事碎影關照中國社會》,作品被收入48部合集,當下正在撰寫《解碼朝鮮》和《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兩書。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