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190
2014
01&02
月號論壇主題
看見台灣,大陸、港、澳學生的眼睛
2014世界經濟的寬緩與緊縮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全球經濟情勢的基本面,由先進經濟國家民間製造業部門的擴大復甦來帶動,應該才會是整個2014年最主要的骨幹動能,亦將是振興國際貿易成長的基礎,也就是說,在迎面而來的這一年,個體經濟活力興盛與否,才是最能夠改變世界經濟旺頹樣貌的前提條件;但是,2008年以來左右世界發展情境變化的象徵經濟構面(real economy),屬於總體經濟重要變數的政府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未來一年的正負向演變,仍然具有不下於的國際關鍵影響力,依舊不容小覷。
財經政策的「寬貨幣、緊財政」基調
2008年以來全球政府部門的共通財經政策,就是「寬貨幣、緊財政」的基調。三階段的QE政策結果,使得近先進國家到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普遍陷溺於前所鮮見的貨幣數量寬鬆(資金汎濫)及貨幣價格低廉(幾乎零利率),但物價也低落(CPI低緩的通貨緊縮)之怪異的經濟頹退癱軟窘境之中;而源起於歐債危機的財政撙節政策(austerity),則激越了許多先進國家經濟體普遍的「財政懸崖恐懼症」,極力約束抽緊政府支出的量與質,結果也同樣癱瘓這些國家的經濟動能與活力。
2011年起 西歐、北美到亞洲都轉向財政緊縮
2009年緣於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的主權債務危機,擴大為歐豬五國PIIGS財政動盪,並爆發為整體歐元區的「歐債危機」及其延燒五年的世界經濟低緩不振。歐債危機的震撼,讓多數先進經濟國家的政策制定者都普遍害怕本國可能也會「希臘化」而淪陷,以至壓迫各國主政當局相繼大幅調整本國政經政策,尤其透過2010年6月的20國集團(G20)多倫多峰會協議,幾乎讓所有高所得國家,從西歐、北美到亞洲,自2011年起紛紛轉向採行緊縮政策(tighten policy)。G20會議公報明確指出:先進經濟體承諾採取相關財政計畫「強行分段減支」(sequestration),到2013年時必須將財政赤字削減至少一半,到2016年時,更必須極力「穩定住」或「有效降低」政府債務相對於GDP的比率;此即所謂的「財政撙節」(austerity)政策。
「希臘式危機」恐慌症
在「歐債危機」這場令全球普遍感到恐慌的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中,歐元區正處於核心位置,因此多數人咸認為,對於陷入政經困境的國家政府而言,迅即採行財政緊縮,是「絕對必要之惡」;也同時迫使一些根本都尚未承受到市場壓力的國家,都領先配合展開財政緊縮行動,即使是英國與美國,也都認同了「希臘式危機」迫在眉睫的說法,而一致擔憂起所謂「財政懸崖」危機的莫大可能性。
而事實上,歐元區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之所以發生,根本是源自於歐洲中央銀行ECB的政策失誤,就是因為ECB之拒絕充當歐元區會員國家政府的最後貸款人,才會肇致這場「國家流動性風險」,讓全世界的國債買家,不能相信所買入的國債可能輕易脫手,反過頭來更擠高了這些國家政府的舉債成本,也更惡化了「政府償債能力」的風險。這種全球性的猶豫氛圍,嚴重壓抑了世界經濟景氣復甦的量體與能力;全球象徵經濟信心的不足,益發低滯了實物經濟的投資營運膽識,整體經濟當然無法起色。
財政撙節緊縮時代 進入尾聲
國際貨幣基金IMF在2013年12月5日發佈的報告指出,隨著多數先進國家財政壓力的減輕以及經濟成長的好轉,2014年主要國家的財政撙節政策(fiscal austerity)緊縮程度,即將回落到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經過三年因為基於經濟衰退所進行的政府預算削減行動,以及為對抗經濟衰退而採取的經濟刺激措施,已經讓美國和歐元區主政當局發現,既往幾年的努力以及客觀經濟成長速度的改善,事實縮減了國家財政赤字幅度,政府持續採取行政預算削減的必要性,業已大為減弱;根據IMF的估計,財政赤字的縮小,必將允許多數先進國家政府得以用更小幅度削減預算。預計G7七國集團的2013年財政削減幅度可以減少到將近一半水準,使其2013年平均預算赤字,下降到三年之前的大約四分之一不到位置。
因此,就在各國政府開始鬆綁「財政削減政策措施」之下,先進國家社會的「財政緊縮時代」,應該已經事實進入尾聲。財政撙節緊縮政策的放鬆,將可以大大有助於這些先進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提升;財政拖累的減少,等同於消除了預算削減政策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也可給予擴大政府支出的「凱因斯主義」再度揚首顯身,讓公共支出可以更積極創造出民間投資營運的有利環境,對於2014年全球經濟復甦,帶動起重要的支撐作用。
因此,IMF及主要國際機構已經普遍預期,在2014年,全世界經濟成長率應該可以提速一倍以上,達到2.2%,創下2010年經濟衰退以來的最快成長紀錄。
貨幣及財政政策恢復正常化
「寬貨幣、緊財政」的政府政策大勢,一直到2013年第四季才看到積極翻轉的具體徵兆。貨幣及財政政策的恢復正常化,究竟會對2014年及其以後全球經濟發展變化,帶來如何正面或更加負面的影響,其實正是全球財經學者與實務界領袖共所密切關注與審視的新焦點。
寬鬆貨幣政策的恢復正常化,最主要的表徵,是美國聯儲會Fed的QE退場。

QE退場,當然對於過往二十多年主導世界經濟發展演進的象徵經濟,會產生立即的衝擊影響。
QE退場 促使全球脫離「長期零利率」階段
首先是,多數國際機構預測認為,全球利率水準在2014年第一季之後,就會因為QE退場,而明顯脫離「長期零利率」階段,向上挺起。
儘管柏南克在宣達漸進QE退場政策第一波行動的同時,曾明確表示「年內期間」還不會變動調整利率水準;但是,以美國Fed的職權範圍,其實也祇能夠確保「銀行重貼現利率」(re-discount rate)之不變而已,也就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在融通成本之維持穩定,但是,對於民間貸放市場之必須因應自由市場供需而調適的狀況,則Fed根本是鞭長莫及,這即是表示柏南克之說,祇是保證間接金融上游端的利率不變,卻全然不能保證下游市場利率也必然不動;更何況,今天在美國金融市場,以債券、股票交易為主體的直接金融,其所佔比重遠遠高過於以銀行信貸為主體的間接金融,在債券市場殖利率水準以及股票市場獲利率與價格差所發生的變動,對於整體市場利率的帶動影響力,當然要更加大於銀行信貸市場所能產生的作用力。
因此QE退場,最直接而且明顯的象徵經濟效應是,「國際資金從債市流向股市」,而且是「股市的繁榮會加速工商業部門的活潑與繁榮」,也就是說,更加有利於實物經濟之重返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
對美國實物經濟的積極激勵作用
QE退場,尤其對於美國實物經濟(real economy),可以發揮相當程度的激勵作用,而不致會發生拖滯頹退美國經濟景氣的負效應。
原本三階段採行的貨幣量化寬鬆QE政策,倘若Fed真正有所「實質印鈔票增加貨幣數量」的話,其所溢出的所有資金,在過去也一直是以流向銀行金融機構為主,使金融部門得以繼續維繫住「銀行大到不能讓它倒閉」的神話,另一方面也同樣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是流向於「支撐房地產市場」,使之得以持穩不敗;在實質上,截至目前為止的三階段QE溢額資金,從來就不曾有流向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物經濟部門。
事實的演變情境是,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已從2008年-2009年之瀕臨全面破產倒閉的邊緣,又早已在2012年回復到海嘯之前的活力樣態,甚至又開始大賺其錢起來了;而同樣也曾經頹敗到奄奄一息,甚至解體仆死的美國房地產業,同樣再生活潑,在2013年前三季,甚至呈現又告挺漲35%的令人驚艷績效表現。
「製造業回流投資運動」帶起景氣振作復甦
然而,2008年開始,以製造業及工商企業為主的實物經濟部門(real economy),就深受世界金融海嘯嚴厲衝撞,而仆地不起,使得真正海嘯危機的重災受難者,卻一直拖到2012年第四季,因美國總統歐巴馬之發起「製造業回流投資運動」,並取得歐洲、日本的共鳴響應之後,才開始又見起色,有所具體顯著的振作復甦。
至少在美國,歐巴馬這項振興經濟運動,已在將近一年期間,激勵了製造業部門的新願景,特別是創造了超過25萬個以上新工作就業機會,使整體製造業總雇用人數已經回復到海嘯前水準的七成五以上,鞏固了美國經濟景氣的正向發展態勢。也讓美國經濟又站穩在引領全球經濟前瞻性的首要引擎地位。
2014年全球股票市場的更積極向上
美國就業機會的再度恢復成長活力,當然可以帶動薪資水準的穩健成長與增進,厚實消費者購買能力、提高購買意願,亦即可以有效激勵美國內需市場動能與活力,加快美國經濟復甦腳步,毋寧更是全球經濟可以轉軌邁向復甦之路的莫大喜訊。
當此之時,美國QE退場,不啻祇是減少繼續向銀行業及不動產業加薪添柴,甚至應該說是,針對即將再現象徵經濟浮動泡沫化的銀行業及不動產業,予以漸進式地「釜底抽薪」,減弱其已然過度旺火之勢罷了;而可以預見的是,從銀行業及房地產業移出的民間資本,應該會基於「市場機會利潤率」的漸漸走高,而順利移轉流動到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物經濟部門去。
這一移動趨勢,對於2014年全球股票市場的更積極向上發展,具有莫大的激勵作用,也將成就先進社會股市繁榮會遠遠超越債市繁榮的新格局。倒是亞洲的經濟復甦樣態情勢,會否也如響斯應的共振並起,則仍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寬緩與緊縮的新挑戰
2014年全球經濟的基本態勢,可以確定是,實物經濟製造業部門將扮演拉起世界景氣擴大復甦的領頭帶動主力,美國與歐洲的再起,必然超越已漸褪色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振作經濟地位,重返經濟引擎掌舵地位,估計201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可以超過2.2%水準,漸漸恢復到接近世界金融海嘯危機之前水準的地步;不過,通貨膨脹率的寬緩與世界資金的可能轉趨緊縮,將成為2014年全球的新挑戰,則是全世界政經領袖應有的心理準備呢。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學者、教授(生於1949年,台灣花蓮人)
現任: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知名制度經濟學者,專注於公共政策、應用經濟與國際事務。美國聯邦政府韓福瑞獎金中華民國首位得主、美國聯邦智庫經濟評議會亞太經濟預測工作委員、中國傅爾布萊特學友會級美國馬利蘭大學在台校友會理事、蘇聯遠東基金會台灣地區秘書長、並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等多所大學。
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美國拉撤勒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政策學人。
曾任:經濟部外銷服務團團長、環保署環境評估常任審查委員、勞委會職訓諮詢委員會,以及國科會、交通部、僑委會、外交部、國防部、全國工業總會等政府公、民營單位之公共事務之公共事務重要顧問及諮詢角色。
著作:《經濟知識學》、《商情預測》、《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現代服務謝行銷學》、《台灣企業原理》、《永續政策經濟學》、《讓市場真正市場化》等二十一種,並經常著文評論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