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5,601
2014
03
月號論壇主題
馬英九習近平,兩岸領導人如何會面?
暗潮洶湧:美國對中國的C字型戰略圍堵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近日中美關係陷入暗潮洶湧,特別是華盛頓不顧北京強烈反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與達賴進行非正式會見,展現美方對西藏政策也展現出兩面手法,觸及中國敏感的核心利益。包含地緣政治的制約,美國對中國施以戰略圍堵意向明顯,筆者特別注意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針對此項敏感議題的發言:美、中並不總是意見一致,當能夠合作的時候,我們進行合作;當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們也向對方說清楚。這就是伙伴關係的標誌,當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也可以保持坦誠和開放。
因應中國崛起,美國C字型戰略圍堵的盤算
2014年對於北京中南海決策當局而言,國內的經濟結構轉型已得到相當程度舒緩,但國際議題卻浮上外交危機之列。換言之,端倪當前的國際政治情勢,已非冷戰結束後對中國有利的發展機遇期,北京的外交戰略企圖營造有利於己的國際環境,美國早已將中國視為其潛在的競爭對手,猶如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的英、德關係。從越南及東協各國的南海爭議、與日本在釣魚台爭執的東海議題,乃至於朝鮮危機與美韓軍演,美國的海權優勢壓抑中國陸權,浮現南海、東海及黃海的C型戰略圍堵,徹底將中國勢力擴張鎖在可控制的境內。北京當局近年來在國際參與上,積極展現的高度自信及樂善好施,目的無非舒緩國際圍堵中國的氛圍。
環顧華盛頓與北京的外交盤算,可謂大小衝突不斷,但因經貿議題及復合依賴的發酵,使雙方關係不太可能走向冷戰時期,美蘇企圖相互毀滅的對抗模式。但是,美中關係依然暗戰煙硝,筆者認為驅動關鍵點,恐怕是北京當局如何因應新的國際情勢下,重新定義自己的國家利益?隨著中國加入WTO後綜合國力的大幅躍進,在國際體系的地位也可謂如日中天,北京對自身的國家利益的範疇,會更進一步的釐清與明確,其具體內涵與外交行動必然得到相應的擴展,中國從國際制度的消極旁觀者,逐漸走向積極的參與者。在崛起與威脅之擺盪,中國一直充滿矛盾,為了把握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充分運用和平條件全力發展,恪守的「韜光養晦」真訣 。但中國在崛起過程中還有地上、天空、海底的各種資源必須爭奪,符合鄧小平的另一「有所做為」真訣 。
維護經濟、安全上的共同利益,美國譜出與龍共舞的協奏曲
即便08年的金融海嘯,美國驚慌失措,中國大步昂首,但雙方國力與國際影響力差距仍大,中國傳統是東亞區域的強權,但歷史上中國從來沒有對全球產生真正的影響力。對於北京的外交決策體系而言,最大的誤判乃是歐巴馬上任初期的「善意」,誤解為美國在金融海嘯後的示弱。歐巴馬在競選美國總統時,已將中國定位為「競爭者」,不會因為是民主黨執政而有所改變。歐巴馬在參議院的國情咨文就信誓旦旦的指出:美國,絕不當老二!質言之,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來看,美利堅必須保持超然地全球霸權地位,實乃美國的外交政策具有悠久的保守特質,徹底遵從現實主義及地緣政治的權力至上觀點,不會因為共和及民主兩黨上台而產生重大變化。
美國管理學者Oded Shenker提出之中國崛起頗似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中國的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全球企業的位移(dislocations)並非短暫的週期現象,而是全球經濟體系的重新改組與洗牌。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跨國企業是全球運籌經營帶動發展的重要行為者,跨國企業透過全球資源分工經營策略加速全球朝向單一市場的整合。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城市的發展加快了中國市場參與全球化的速度,並迅速躍升為「世界最大的製造中心」,現今中國經濟的對全球的影響無論為通貨膨脹、利率走勢、債券殖利率、房市行情、薪資水準、企業獲利乃至期貨價格皆與日遽增,堪稱近半世紀以來最深遠、最顯著的全球經濟變化。

中國是否有突破戰略圍堵的決心和能力
中國軍事發展已逐漸轉型到全球戰略,崛起中的中國需建立一支與其國家發展相襯的軍隊,俾利北京當局穩定掌權,國家經濟發展則有賴於海上貿易。美國五角大廈公布4年戰略報告中闡明,中國的核武力是「最可能與美國相競爭的軍事力量,北京的巨額投資到戰略軍需工廠和發射之疆界以外的能力。」換言之,中國期望軍事力量能夠輔助國家戰略目標的達成,超越領土、領海、領空等傳統國境,而投射到與國家利益相關的地理與空間範圍。中國在整軍經武之際,一方面藉由擴大在歐亞大陸上的戰略縱深,鞏固其作為當前亞洲路上板塊的唯一強權,增加與美、日海洋國家競逐海權的籌碼;另方面透過與周邊海洋國家間合作與衝突的關係,拉出中國勢力得以擴張的戰略空間 。
當前全球化時代之經濟運作邏輯,基本上所依循參考的準則雖為大多數國際社會所接受,本質上卻由經濟強權所規範,此種規範權力由少數國家所掌控,若要解釋上述國際權力的演變趨勢,須從國際體系的穩定發展來探討。是以,霸權穩定體系中的其他國家之所以願意接受霸權國家的領導,乃因霸權在國際政治體系中享有威望的地位,諸如英國在工業革命後,憑藉絕對的經濟優勢與強大海軍建構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維持一次世界大戰前,百年來穩定的國際秩序;抑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充當世界的霸主,形成美利堅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維持霸權穩定體系的重要政策工具便是戰略圍堵,美國針對中國不僅具有政治經濟上的議程設定權,亦有海陸前後夾擊中國的軍事戰略的圍堵決心。
舒緩C字型圍堵壓力:南海、東海、朝鮮等爭議控制在安全界線內
在經濟持續相互依賴的全球化趨勢下,大國與大國之間的產生了深刻的互利經貿關係,縱使發生了局部或議題之衝突,但不容易導致全面或不計代價的軍事衝突,因為相互軍事衝突的成本太大,使大國與大國面臨衝突時,皆有產生各退讓一步而採取對話與合作的關係,而將衝突控制在可承受及處理的範圍內。從上述推論,中美關係對亞太局勢和東亞各國亦產生重大的影響,因中美雙方的克制,使南海、東海、朝鮮等爭議控制在安全界線內,即便南北韓爆發趨勢衝突,但預料中美雙方仍強調融入彼此所依賴的經貿關係,而不樂見軍事衝突導致經貿關係的衰退與國際體系的動盪。筆者仍然認同Joseph S .Nye所言:中國的成長確實引人注目,但距離平等還差得很遠,而且美國也不能原地踏步,因此中國若想像二十世紀初德國與英國關係般挑戰美國霸權,勢必要走上一段道路。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學生時期曾赴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交換,代表臺大參與海峽兩岸知識大賽,獲得最佳團隊獎,亦參加海峽兩岸演講比賽,獲選第二名。「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江丙坤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碩士論文,經常撰文評析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