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1,425
2014
04
月號論壇主題
看台灣新公民運動的衝擊與影響
台灣「新公民」運動的挑戰
包淳亮/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台灣)
  由於陳水扁的八年執政,台灣的街頭在過去十餘年堪稱平靜,僅有體制內成分極重的「紅衫軍」能被納入記憶。馬英九上台以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初期不能引起太大的反彈,多少由於反體制的民氣尚未恢復。經過六年執政,馬英九光環褪色,且兩岸關係也日益進入「深水區」,近年對於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反彈也日益激進,民氣逐漸凝聚,扔鞋與衝撞官署都已漸司空見慣。在台灣追求相對於中國的政治與經濟獨立的過半數的民意支持下,「游擊戰」逐漸演變為野戰軍大部隊的「手牽手護台灣大遊行」等級的群眾運動,甚至出現動搖民主憲政根基的佔領立法院與行政院的「准革命」,是毫不令人感到意外的。
當馬英九總統聲望降至低點、立法院又從來不被民眾認可為政治生活的中心與主權的象徵,加上長期以來反對運動就對既有「中華民國」體制乃至於體制的各種象徵皆頗為疏離;再加上可能替代馬英九的政治人物也似乎更多是玩弄政治,而無力提出可行的願景;然後再考慮到政治菁英、經濟菁英似乎都已加入了全球化,難以體察中下層在面對大變局時恐懼,於是民意對反服貿的學生表達了高度的支持,甚至認可佔據官署,國旗倒掛也引不起漣漪。「反服貿」運動是「保護台灣」情緒的一次大規模動員,而雖然佔領立法院無疑違反了憲政民主的常規,甚至以群眾壓力要求國會議員簽字畫押也是一種對於民主的褻瀆,但是民眾普遍無視於此。
在已經實現總統與各級民意代表普選的台灣,以佔領立法院甚至行政院等國家最高官署的方式表達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反對,無疑是表達了一種縱然犧牲自由與民主,也要反對中國的強烈情緒。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會出現此種場景,我們也很難想像若非涉及中國、若非事關兩岸!因此我們不妨將反服貿為代表的「新公民運動」視為「新公民」運動,這場運動幾乎可視為是和平革命,是一次關於認同的總動員。由此來說,無論是否「和平」,此刻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儼然一場革命;在幾近無聲的過程中,人們選擇了台灣;中華民國以及所帶來的兩岸糾葛,已被台灣人踩在了腳下。
對此運動的批評,在這場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也發展起來了;例如
327日,東海大學的趙剛發表了「台灣學運背後的思想黑洞」,批評了此次學運目標不斷轉移所彰顯的思想匱乏,對於兩岸關係缺乏責任倫理的慎思,且對於運動中出現大量的法西斯與種族主義語言缺少警惕;指責台灣社會學界早已為「政治正確」所禁錮,街頭教室無非一種表演,且一旦換黨執政,這些社會學界的抗議又將銷聲匿跡。趙剛並認為,也許缺乏思想,而依據我群的情緒,或許正是運動能夠繼續的動力之一。
不過,各種情緒如愛與恨、喜悅與焦慮,原本就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能,而後者又遠比前者更能發揮動員的效果。網路上關於「服貿」的諸多「懶人包」乃至於諸多媒體的相關報導,都鼓動著更大的焦慮。「星際爭霸戰」(
Star Trek)有一集是人機一體的「柏格人」正在向地球前進,並且要將星艦的艦長給「同化」,柏格人說:「Resistance is futile」,這成星艦艦長的夢魘。近幾年在台北每一間餐廳的任一個角落,我們都會聽到鄰桌的話題不脫中國如何、大陸如何;「同化」似乎已迫在眉睫,「抗拒是徒勞無功的」!而且「服貿」還將加速此一進程。對許許多多台灣人而言,這是真真切切的夢魘。
對於馬英九政府而言,服貿是為了台灣經濟的未來;「反服貿」對於他乃至於許多人,意味對台灣進一步發展契機的損害,因此也可以產生焦慮、挫折。然而,對於接受反服貿動員的廣大民眾而言,正是與中國聯繫的加深將可能摧毀台灣的「獨特性」,因此「我們必須站出來」,否則台灣將沒有未來。人們似乎不介意回到冷戰的對抗中,正是對抗給予了台灣相對於中國的獨特性。兩岸的「和平」就是台灣(獨立)的毒藥,這是口喊和平的「反體制運動」不能聲張的潛台詞。人們上街頭既是反馬、也是反中,儘管是在陳水扁執政時候形成了兩岸今日的產業分工與進出口比例,縱然馬英九實際上更多是美國的僕從。
馬英九為服貿所做的兩次辯解,似乎只是行政官員的本分;他沒有用故事、用生命的體悟、用將心比心安撫民眾的本事,他被政治所裹挾,而無力處理政治。這無疑也是學生運動能夠獲得遠較綠營基本盤更多的民意支持的原因。是他們這些年輕人,抒發了包括泛綠以及許多淡藍選民被同化的焦慮。趙剛說,要到換黨執政,台灣人「才能真正清明的面對自身的慾望與感情,以及所願付出的代價,這才是真正的政治的開始」。或許真正的政治的開始,將是這場新公民運動的結果:考慮反服貿的聲勢以及王金平的處境,一個佔有人口七成以上的「台灣黨」的民意結構,似乎已經漸漸成形。廿餘年本土化養成的「新公民」已經長成,他們真的「不想當中國人」,這是藍綠版圖變化的根本動能。
唯一的問題在於,這種保護主義的運動,是否真能帶領台灣走出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的漩渦。廿餘年前的世界,是冷戰結束後的美國獨強與全球化,而現在卻是中國浸浸然已與美國平起平坐,台灣在軍事與經濟上皆已無對抗可能。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台灣似乎應該需要「新的政治」,需要塑造「新的公民」,從對抗的執迷中「解放」
-------這似乎正是馬英九政府在做的事情。現在,「新公民」的爆發使得台灣內部的張力與外部的壓力急速碰撞,但卻又是在烏克蘭危機爆發、美國「轉向亞洲」難以為繼之時。新公民運動固然顯示一些台灣不屈服的意志,堪稱一場浩大的保護主義運動,但台灣人或許得將此洪流轉化為內部政經利益的調整,而非對美中為首的「國際秩序」的挑戰,否則台灣前途恐怕更多將是雪上將霜,難以樂觀。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包淳亮/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台灣)
現職 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學歷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