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7,970
2014
04
月號論壇主題
看台灣新公民運動的衝擊與影響
喧囂有餘的雅典,勿忘一旁虎視眈眈的羅馬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強渡關山:台灣社會內部對ECFA醞釀的矛盾
2010629日當日,第五次江陳會談於重慶舉行,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猶記得當日,一則香港媒體轉載的小新聞,讓筆者眼睛為之一亮,內容大致上是報導:兩岸代表簽約ECFA的當天,重慶的民眾在會場外均有反對的人潮,甚至以文稿口號批評國共雙方,皆為經濟利益和少數人腰包喪失黨性,出賣國家利益。
ECFA的經緯萬端,反對者不只單單視為新聞議題或政治喧嘩那般遙遠,而是將ECFA重新定義社會資源比例與財富重分配,不僅會型塑出台灣的輸家圈與贏家圈,稍有不甚,會裂解台灣社會敏感性結構,筆者認為近期高潮跌起的服貿爭議,最終還是得涉及ECFA根源,反思ECFA究竟是否為台灣追求經濟解的最佳藥方?
筆者有義務提醒執政當局,服貿論述的盲點在於:菁英與媒體共謀的單簧式議程之夫唱婦隨,支持服貿的政策論述始終無法得到大眾議程的共鳴。單方的政策宣導遠不如多向的政策溝通,研究與宣傳的力道皆不到位,尤其當國內從未對ECFA徹底型塑基本共識,而帶著矛盾貿然端上談判桌,遭對方狠將一軍的國際經貿的談判之案例,血跡斑斑,歷歷在目。
鄰近的香港,當初為擺脫經濟成長低迷,企圖以高便捷、低成本、快流通的經濟效率為重的市場思維,簽署CEPA並接受北京的經濟合作安排,導致現今香港高度依賴中國市場,而延伸出許多自食惡果的後遺症,當初並非沒有香港人質疑簽署CEPA的後果,只是回歸後的香港,已經欠缺反應與反省的適當管道。今日香港是否變成明日的台灣,引發台灣社會內部最深層的憂慮。
事緩則圓:各項協議的施工品質,遠比施工速度更為重要
若將ECFA之簽單純視為兩岸經貿合作的安排,台灣因此在談判桌上大幅獲得經濟利益,不僅過於簡化國內的疑慮,更忽略北京在政治考量外的其他經濟企圖。此種單向的思維邏輯與政策論述,不僅無法回應台灣公民社會與個別產業對簽訂ECFA後,其衝擊面會如何造成負面的外部性後果,民眾也無法接受執政當局以不確定的心態,到處摸著石頭,而毫無章法的過河。
因應所處的特殊國際局勢,台灣的大陸政策一向被視為具準外交的性質,由專業菁英由上而下的主導,而ECFA更是面臨國內共識與兩岸談判之雙重賽局的風險,牽一髮而動全身地影響日後兩岸關係結構的變遷,但政策最終的利益成敗始終由來全民負擔。若台灣內部沒有凝聚的共識就貿然上談判桌,恐怕對於後續的「貨物貿易協議」及「爭端解決協議」,投下不利的變數。
權衡檢視ECFA這條經貿大道,已簽署的「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爭議多時的「服務貿易協議」,以及如火如荼協商的「貨物貿易協議」及「爭端解決協議」等,便為搭建這條ECFA高速公路的四大橋樑;ECFA經貿大道能否暢行無阻,這四大橋樑的施工品質才為關鍵,甚至比施工速度更為重要。兩岸經貿自由化協議偶爾延宕,有時反而事緩則圓。
獅子博兔,君臨天下:執政者意志不慎踢到民意鐵板
重大政策的成敗,決定政權的存續與盛衰,一國政權存續更衝擊區域政治的結構,國家機關不會傻呼呼地坐以待斃,無論依其政治目的或經濟目的,國家機關需要與不同的社會組織相互合作,透過政策社群在政策過程中的角色,發展其應變的策略。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重新上台後,筆者觀察到執政當局相當重視大陸經貿政策,將大陸經貿政策佈局,期待為重新活絡台灣經濟的重要基石。
國家機關的發展策略塑造當前大陸經貿政策的脈絡,執政當局透過政策社群在議程操控的能力展現,將大陸經貿政策的政策利害關係人,取予以利益上的相對制度化,並透過政治過程而減低衝突的程度。從當時ECFA的簽署過程中,國家機關(獅子)窮盡全力,也要爭取大陸經貿政策的至高點(兔子),背後仍舊顯現國家(君)終究要凌駕社會(天下)之姿態。但是,反對服貿者泰半為沒有在利益上予以相對化待遇,甚至恐懼因服貿而受惠者的出賣,會更進一步擴大台灣的貧富差距與階級矛盾。
在台灣特殊的國家與社會之制度安排與權力關係的脈絡下,大陸經貿政策的決策體系,確實扮演著操控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功能,特別在政治精英決策、經濟精英支持、學術精英背書等「ECFA共識」下,並向民眾傳播此理念。一方面政府頗像政府議程市場的財貨製造者,提供系統議程消費者所需之產品;相對地,消費者似乎也只需要這些製造者所供應之產品,但面臨消費者不願意承擔服貿這筆帳單的時候,政治解決恐無法避免。
結論:喧囂有餘的雅典,勿忘一旁虎視眈眈的羅馬
部分學運領袖的發言和作為,仍頑固的像個「孩子」,所謂的「學運」,對中國因素的意識型態上仍然粗淺,靠著衝突性論述捍衛自身運動可持續的正當性,導致無法和對岸的公民社會連成一氣,共同反思服貿協議本身對彼此的利弊得失,殊為可惜。當代在台灣握有經濟權的決策者,成長過程經歷過台灣經濟奇蹟、中國大陸經濟騰飛的階段,對大中華經濟圈的未來依然感到樂觀。但相對來說,對於筆者這一年輕的世代而言,經歷台灣經濟成長高峰業已成為過去,未來恐怕面臨中國大陸經濟折翼即將浮現眼前,悲觀、避險的心態在所難免,不能用世代競爭力的角度來權衡。
有感而發,圍繞在立法院附近的公民團體與示威學生,無數個踏上肥皂箱,拿起麥克風的公民論壇,讓筆者想起了江宜樺教授,每週二上午在課堂上闡述西洋政治哲學,談到古希臘城邦的政治體制,如何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思想脈絡,又聯想到每週五下午李錫錕教授,手舞足蹈地分析羅馬帝國如何依照實力原則,促使帝國版圖和影響力如何擴大。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雅典即便在文化
、哲學、藝術上如何卓越,政治上始終是被羅馬降服了,筆者依舊想提醒讀者:喧囂有餘的雅典,勿忘一旁虎視眈眈的羅馬。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學生時期曾赴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交換,代表臺大參與海峽兩岸知識大賽,獲得最佳團隊獎,亦參加海峽兩岸演講比賽,獲選第二名。「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江丙坤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碩士論文,經常撰文評析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