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690,402
2014
04
月號論壇主題
看台灣新公民運動的衝擊與影響
從運動中認識到台灣公民社會:學生的啓蒙
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台灣)
 我們系上的一位大一同學,積極參與了此次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在講到為何會參加此運動時,他說:「我好像跟同輩的人不太一樣,其他同學都在喊說他們是leader(領導人),但是我覺得我們根本就是loser(失敗者)。」為何應該充滿希望的年輕時光,卻這麼早就看到了他們暗淡的未來呢?當然跟過去十五年來的政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惡化的政治經濟環境
從經濟來看,過去十五年來的實質薪資在倒退中,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竟然只有22K(美金約$715),而且2029歲的失業率高達xxx。自從台灣加入WTO之後,與中國之間的關稅逐漸降低,引發更多的產業投資到中國,形成嚴重的產業空洞化,就業機會逐年下降,離鄉背井、「西進」工作成為不得不的選擇。
政治上,民進黨、國民黨兩個政黨,幾乎無法回應一般大眾的需求,特別是在國民黨「全面」執政的期間(2008年之後,掌握了行政與立法兩個部門),在野黨幾乎在任何的表決過程中,都無法阻擋來自國民黨的強力動員,這包含2010年簽訂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13年的廢除核能電廠爭議。除此之外,眾多政治決策幾乎讓所有的人民喪失對於執政者的信心,例如油電漲價、都市更新政策造成的住民流離失所(士林王家、苗栗大埔房屋拆除爭議)、苗栗苑里風車事件。
面對政治、經濟的無力感,年輕世代通常只能默默接受既有的權力結構安排,也就是接受四、五十歲掌權的事實,卻不知如何去改變。掌權者在意識形態上的灌輸,則是每天高喊「提高競爭力」、「蹲的低、跳的高」,好像所有的問題,都是個人的問題,所以才會出現政府單位花大筆經費在甚麼「如何成為領導人」這種活動上面,而不會用心解決整個社會結構變遷帶來的社會問題。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大多數的學生就是走一條阻力最小的路:不要去管其他人的事情,面對政治荒謬,也採取旁觀或冷嘲熱諷的態度,換言之,將整個生活「去政治化」。這樣的態度,也十分受到中老年世代的支持,因為他們經歷過戒嚴、白色恐怖時代,擔心遭受政治迫害。
在對抗國家過程中成長的青年
但在此同時,卻仍然有一批年輕人秉持著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不斷在對抗國家機器的鎮壓。在陳水扁擔任總統的時代,針對台北新莊地區的樂生療養院是否應該當成古蹟來保留,一群青年學生就曾經跟使用各種方式來阻擋政府的拆遷,在面對優勢的警力鎮壓時,他們也發展出如何對抗的方法,例如如何運用集會遊行法來表達訴求、如何利用身體來阻擋警察跟施工人員的拆遷。這一套方法,在2012年的台北士林文林苑強迫拆遷私人住宅的過程、苑里地區反對設立更多的風力發電機、台北紹興南路社區強迫拆遷、、、等事件,也被廣泛使用。
也就是整個台灣社會越來越朝向以資本利益為依歸的政策,特別是土地利益的炒作,使得類似的抗議事件層出不窮,這也創造出了學生運動可以串聯跟發展的契機,例如黑色島國青年、成大零二社、樂青、行南等團體。以這次的佔領立法院行動來看,帶頭衝入立法院議場,並且砸毀立法院招牌的,是以黑色島國青年為主的成員,但是卻獲得大批其他學校學生的支持,這是在抗議運動場合中相互支援的結果,即使學生之間並不相互認識,但是透過一次一次的運動而逐漸凝聚信賴、共識與作法。在經過幾天的摸索之後,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也開始,有的負責、有的負責物資調度、有的負責對外國傳播
整體社會的公民力量
而不要忘記,一個運動是否成功,整體社會的公民力量,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自由傳播的網路媒體,創造了不同於官方的論述,讓民眾可以同時檢驗,到底誰在做宣傳、當喉舌。要能夠對抗官方論述,除了民眾已經習慣使用臉書來傳遞訊息外,另外一些重要的科技能力,也是來自於公民社會的支持,例如零時政府(g0v.tw)協助建立網路通訊及現場傳播,這樣的工作都是透過他們的論壇成員來支援。又例如中南部的民眾或學生要北上支援時,有一些在地的公民團體負責做所有後勤支援的工作,包含動員、募款、發車等。遍地開花的短講也在各處舉行,某些學校教師或者公民團體則負責連絡演講者、找場地、錄音錄影、剪輯放上網路。這些林林總總的、散落各地的活動,匯總起來,才能創造了33050萬人上台北街頭遊行盛況。
另外一位學生在臉書寫道:「看見社會系或是這次學運出現的人,讓我更深的相信,我們的成長應該建立在與他人共同的問題上,並且面對那些不是個人的問題,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的清楚看見權力使人腐敗,才能看見由我們組成的社會複雜的運作及失靈的機關。」很清楚,這一代的青年,透過這一次的學運,看到了問題不是出在自己與個人,而是整體政經環境,也透過一次次的運動,逐漸從個人主義的思考方式中解放出來,從而真正面對一個共同體的問題。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台灣)
現 職: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學 歷:澳洲國立大學亞太研究學院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社會學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貿易系學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