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1,407
2014
04
月號論壇主題
看台灣新公民運動的衝擊與影響
香港的意義──不只那死去的身體
袁瑋熙/英國牛津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香港)
 來台北的機票是兩個月前訂好的,原計劃是跟家人來旅遊,但沒有想到這趟旅行,竟能見證一場已經改寫了台灣歷史的反服貿運動。到埗那天是星期日,學生守住立法院已經五天了,在香港登機前一刻已經急不及待,當下決定下了飛機便立刻趕來現場。
抵達時已是午後,陽光乍現的台北依然微涼。我從青島東路的入口隨著人群緩緩進入靜坐區,走過的瀝青路上盡是年輕的面孔,
一雙雙目光閃爍而堅定,一朵朵太陽花燦爛綻放。志工們殷切地遞上食物和水,糾察隊另一邊提醒不要在通道上駐足停留。還有免費wifi、手機充電、流動廁所、廢物回收,也有志工拿著膠袋到處收集垃圾。有人低頭閱讀,有人三五閒談,有人在吃剛剛拿到的麵線,有人舉牌說她從台中趕來上這場公民課。
同日在台北採訪的何雪瑩在香港明報說這場抗爭是一場城市實驗,說得真好。世間上有哪一種所謂「暴力」、所謂「混亂」,會如此井然有序、如此溫柔可愛?
這場鋪天蓋地的反服貿運動,不少人把香港作為台灣前車之鑑。「香港已死」、「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等說不絕於耳,如同簡單的一句「台灣加油」。甚至有港人默站在台北街頭,舉出這樣的標語:「請台灣踏在我們的屍體上,想你們的路」,聽來不禁令人神傷。香港自2003年跟中國大陸簽署CEPA以來的十年間, 民主法治沒錯是顯著倒退,下滑的速度也比預期中快,形勢看似是守不住了,但縱然如此,不少香港人仍然為民主努力奮鬥,在風雨中抱緊自由,以致我們在陷落之際,還有力攔下了俗稱為23條的「國家安全法」和錯換了歷史觀的國民教育。面對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持,真的不能不為自己曾暗下說過要移民而感到慚愧。
我相信不少香港人也在這個交錯著失落和希望的時代中彷徨掙扎,在進退失據中選擇了放棄與逃避。如果「香港之死」對於台灣是一種警示,那麼昨天
50萬人在凱道高唱「島嶼天光」就是提醒香港要以雙手締造希望的完美示範。
然而對於台灣來說,香港的意義是否微小得只剩下「死亡」兩字?在這次反服貿運動中,香港經驗值得台灣借鑑之處,除了這十年來中國藉着經濟手段逐漸介入本土政治,還有曾與我們擦身而過的產業轉型。現在服貿隱含的正是這個問題:急急簽就服貿協議,會否令台灣社會錯過思考台灣產業轉型的機會?會否令經濟過度依賴大陸而放棄以台灣為中心的經濟思考?十年前,香港正是犯下了同一個錯誤。
2003年,沙士疫潮重創香港經濟,我們乖乖簽下CEPA這份北京帶來的「大禮」,卻此斷送了一次讓我們思考產業轉型、減輕依賴金融地產的機會。十年來,陸客揮軍南下,銅鑼灣、尖沙嘴「土豪化」成為自由行樂土,金舖、藥房、化妝品店遍地開花,老店卻一家家消失,書店由三樓搬上七樓乃至轉型賣奶粉。直至近年本土意識湧現,才驚覺中港融合下香港對中國市場的過分依賴,而且這種依賴不全是實體經濟的數字,更多的是一種心態。我們不是沒有挽回局面的機會:2006-7年保留天星皇后碼頭運動,我們曾經討論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育之間的平衡;2010反高鐵運動,我們曾經討論本土農業、原居民土地權、中港融合等問題。可惜這些因社會運動而浮現的討論,一方面因權貴集團、政府和建制媒體之間的黑箱操作而消音,另一方面也因社會的犬儒冷漠而無法聚焦,令我們錯過曇花一現的機會。社會運動散場後該如何把問題意識延續下去?這是港台面對的共同困境。
2012年反媒體巨獸運動、2013年凱道上悼洪仲丘,我剛巧也在台北。記得反媒體巨獸遊行那天陽光普照,我和台灣友人跟隨遊行隊伍走過萬華區,熾熱天氣下早已大汗淋漓,手機此時傳來三名香港學民思潮絕食青年的照片。我和同行香港好友心頭不禁一熱,都說希望快快回到香港送上支持。不久在遊行隊伍遇到有台灣學生拿著支持學民思潮的標語,我們都搶著要拍照留念,也彼此祝願加油努力。當香港與內地公民社會的連結舉步艱難之際,台港公民其實早已一絲一絲扣連起來,靜待開花結果的一天。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袁瑋熙/英國牛津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香港)
香港人,從經濟學半途出家,轉修政治,再走進中國研究,現為英國牛津大學政治系博士研究生。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