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1,425
2014
04
月號論壇主題
看台灣新公民運動的衝擊與影響
太陽花開,港澳動容
李展鵬/學者、文化評論者(澳門)
 台港澳的政情與公民運動,有多近?有多遠?
台灣學生反服貿運動鬧得沸沸揚揚,日前更有數十萬人於總統府前集會,寫下歷史一頁。事件中,有幾個畫面特別令港澳人注目:有台灣學生喊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號,有香港學生舉起「我是香港人,請台灣踏在我們的屍體上,想你們的路」的標語,又有澳門學生在立法院前的集會說:「我很愛台灣,我希望台灣不要成為另一個澳門」。台灣學生的口號,反映了台港政治的微妙關係,港澳學生的表態則有雙重意義:首先,他們表達了對港澳現況的不滿,另外,他們關心並喜歡台灣,誠摯地聲援台灣學生。
台灣:二十年前的回憶
這些畫面,勾起我二十年來的回憶。時值九十年代,我開始在台灣求學。當時的台灣,從解嚴、報禁與黨禁中走出來。雖然我不在社會運動氣氛濃郁的台大就讀,但我卻進入了重視批判思考的政大新聞系。那個年頭的台灣,社會運動持續,剛剛抬頭的民主政治在跌跌撞撞中冒進。身為學生,我們也被社會氛圍感染。
我們上街遊行,抗議性暴力,原因是當時的婦女運動先鋒彭婉如遭遇性侵害身亡;我在《大學報》實習,跟進台灣原住民的新聞,一方面了解他們被邊緣化的困境,另一方面嘗試為他們發聲;我參加反對興建核電廠(核四)的活動,初次認識台灣的綠黨;我去陳水扁競選市長的晚會採訪,近距離目擊台北人如何因為民主而欣喜,又如何因為其劣質的一面而洩氣。那些日子,我跟台灣人一起每天為社會問題而搖頭,卻也在自己的崗位關心社會。
當時,有政治人物以「最亂的時代」去描述台灣。的確,對於我這個自小在平靜的澳門長大的學生來說,那些年來的台北經驗,既是「亂」的洗禮,也是「公民參與」的洗禮,我們看著公民力量在台灣成長,我們身邊滿是關於性別、種族、政治的抗爭活動。充滿亂象的社會,卻也是生機勃勃。
很多年過去了,台灣一步步的走過來,雖然仍然問題百出,但我們看到了台灣如何平穩地進行執政黨輪替,我們目睹了「天下圍攻」活動中台北人的民主素養。這些年,這些路,台灣沒有白走。那些混亂,那些瘋狂,台灣沒有白白付出。他們得到了最珍貴的──也就是他們建立了堅實的公民身份,培養了良好的公民素養。這一點,最叫我心有戚戚然:當年,澳門人在殖民統治下仍是非常政治冷感,直至近幾年,澳門的社會運動也在萌芽發展,而澳門人也在建立本土意識與身份認同。
曾經的不懷好感:台灣真亂!  
不過,對比起我,當年一般港澳人其實對台灣政情不懷好感。尤其對於台灣的政治抗爭,二十年前的港澳人多是搖頭嘆氣,說一句「台灣真亂」,尤其是立法院內的「亂象」(特別是打架)更是當年港澳人攻擊及取笑「台灣式民主」的一大原因。當時,香港雖有回歸前的政治爭拗,但港英統治下的香港政界充滿精英氣息,跟台灣那種草根味濃的「亂」截然不同,香港人看不慣來自台灣的畫面。至於澳門,在葡萄牙殖民政府統治之下,社會相對穩定平靜,經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喜歡安逸的澳門人很不明白台灣人在吵什麼,在爭取什麼。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這次台灣學生的抗爭卻得到很多港澳人支持,這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微妙變化。首先,台灣的確有改變。在九十年代民主化之後,台灣政界經歷每日打打鬧鬧,而陳水扁競逐連任時那兩顆子彈,更把港澳人對台灣式民主的負面印象推上高峰。然而,後來馬英九上場,台灣進行第二次的政黨輪替,而且和平得很,而議會文化亦有所改善,殿堂上不復當年暴力。自此,港澳人對台灣政治改觀,甚至悄悄羨慕起他們的民主發展。後來,馬英九在台灣民望滑落,但港澳人後知後覺,仍對這位在香港出生的台灣領導人頗有好感。事實上,自2008年,港澳人看在眼裡的是:台灣選民越見成熟,選舉越見理性,政治亂局不再。
另一方面,台灣彷彿是一面反照港澳的鏡子。近年,越來越多港澳人愛上台灣:我們喜歡台灣沒有被連鎖企業佔據,到處有街坊小店與美食攤檔;我們羨慕台灣沒有唯利是圖,大小書店與獨立咖啡店仍充滿文化氣息;我們羨慕台北沒有變成冰冷大都市,台灣人仍保有熱情善良的庶民氣質。回看港澳,錢是賺到了,但不節制的旅遊業不只逼爆了城市,自由行與地產商更無情地改變了城市面貌。至於因民主制度不全而引起的問題,亦是無日無之。
感同身受:台港澳三地的問題
正當港澳人在自身城市感到被邊緣化,卻竟在台灣找到歸屬感。這次的反服貿風波當然是政治事件,但對於港澳人來說,那也是對美好台灣──以至於美好城市──的捍衛:我們跟台灣人一樣,都希望可以讓年輕人創業,讓草根過有尊嚴的生活,不要讓大資本雄霸市場,不要不公平的競爭,不要政治運作操控經濟。這次事件,自有它非常政治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亦反映了台港澳民間對地區發展方向的呼聲,意義遠超於什麼藍綠之爭。
細看台灣學生佔領立法會的宣言內容,包括「自由化下只讓大資本受益」、「大資本吞噬多數小農小工小商的階級問題」、「工作都被大企業家、被跨海峽資本家控制」、「他們就像吸血鬼一樣,吸乾一個國家青年的血汗」,可見他們反的是全球化,而中國對當下台灣來說,恰恰是這一波全球化的主角。從這宣言可見,這次運動的思考資源是左派思想,是一種全球化脈絡下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這一點,恰恰是台港澳三地共同面對的問題:在香港,大商家雄霸市民生活的各個消費領域,貧富懸殊甚為嚴重,而商家甚至在政治上左右大局;在澳門,經濟太過依賴賭場,而賭場又太依賴自由行,市民又反感又無奈。以上情況,都跟台灣學生宣言提出的擔憂有一脈相通之處。
這次反服貿抗爭,亦讓港澳人看到台灣社會運動的力量。當年的「天下圍攻」我們已見識過,但這次由學生主導,意義更大,感染力更強。然而,不是太多港澳人看到是次學生運動背後的底蘊。台灣曾有數十年的豐富社運歷史,在號召、策劃、行動方面都有經驗;而除了行動派,台灣眾多社會精英亦詳盡分析事件,觀點有正有反,為民眾提供豐富的參照。至於學生亦有學術基底,他們的宣言強調不是「逢中必反」,而是抗拒一種資本主義與政治權力結合的摧毀性力量。千來字的宣言,有理有據有視野,不是揪出所謂的「敵人」來猛打,而是有大格局思考,有政治經濟分析,絕對是良好示範。一個運動,始終需要堅實的論述基礎。這一點,是港澳社運所不能及。
太陽花下的疑問
太陽花開,很可能開創台灣歷史的新一頁,亦對港澳有不小的衝擊和影響。這次運動一方面感染了港澳人,而另一方面亦提供了經驗的參照。然而,也有問題值得關注:港澳人對是次運動的了解,有可能流於即食的「選擇性接收」。也就是說,大家未必從台灣的社運歷史脈絡、反媒體壟斷至今的政局、台灣在全球化下的位置,以及最新階段的兩岸關係等等極之複雜的眾多背景,去了解今天的反服貿。有人簡單地、便利地只看到運動的「反中」味道,而取為己用──儘管學生早已否認是「逢中必反」。這種態度,未必有助港澳真正了解台灣問題;而在這網路時代,一切資訊表面看來豐富繁多,但往往是片段式的零散,未必深入而完整。當我們沒法好好了解台灣,也就可能沒法好好從台灣經驗的得失去學習,而白白失去了借鏡和反思的機會。畢竟,太陽花開不應只在一時,而對於當下全球大局與兩岸政經大勢的思考與梳理,進而去建立更好的制度,更是任重道遠,絕非簡單任務。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展鵬/學者、文化評論者(澳門)
李展鵬,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Sussex大學傳媒與文化研究博士,現居於澳門,任教於澳門大學傳播系。此外,亦為《新生代》雜誌總編輯、《澳門日報》及《力報》專欄作者、澳門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時事評論人,著有《在世界邊緣遇見澳門》、《電影的一百種表情》及《旅程瞬間》,曾為內地、香港、台灣的不同刊物撰稿。email:create_adam@yahoo.com.hk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